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佛教文學是佛教的一大寶藏,富禪意的詩歌,含文獻價值的碑銘,帶小說性的變文,使佛教精微的教理,親切地為大眾所接受。佛學普遍化、大眾化,是歷代祖師們弘化的心願,而佛學的文學化、藝文化,則是水到渠成的自然成就。
其實,早在印度的菩提樹下,佛陀已經思考過這個問題,佛陀因此創立十二分教,作為他的教育方法。其中大量地使用譬喻、故事、寓言,在日常熟悉的事例之間,自然親切地了透生活的實相。五十年間,佛陀不厭其煩的說《譬喻經》、《雜喻經》等,這些智慧遍布在浩瀚的三藏經典之中,跨越時空,對於現代忙碌躁動的人心,仍然深具啟迪迷惑的妙用。靜夜撫案展讀,不禁為那一則一則契理契機、直指人心的譬喻故事所深深感動,心想如何把這些譬喻白話化,和十方大眾共享一缽的醍醐妙味。
多年前,承蒙時為《台灣新聞報》副刊主編鄭春鴻先生的好意,開闢「人間巧喻」專欄,連載年餘,幼獅文化事業公司曾將它編輯出書,讓更多的人能夠從善巧的譬喻故事中,去體認人間世,觀照人間情。後更摘取其中三十則,附以精緻插畫,定名為《尋找智慧的活水》,發行全國各中學,並得到全國青少年優秀讀物獎。佛光出版社將此書共七十六則,收入《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系列之中,中國大陸團結出版社則以簡體字發行當地,讓彼岸的有緣人也有親近佛法的機會。聯合大學進修推廣部文創系客語老師陳美蓉女士更將此書譯成客語正式出版,以饗客語閱讀群眾。近日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擬將此書重新編輯付梓,加上慧人法師富含禪意的繪圖,以收圖文並茂的閱讀效果。
其實這些短短的「巧喻」,是在忙碌的工作空暇中急就成章,內容之掛一漏萬,可想而知。當時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需要奔跑於高速公路上,甚至往返於海峽兩岸,這些短短的篇幅,或在會客、上課間隙,或在旅館房間、機場候機時草率塗鴉。記得有一回在吞雲吐霧的南京機場等待班機,取出隨身攜帶的稿紙,盤腿趺坐,以膝蓋做桌子,埋首寫起來。有個大陸乘客突然發現新奇大事似地對我說:
「咦!師父!你的文化水平不錯嘛!竟然也會寫文章!」
我只好報以彌勒菩薩不垢不淨的歡喜笑容,隨行的人都說我熱鬧場中當道場,有禪定工夫。
佛陀的每一個譬喻就像一串剔透的水晶琉璃,讓人愛不釋手,希望自己這一把拙刀不致斲傷它的光芒!
佛教文學是近來方興未艾的領域,譬喻是佛教寓言文學、兒童文學創作的豐沛素材,未來必有可期的成果展現。「人間巧喻」,只是人間塵事的一法而已,尚有許多的人間萬象值得去探索發掘。因指見月,權借譬喻之善巧方便,讓我們每個人都能見到自己的人間菩提。
佛光山? 依空
二○二五年三月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