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臺灣表演藝術戲劇史概論

臺灣表演藝術戲劇史概論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7114297
陳正茂
元華文創股份有限公司
2025年4月23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9577114297
  • 規格:平裝 / 272頁 / 17 x 23 x 1.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尚未分類 ]











      本書是以表演藝術視角,全面檢視敘述臺灣百餘年來,以戲劇為主題的表演藝術發展史之經緯始末。內容包括傳統舊戲與現代新劇,舉凡歌仔戲、布袋戲等臺灣的文化國粹或蜚聲國際的林懷民之「雲門舞集」;抑或是臺灣新劇革命之「小劇場運動」,本書均有完整的介紹與述評。本書議題新穎豐富,是表演藝術戲劇史課程教學最佳之參考著作。



    本書特色



      欲探討臺灣表演藝術戲劇之歷史,想瞭解臺灣的文化國粹布袋戲及歌仔戲,求索於「雲門」與「小劇場」在臺灣的發展演變,盡在最值得閱讀的本書──《臺灣表演藝術戲劇史概論》。

    ?


     





    自序:我的戲劇藝術史研究



    第一章 導論── 表演藝術的基本概念

    一、表演藝術釋義及其內容

    二、表演藝術的特徵

    三、表演藝術的主角──演員與角色

    四、演出技巧與舞台空間



    第二章 本土── 臺灣真正本土國粹「歌仔戲」

    一、前言──文化觀光產業下的歌仔戲及其主要研究成果

    二、常民文化──歌仔戲在臺灣之源起與演變

    三、臺灣歌仔戲的進程四重奏──由內台歌仔戲迄於現代劇場

    四、歌仔戲的表演藝術與結構

    五、臺灣歌仔戲的代表人物

    六、結論──酷愛看戲的臺灣文化與歌仔戲的未來



    第三章 精華── 布袋戲及黃海岱、李天祿的戲夢人生

    一、前言──布袋戲研究成果簡介

    二、布袋戲在臺灣的歷史與演進

    三、布袋戲之類別與表演特色

    四、布袋戲的兩大天王:黃海岱與李天祿

    五、結論──布袋戲表演藝術的前景與未來



    第四章 移植── 梨園春秋話「京劇」

    一、前言──京劇在臺灣的研究概況

    二、梨園春秋──京劇的名稱、源起與發展

    三、京劇的內容和表演藝術及其戲劇結構

    四、日治時期京劇對臺灣戲劇之影響

    五、戰後京劇在臺灣之發展

    六、結論──與文化觀光相結合:京劇在臺灣的檢討



    第五章 創新── 林懷民舞台劇的「雲門世界」

    一、臺灣現代舞在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前之困境

    二、林懷民創辦雲門舞集之肇端

    三、雲門舞集所代表的文化意義

    四、雲門成立後臺灣現代舞團的表演情形



    第六章 突破── 臺灣的新劇與「小劇場」的革新

    一、日治時期的戲劇活動

    二、張維賢與「星光劇團」

    三、光復初期的戲劇

    四、50年代的反共抗俄劇

    五、播種者楊逵的踽踽獨行

    六、70年代以降的劇運

    七、小劇場運動前之背景介紹

    八、異軍突起的小劇場和其發展歷史

    九、小劇場運動興起之因與分期

    十、第一波小劇場運動:從「蘭陵」到「實驗劇展」

    十一、第二波小劇場運動:「前衛劇場」

    十二、小劇場運動之劇運革命和文化意義

    十三、小劇場運動後之臺灣劇運的未來



    第七章 傳統──「看戲臺灣」的歷史及其他劇種介紹

    一、臺灣原住民的「番戲」

    二、明清以降大陸戲曲的傳入

    三、熱愛戲曲的移墾社會

    四、曲韻悠揚南管戲

    五、看戲「亂彈」北管戲

    六、十指乾坤皮影戲

    七、日漸沒落四平戲

    八、曾經輝煌九甲戲

    九、懸絲牽起傀儡戲

    十、三腳採茶客家戲



    第八章 綜合── 臺灣表演藝術的前景和未來

    一、臺灣表演藝術(戲劇)的回顧

    二、臺灣表演藝術(戲劇)的特色

    三、臺灣表演藝術(戲劇)的前景及轉型

    四、臺灣表演藝術的演進與思考

    五、臺灣表演藝術的發展方向與做法





    自序



    我的戲劇藝術史研究




      表演藝術是門綜合藝術,內容涵蓋了音樂、影視、戲劇等,嚴格說來,在臺灣四百年歷史演進中,若從廣義的角度視之,就屬音樂與戲劇對臺灣的影響最大,它們已成為臺灣人民不可或缺的常民文化。但畢竟,影視的問世是近百年的事,而音樂過去無記錄可傳承,只有戲劇,因戲館的開班授徒,戲碼劇目之代代相傳,不僅能深入民間,且能與時俱進發揚光大。



      臺灣是個愛看戲的社會,過去有很多俚語頗能傳神的道出臺灣基層社會酷愛看戲的本質。常謂「演戲憨、看戲傻」、「戲棚下站久就是你的」、「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等,均在在道出臺灣移墾社會熱愛看戲的情況。當然,臺灣人愛看戲的淵源,來自於閩南原鄉漳、泉的地方特色,而曾經流行於臺灣社會的劇種,如布袋戲、四平戲、高甲戲、傀儡戲;乃至於客家的採茶戲,大多也都由閩南、粵東傳來,這亦吻合臺灣的移民結構。是以,本書以臺灣表演藝術概論書寫,無可避免的,當然以戲劇為主要論述重點,這是著者認為應當如此的原因。



      除了傳統戲劇外,因著臺灣人愛看戲的特質,來自西方的舞台劇或現代舞,也在臺灣戲劇史中佔有一席之地,尤其林懷民的「雲門舞集」揚名國際,堪稱實至名歸的「臺灣之光」。而上世紀8、90年代興起的「小劇場運動」之實驗劇與前衛劇,經過多年的孕育突破,終也取得令人驚艷亮眼的成績。本書篇幅也專章提到「雲門」和「小劇場」,希冀能較全面以戲劇為核心,來介紹臺灣的表演藝術史概論。



      基本上,反映庶民生活,傳承臺灣歷史文化,蘊含民間美學精粹的傳統戲劇,是臺灣豐富珍貴的文化資產。歌仔戲、布袋戲、客家戲、亂彈戲、京劇、南北管等,有些來自大陸,有些源於本土,都有自己的表演形式與風貌。它們不僅伴隨著先民走過歷史,也穿越了當代,這裡面,寄託了臺灣社會的共同情感,沉澱了不同時代的歷史記憶,更重要的是,它還以一種最自然質樸的方式,融入了臺灣人的心靈,這是傳統戲劇最令人感動的地方,也是臺灣表演藝術最具本土的特色。



      收錄於本書的八篇文章,有舊作也有新篇,歌仔戲、布袋戲、京劇等三篇舊作,是筆者在近十年間著力最深的領域,當時因任教學校科系產學合作之關係,筆者連續三年,以「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為專題,每年選擇一劇種為研究對象,並以論文形式發表。其研究相關內容,也是筆者在東華、宜蘭等大學「文化資產」課程的主講議題;倍感欣慰的是,這些論文最後也都輯錄成專書問世。平心說,布袋戲、歌仔戲皆是臺灣戲曲文化的「國粹」,是國人引以為傲之「臺灣意象」的代表;京劇更是中國戲劇精緻化發展的集大成,是傳統戲曲藝術表演的高峰,因此,雖係舊作,但就臺灣表演藝術而言,它們均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絕無法略而不談的。



      臺灣傳統戲劇多來自閩、粵原鄉,所以不僅只有歌仔戲、布袋戲而已,中國地方戲曲流傳至臺灣社會的也甚多,舉凡如高甲戲、四平戲、亂彈戲、皮影戲、傀儡戲等;以及風行於客家庄頭的採茶客家大戲,其源頭固然來自「唐山」,但經過兩、三百年在臺灣的「在地化」演變,已加入了很多新的表演元素,傳承與創新,已塑造成頗富「臺灣味」的表演藝術。而臺灣人愛看戲的風氣,使得這些地方戲曲都有眾多客源及發展空間,它們過去在臺灣的表演藝術市場都有其一席之地。所以,為較全面周延的敘述臺灣戲劇表演藝術,本書亦論及若干曾為臺灣所喜愛的地方戲劇。



      當然,當代最新的表演藝術仍是本書的重點之一,林懷民的「雲門舞集」及其個人成就;8、90年代興起的「小劇場運動」,都是必須著墨述評的臺灣表演藝術精華。這兩章的內容,筆者主要參考記者楊孟瑜的《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與鍾明德教授之《台灣小劇場運動史》二書整理而成,尤其是鍾教授之大作為其博士論文改寫而成,內容專業扎實,批判意識強烈,予作者相當的啟發和反思。談到臺灣「小劇場運動」之研究,鍾著當為扛鼎之作,首推第一。



      至於導論提到的表演藝術基本概念部分,不諱言,這是筆者最難落筆撰寫的場域,畢竟「隔行如隔山」,在涉及非專業領域的地方,學,然後知不足,還是有相當多不瞭解之處。於此情形下,只有勤於蒐集資料,努力研讀消化吸收。所幸,大陸學者劉詩兵著作的《表演藝術概論》一書惠我良多,該書內容所談雖以影視藝術為主題,但亦旁及相當多表演藝術之理論,坦白說,本書第一章〈導論──表演藝術的基本概念〉,就是在該書的基礎上吸納彙整而成。



      至於結論〈綜合──臺灣表演藝術的前景和未來〉內文中,筆者提出的一愚之得,係建立在過去幾年間,研究臺灣布袋戲、歌仔戲及京劇有所感觸的一些淺見。在時代潮流的衝擊下,很多人以為臺灣傳統戲劇似乎看不到前景與未來,但從過去演變的經過來看,情況未必如此悲觀,臺灣傳統戲劇最大的韌性,在於其植根於本土之上,其最大之生命力,也在於奠基在臺灣本土的庶民文化上。雖然新的世代可能對傳統戲曲不感興趣,但只要戲曲能迎合觀眾需求,能呼應時代脈動,適時的求新改變,在這塊熱愛看戲的土地上,筆者仍審慎樂觀,臺灣戲劇表演藝術的明天,還是有前景跟未來的。



      最後聊贅數語個人研究文化資產與臺灣戲劇史之心路歷程,筆者為歷史科班出身,昔日於大學講壇擔任通識課程,因大學生態丕變,尤其是科技大學,院系的平移調整,其後轉到觀光系任教。在專業師資考量下,筆者撰寫專書為專業師資符合之條件,也開啟了講授「臺灣文化資產」課程之安排。這十年間,筆者孜孜矻矻於臺灣文化資產與戲劇的研讀和田野調查。2013年,研究略具初步成果,乃委由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付梓發行《文化觀光──臺灣文化資產》一書,作為到觀光系任教專業產出的結果。



      2021年,筆者自任教31年的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退休,本想今後可悠遊林下,過上鄉野生活之趣。但人生總有意外的旅程,2023年,在退休年餘後,承蒙崇右影藝科技大學林金水董事長及蕭源都校長的禮遇,聘筆者至該校擔任表演藝術學院院長,這種「斜槓人生」的際遇與驚喜,內心惶恐更是感恩。為使職能與專業符合,應允撰述此書以表衷心。2024年7月,筆者雖因職涯規劃而離開該校,但君子一諾千金,已答應撰述之書仍如期寫就。期間非常感謝陳添壽教授的厚愛提攜,一再將拙著列為其在元華文創主編的「臺灣政經史」系列叢書之一,厚誼高情,永銘心版,是為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