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辨析「中華民國」(思想51)

辨析「中華民國」(思想51)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0875485
思想編輯委員會
聯經出版公司
2025年1月02日
120.00  元
HK$ 102  






ISBN:9789570875485
  • 叢書系列:思想
  • 規格:平裝 / 356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思想


  • 人文社科 > 政治 > 政體/政治制度











      本期是《思想》第51期,專輯是:辨析「中華民國」,共邀請莫加南、王曉明、鄭小威、楊孟軒、李雨鍾、徐啟軒、鈴木將九、石井剛、張崑將等9位專家學者對此議題提出精闢的見解,並評析楊儒賓教授的《思考中華民國》,以及楊儒賓教授的回應。


     





    大國逐霸與東斯拉夫的歷史糾結:談烏俄戰爭�吳玉山

    韓戰停戰七十一週年祭:從「被遺忘的戰爭」溯源美國對華政策之失敗�常成

    當代儒學闡釋的「法家化」取向及其意涵�鄭家棟



    辨析「中華民國」

    《思考中華民國》作為知識事件:專輯序言�莫加南

    面對「怎麼做」的大問號:《思考中華民國》的心路�王曉明

    生長在儒家文化中的政治現代化方案�鄭小威

    思考華夏寶島:「中華民國」的認識論時刻終於到了�莫加南

    民主憲政理念的跨界與跨世代實踐:《思考中華民國》的再思考�楊孟軒

    被解放的中華民國:從文化論述到公共論述�李雨鍾

    「人民」對「民國」的挑戰�徐啟軒

    現實與理念的辯證法:讀楊儒賓《思考中華民國》�鈴木將九

    從「中華性」出發的世界共生想像:楊儒賓《考中華民國》讀後�石井剛

    彷彿有光,因憂而寫:對《思想》專輯各篇評論的回應�楊儒賓



    思想評論

    告別革命、暴力,走向憲政、文明:讀《世紀的歧路:左翼共同體批判》�張曙光

    「建構批判的思想史」之意義:讀《世紀的歧路:左翼共同體批判》�錢理群



    思想人物

    余英時校長與新亞二三事�丁偉



    致讀者





    ?





    致讀者



      楊儒賓教授的巨著《思考中華民國》結合了學術造詣和現實關懷,正面挑戰台灣以及中國大陸都無法迴避的兩個問題:中國的現代化道路應該如何走?而身為內戰中「失敗者」的中華民國所體現的方案,是否在政治與文化上猶勝對岸一籌,從而肯定了自身的存在理由?為了回答這些問題,他不惜逆兩岸潮流而行,重新梳理中國和台灣的近、現代思想史。這是一本視野恢弘,論述精密的著作,兼具思想和現實兩方面的意義。遇到如此份量的一本書,《思想》有義務推出專輯,供各方對它有所討論。



      經由莫加南、王智明兩位教授的規劃,本期專輯「辨析中華民國」發表了9篇文章,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對楊書提出意見,有贊同、有異議,更有引申和發展。誠如楊儒賓所言:這本書關聯到台海兩岸每個人的存在問題,「既是身家性命的,也是生命的意義的」,甚至與周邊國家的關係也極密切,自然會引起各方的關心。專輯最後楊儒賓教授寫〈彷彿有光、因憂而寫〉的長文,回應大家的意見,交代了該書的基本預設,也說明了他寫作時面對時代考驗的沉重心情。這篇回應,其實也是對全書論證的一次綜合性的回顧,連同前面9篇文章,有助於讀者進入《思考中華民國》的堂奧。



      俄羅斯於2022年2月24日入侵烏克蘭,到2024年11月中旬,戰事已經連續1000天,造成的生命與財產損失難以估計。本期吳玉山教授的文章,從科技主導的大歷史視角看地緣政治,搭配東斯拉夫民族歷史視角下的族群、認同糾結,來理解和分析這場戰爭。從這種具有歷史深度和廣度的視角重新觀察俄烏戰爭,我們對這場衝突會有深一層的認知,是非判斷也可望更為複雜。如果要強作類比,我們對台海形勢的認知和判斷,也會出現新的面向。無論如何,如吳教授在結語處指出的:「整體而言,俄烏戰爭為兩岸進行一場預演,有識者應該可以從中汲取重要的經驗教訓。」



      吳教授的原稿提供了多幅美觀的彩色地圖,作為行文和閱讀的輔助。但是非常可惜,限於技術條件,《思想》請求吳教授減少了一些圖表,印刷時也只能用黑白墨色深淺取代原圖的色彩分明,並且由於版面較窄,一些地圖縮得太小,很難閱讀。為此我們要向吳玉山教授以及讀者們致上歉意。



      常成教授回顧韓戰末期中美兩方為了「爭奪」戰俘,不惜延長戰爭,結果「為了維護一個中國戰俘去台灣的自由,幾乎就有一個美國大兵因此喪生。從另一方的角度看,為了阻止一個中國戰俘去台灣,六個志願軍軍人、十個朝鮮人因此犧牲。」這一頁殘酷的歷史,部分反映了美國對華政策的無知和顢頇,今天已經無人知曉,因此常教授這篇文章(也是他專書裡的一章)有其特別的價值。當年遣返大陸的戰俘的日後遭遇,常教授非常關注,多年來陸續訪問到一些倖存者。「戰俘」跟「義士」的對比,尤其不堪聞問。



      從本期開始,王智明教授應邀擔任本刊的副總編輯,勢必會給這份刊物帶來新的風貌和方向。51期出刊之時,已經是2025年。在此敬祝本刊的作者、讀者,以及工作同仁們新年快樂。

    ?




    其 他 著 作
    1. 「天下」作為意識形態(思想36)
    2. 反思進步價值(思想35)
    3. 全民基本收入:理念與實踐(思想34)
    4. 原民狩獵的倫理省思(思想33)
    5. 文革五十年祭(思想32)
    6. 思想31:民族主義與歷史意識
    7. 思想 30:宗教的現代變貌
    8. 動物與社會
    9. 大馬華人與族群政治(思想 28)
    10. 太陽花之後(思想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