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魯益師的歸信與悲傷:兼論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應用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569587
張雅惠
橄欖
2023年4月01日
120.00  元
HK$ 114  






ISBN:9789575569587
  • 叢書系列:台神/實踐神學
  • 規格:平裝 / 240頁 / 16.5 x 23 x 1.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台神/實踐神學


  • 宗教命理 > 基督教 > 其他











      這是一本介紹魯益師人生轉變的書,包括他的思想轉變、信仰轉變、以及心情轉變。



      魯益師忠實地記錄他每個人生轉變的過程,使自己對神有更深刻的認識,也用不一樣的角度省察自己。本書以心理學的角度探討魯益師的人轉變,提供人們更新信仰、轉化悲傷的參考。


     





    寫在前面�2

    摘要�4

    Abstract�6

    推薦序1:負傷的醫治者�12

    推薦序2:驚悅之閱�14



    一 寫作緣起

    第一代基督徒的好奇�18

    參閱現有相關研究�22

    研究方法、範圍與限制�24

    本書研究架構�26



    二 魯益師的首度歸信

    第一部分、《驚悅》文本分析�30

    第二部分、從歸信理論看魯益師歸信歷程�44

    第三部分、喜悅交織著恐懼形成依附上帝的動力�62

    第四部分、依附理論與魯益師歸信�70

    第二章小結�94



    三 魯益師的喪逝經歷與再次歸信

    第一部分、《卿卿如晤》悲傷手札文本分析�100

    第二部分、從悲傷理論看魯益師信仰歷程�112

    第三部分、以意義系統看魯益師在悲傷經歷中的信仰經歷�148

    第四部分、悲傷�恐懼中依附上帝後再次經歷喜悅�156

    第三章小結�160



    四 魯益師首度歸信與再次歸信之歸納比較

    第一部分、魯益師透過自我反思不斷修正其內在意義系統�166

    第二部分、在悲傷�恐懼中依附上帝而經歷真實的喜悅�172

    第四章小結�180



    五 從客體關係與敘事取向教牧輔導探討信仰意義之重建

    第一部分、�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理念簡介�186

    第二部分、�以魯益師為例探討融入客體關係敘事取向教牧輔導之適用性�202

    第五章小結�208



    六 結論與建議

    後記:信仰反思與悲傷的自我療癒�216

    參考文獻�229





    寫在前面



      本書是由筆者的道碩論文改寫而成。它歷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首先源自2019.9.11在「第五屆靈性諮商—創傷失落與全人醫治」研討會發表的〈以卡式細拉悲傷模式探討魯益師傷逝歷程〉。在那一篇文章中,筆者從《卿卿如晤》一書內容發現魯益師的悲傷歷程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很重要卻常被人忽視,若不是第一階段充分的釋放悲傷,魯益師應該很難平靜的進入反思,漸漸找到受苦的意義。



      第二階段是2020年將該篇文章擴充為學位論文。在論文中,除了探討魯益師的悲傷,也探討魯益師的信仰改變。以《驚悅》與《卿卿如晤》兩本魯益師的自傳進行文本分析,歸納魯益師兩次信仰的轉變。這本論文是本書的最重要架構。



      第三階段是現今,以各家理論綜合探討魯益師兩本自傳的內涵,企圖整合出一套架構,作為理解魯益師信仰改變的藍圖。並在最後,試圖將客體關係與敘事取向的教牧關懷理論結合,希望能建構實務上能幫助人信仰或悲傷轉化的技能。



      在整合各家理論的過程中,我從依附類型理論明白為何魯益師像隻螃蟹或寄居蟹,將自己縮在殼裡。我也從心理合成的概念了解魯益師複雜的思維,其實有來自內在深刻的掙扎與衝突。更在意義系統中看到魯益師一次次超越情感,不懈的追求上帝。



      在這三個階段中,我要感謝錢玉芬老師的邀請,林鴻信老師的指導,還有我就讀道碩的導師鄭仰恩老師與論文評閱老師蔡慈倫老師的鼓勵。最後,也要謝謝台神教師學術與發展委員會的審核與橄欖出版社的同意,讓這本書可以出版。



      我很懷念在第二階段裡,我一邊在醫院陪著臨終的爸爸、一邊在旁寫作的日子。那時候我離父親很近,好似回到童年經常與父親並肩工作的時光,也感受上帝離我很近。



      我2000 年受洗成為基督徒,從2002 年開始有服事上帝的感動起,我經歷很多失落,失去幾個對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人。曾經好勝的我因為「堅強」而讓自己失去悲傷的能力,直到2017 年兩場災難,險些喪命的我終於恢復了為自己的失落而悲傷的能力。我發現「能嚎啕大哭真是幸福」,而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自己漸漸完整,不再支離破碎。



      我自認為這本書不夠神學、不夠哲學、也不夠心理學,更無法達到文學上的流利通暢,只願它讓有過悲傷經驗的人看到一張比較完整的圖,就像感受到一顆比較完整的心。雖然寫的是魯益師的故事,但這也是我經歷上帝的真實體驗,希望能安慰看這本書的你—我相信這是上帝為你安排的。



      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



      如果,失落是上帝的旨意,願榮耀上帝的名!!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