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查無此人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11834431
曾國平
新文潮出版社
2022年5月05日
83.00  元
HK$ 70.55  






ISBN:9789811834431
  • 規格:平裝 / 160頁 / 13 x 19 x 0.8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文學小說 > > 華文現代詩











      《查無此人》是一部可以用來演繹(Performance Poetry)的詩集,收錄了六十首詩人對於父親的敬畏、懷念與記憶。通過父親及家族史,試圖還原「下南洋」後的物換星移,並開始重新探索自己的身份認同與文化。



      詩人堅持「老派之必要」,希望在文明與歷史的恒河裡挖掘共鳴——六十首詩皆無題目,可連綿成為「史詩」,首首亦可「獨立成篇」。以家族的移民史作為敘事脈絡,回望與拼湊歷史洪流裡的大人物、小人物,乃至無名可考者。好多歷史問題,可以沒有答案,或是多種答案,甚至是永恆的拷問——沒有題目的詩對應著已然模糊的臉龐,給自己和「查無此人」留下文字的深深烙印。



    本書特色



      •洋洋灑灑的六十篇組詩,史詩般的波瀾壯闊,從移民、離散、國族、族群等,重新譜寫南洋和新加坡華人的民族記憶;並以尋找父親在歷史洪流裡的足跡,反觀與檢視自己的族群、文化身份認同。



      •《查無此人》在藝術表現上,採取了篇篇皆無題目的方式,有企圖地發揮詩的無限可能與特性。散文化的句式為詩歌演繹(Performance Poetry,又譯口語詩)提供了更大空間與韌性——不論靜態閱讀、舞台表演,能靜能動,寧願「詩」的力量和影響力能有更深遠的傳播。



      •曾國平之作曾經獲得台灣詩學創作獎散文詩佳作獎,台灣「華文現代詩五週年詩獎」正獎,台灣「人間魚詩社年度詩人金像獎」,入圍新加坡文學獎,第四屆「方修文學獎」詩歌優秀獎等等。



    誠意推薦



      紀小樣、冼文光、林高、秀實、林廣、陳志銳、游以飄、喜菡、無花、鴻鴻、簡政珍



      •如果人如螻蟻之生,那麼戰亂應該就是宇宙的暗物質、暗能量了。《查無此人》成詩的諸多意象片段,無非告訴我們:詩是文字喊痛的聲音!——紀小樣,台灣著名詩人



      •《查無此人》流淌一種難得的淡然的傷懷;似於新加坡河畔遊思水中魚的一瞬或一生。以長篇組詩探問父親(歷史)且沒有落於「僵化的南洋臉孔」刻板框架,實乃詩人的高明之處。——冼文光,馬來西亞著名詩人



      •《查無此人》是一首長篇組詩,由六十首詩組成。作者從親情出發,逆溯時空,書寫自己和父親對居地與故土的感懷,是一本具有歷史格局的詩集。詩集溫潤的筆觸與厚實的感情,首首令人動容。詩集中寫出了「代溝」,但也看到「和解」;看到時間的裂痕,也看到歷史的傳承。希望也有讀者帶著探源的心,一步一步走入書中的時空。——林廣,台灣著名詩人



      •在近年回歸新華詩壇的國平,憑著堅毅不懈、如火山迸發式地書寫,一躍成為詩?處處的一支新華健筆,本書乃又一力證。詩集從「個人的父親」渺小卻重要的故事,以及私密卻不私藏的小歷史為起點,層層構架起家族的父輩、國族的祖輩、乃至華族的先輩之大歷史。充滿詩意的文字娓娓梳理間中千絲萬縷的情感血脈,與離散開枝的深刻因緣。其龐大的企圖心穿越古今中外,讓一首上承神話傳說,下接當下在地的長詩,壯麗又動人地於焉完成。——陳志銳,新加坡著名詩人,博士生導師



      •《查無此人》軸線圍繞與延伸的範圍,涉及華人移民、離散族裔、歷史文化等脈絡,涵蓋多個地理空間。曾國平的詩人之手,巧妙串連不同的圖景,上下追溯父輩、祖輩的?影,其實就是考究個人與族群的存在意義,以文學力量叩問有無的懸念,深邃而不淺薄,遼闊而不狹隘。——游以飄(游俊豪),新加坡著名詩人、學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思父想父再循著父親走過的線,尋尋覓覓一顆種子就好,竟是查無此人。以父為名,何嘗不是作者對家族歷史的追索省視?亦旁敲自身行過的路途以鏗鏘的情感,以強化對父之種種苦與甜的情懷。——喜菡,台灣著名詩人,詩刊主編



      •我們身上留下多少祖輩的鄉音和輪廓?時代的遷徙濃縮成一本族譜,抑或一冊父子未完成的對話和筆錄?唯有文字,能橫跨時間的永夜,「他的聲音是火 / 身體是石頭」。這是一部勇敢的作品,一場精彩的魔術秀。看詩人如何不露痕跡,把兔子、白鴿和玫瑰,一件一件從讀者的帽子內,傾倒而出。——無花,馬來西亞著名詩人



      •枕著歷史,一面遙想過往,一面覓路前行。自我疊影先人的生存,於是歷史也成了自我成長的路徑。其中不確定處,卻開啟了更多想像的歧路,詩的可能。——鴻鴻,台灣著名詩人、導演,台北詩歌節策展人



      •國平這本新詩集,幾乎翻轉了我過去對他詩作的印象。他過去一向擅長短詩,語言表象平凡(正如他的筆名:語凡),但出入人間,經常觸及人生的痛處、微妙處。這本詩集則呈現了非常不同的面向。



      •「父親與查無此人」這組詩是時間與空間的歷程。明晰提到的歷史有唐宋明清;讓詩中人感到驕傲的是明朝的鄭和下西洋。空間則是上海、北京、西安、台灣。所有的時空經由歲月的沖刷都淡化成一片朦朧,讀者從中感受到的是蒼茫與無奈。表象是寫父親,但無數的臉孔真正留在意識的幾乎是「查無此人」。



      •綜觀詩作,雖然一反過去語凡詩作給人的印象,但在山河歲月的流變中,讀者仍然不時在時空的縫隙裡「撞見」動人的詩行。——簡政珍,台灣著名詩人、學者

    ?


     





    序一�隱藏與悖論◎秀實

    序二�詩是文字喊痛的聲音◎紀小樣



    父親與查無此人 (1至60)



    跋�尋找昨天的你和我自己◎曾國平



    ?





    序一



    隱藏與悖論

    秀實




      晚間枕畔傳來窗外大河的流水聲,我蜷伏床上,想到生平中那些後悔的事。當然我沒有詩人張棗在〈鏡中〉的淒麗華美:「只要想起一生中後悔的事�梅花便落了下來」。我活躍的思維一直在推敲那些後悔的事背後的隱藏部分。窗外的大河,是黃揚河。這個城鎮,叫斗門。我企圖完成一件事,不留下悔疚。



      曾國平是新加坡詩人。新加坡小而中國大,日近而長安遠。但詩歌在嚴峻的空間與時間中,並不曾退卻。它壁立著,在迫退空間的局限與時間的流逝。所有寫詩的人,無非都在困迫中詮釋存在,在消失中挑戰遺忘。國平詩〈查無此人〉(以下簡稱〈查〉)是一首長詩,其創作的意圖也正如此。



      〈查〉約七百行,分為六十節,以雙軌跡進行。我想起台灣名小說家王文興的《家變》。寫父子不和,父親離家出走。小說同樣是雙線發展。兩個時間軸這種垂直書寫,讓小說的發展具有強烈的時間感。內容既寫滄桑浮沉的生命,也寫恩仇共生的親情。王文興以阿拉伯數字標示過去,描述主角范曄成長與家庭變遷,以英文字母標示現在,記述了尋父的經過。這是一個經典級小說的結構。但詩歌畢竟不同,它的特征不在完整的敘事,而是在述說之外的隱藏部分。



      所謂隱藏,並非是詩人刻意不說。盡,是寫作人不可抵達的文字的局限。小說還好,總有「劇情」存焉。詩則大可不必,詩人追求的並不是「盡」,而是「到」。也則藝術表達的恰如其分。可以說,詩歌是追求隱藏部分較之呈現部份更多的藝術。



      詩題〈查〉這個題目充滿「悖論」(paradox)。美國新批評家克利安思?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說:「科學家的真理要求其語言清除悖論的一切痕跡,詩人要表達的只能用悖論的語言。」



      國平深明為詩之道,則以「父親」和「查無此人」為主題。「父親」是個有溫度的詞,標示了血緣與脈絡,帶有強烈感情的色彩。而「查無此人」則是冷酷的片語,指向斷絕與失望。向一個至親的人喊「查無此人」,自是心懷悲愴。而「此人」於此,僅僅成了一個無宗族姓氏的符號。「查」字表示此人確實存在只因線索斷落或與自己關係疏離,以致在生命中,恍若不曾存在過。而這種父子疏離的現實,與動亂的時代息息相關。詩的開首,詩人是如此講述:「打開地圖�你曾在那裡種下�一棵樹�用血和眼淚��如今已經成林�我還在圖裡尋找�最初的種子�每一棵樹的回答都是�查無此人」(節1)



      父子疏離,然而父慈子孝並不因此而變改,狀況是「沒有生存過的愛」(節2)。父親於腦海中的形象,只餘一個名詞:「我沒有父親的記憶�我只有父親」(節3)。這個名詞,存在於舊相片與發黃的族譜上。詩人溯源,遠及曾祖母的歲月。人的一生,歷史一瞬。詩第二次提到查無此人,已近尾聲。「某一個夜裡�他立在洞口�看完最燦爛的星空�他看到一群衣著怪異的人�挖出他的皮囊�說自己是他的子孫�他不知那是不是自己�生命的意義�他笑得很儀式�其實查無此人」(節53)。



      悠長的歲月澆熄了溫熱的血源,並陌生了親密的倫常。在客觀的生命座標中,每個存在的個體其實並不相屬,猶如渡河的非洲角馬,冰塊上的皇帝企鵝,獨自求生,獨自接受命運的安排。國平此詩,企圖在殘忍無情的時間流逝中,以軟弱的文字挑戰遺忘,尋找冷酷世界盡頭中的一絲溫暖。



      〈查〉可以說是一首尋父記的作品。詩歌背後蘊藏的核心價值為傳統的「孝道」,這是詩人不能丟棄的生命本質之一。詩不作直接抒情的寫作,而是通過一種敘述性、諷諭手法或戲劇化處理來書寫。這是作品獨特的形式,也是藝術性所在。長詩的寫作有異於一般的書寫,而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類。美國詩人愛倫坡(Edgar Allan Poe)從根本處否定長詩的存在,或認為只是無數短詩的組合。固然有他的道理。但單從文本上看,此詩無疑是認真而勤奮的國平創作詩歌中最優秀的作品。讀到這般詩句,不禁令人為之動容。「荒涼」一詞,著墨如斯,再而「幽默」一詞,精準有度。然後「他守在古道邊�髮如原上草」,那種悠悠萬古的時間滄茫,便全然湧現。藝術感染力中的笑中有淚,便則如此:「多年後的今天�我在荒野遇見他�穿過薄霧如雨�托著的大地�他依舊荒涼如昔�幽默亦如昔��他守在古道邊�髮如原上草��作為他的兒子�我這時才覺得驕傲」(節4)。



      全詩洋洋灑灑,如林之茂密蓊鬱,繁花與古樹並生。而當中有挺秀之木,蒼翠精彩,如:「有時一天是�一本經書�有時一輩子�只有幾個歪歪斜斜的字」(節8);「我在你留給我�那塊壞掉的手錶�看見指針偷偷走動」(節9);「司馬遷的史記�記著歷史如夢的初心�蔡倫造的紙�印上我的詩句」(節17);「只有偷看你背影的味道�有雨的苦澀」(節25);「武康路113號遇見�八十年前�你多愁善感的窗�梧桐葉從法國�落在你寂寞的嘆息上」(節35);「我又一次上山�你已不在樹下�整片森林如此寂寞�竟有你悲傷的味道��此刻,你放棄了�木質的身軀了嗎」(節41)。不勝枚舉。讀之掩卷,不知人間何世!


    完稿於2021.11.15,晚6:15,將軍澳廣場 Arome Cafe




    其 他 著 作
    1. 識破經濟陰謀論
    2. 文青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