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的話
溫泉有幸遇知音,山水無處不相逢
日本人對溫泉懷有特殊的感情,日本人也以喜歡泡湯著稱,有人甚至認為,日本人的基因裡含有一種「熱愛溫泉的DNA」。
事實上,日本人早在繩文時代(公元前一萬兩千年至公元前三百年)已有泡湯的習慣。一九六四年,日本的考古學家藤森榮一在長野縣上諏訪發現一個石塊堆砌的土坑,坑裡有殘留的硫化物質,還在大坑的周圍掘出附著水垢的石器。
日本人開始跟溫泉發生密切關連,可追溯到奈良時代,當時完成的地方誌《出雲國風土記》記載了很多日本溫泉史的相關資料。譬如在介紹島根縣玉造溫泉的部份寫道:「只洗一次即能美顏,反覆洗浴能治萬病,世人皆稱之為『神湯』」。
《出雲國風土記》裡面還記載,「男女老幼喜歡聚集在泉眼的周圍飲酒狂歡」,可見當時的日本人已跟現代人一樣,不但把泡湯當成美容和治病的手段,也把溫泉地當成一種娛樂場所。
八世紀以後,佛教文化傳來日本,佛經《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教導信徒,「澡浴可積功德」,還可「除去七病,得七福報」。「施浴」因而成為佛教的一種傳教方式,佛教僧侶常以洗浴來吸引信眾。
奈良時代的光明皇后(七○一∼七六○)為了表達信仰的虔誠,發願要為一千名俗眾洗淨身上的汙垢,於是在奈良的法華寺開設了名為「千人施浴」的浴場。本書作者在介紹道後溫泉的章節裡也指出,道後是日本最古老的溫泉之一,當地的懷舊氣氛令他聯想光明皇后。
到了江戶時代,溫泉湯療成為全國上下一致熱中的健康活動。不但將軍和大名經常到溫泉地進行湯療,庶民也喜歡在當時流行的神社參拜活動之後順便去泡湯。德川幕府還定期派人前往草津或熱海,把溫泉水運回江戶城裡,重新加熱之後獻給將軍泡澡。
所以說,溫泉有益健康的觀念早在古代就已深植人心。又因為日本是世界少有的火山大國,活火山的數目約佔全世界的百分之七,所以不論任何窮鄉僻壤,都很容易找到泡湯的地方。作者在書中也提到,九州幾乎遍地都是溫泉,絕大多數都還沒有開發。
據日本環境省於二○二三年發表的數字顯示,日本全國溫泉的泉眼大約有兩萬八千個,其中只有約兩千七百多個被開發為溫泉休閒地,沒有開發的溫泉超過百分之九十。
《溫泉周遊》雖然寫於一百年前,但書中的許多訊息至今仍具有參考價值。譬如書中提到的許多溫泉地與著名旅館,現在幾乎全都健在。有些溫泉地甚至因為交通比從前更發達,所以名氣更大了,遊客也更多了。
譬如二○二四年日本全國最受歡迎的十大溫泉名單當中,本書就介紹了其中的八處:
第一名??? 熱海溫泉(西之卷•第七章)
第二名??? 湯河原溫泉(西之卷•第七章)
第四名??? 鬼怒川溫泉(東之卷•第十九章�日光的溫泉)
第五名??? 伊東溫泉(西之卷•第八章)
第六名??? 鹽原溫泉(東之卷•第二十章)
第八名??? 草津溫泉(東之卷•第八章)
第九名??? 石和溫泉(東之卷•第十一章�富士山的溫泉)
第十名??? 別府溫泉(西之卷•第三十一章)
作者田山花袋(1871~1930)是明治時代的著名作家,也是日本公認的旅遊文學名家。他開始書寫旅遊隨筆之前,曾經擔任《新撰名勝地誌》(全十二卷)與《大日本地誌》(全十卷)等書籍的主編,親自走訪過各地名勝與溫泉地,這段經歷使他累積了豐富的歷史與地理知識,他甚至還在本書提出許多獨到的溫泉開發構想。
《溫泉周遊》發表之前,田山花袋看出當時正是日本鐵路交通即將起飛的時代,等到將來鐵路全線通車後,社會大眾必定會需要一部鐵路旅遊指南。所以他從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一六年獨自搭乘火車走遍全國,回來之後寫成了厚達一千八百頁的《日本一周》。書中以寫實的筆法記述了大正時代全國各地的景觀、史蹟,以及鐵路沿線的地方見聞。書中還收集了四百多張珍貴照片。這部作品現在被視為研究大正時代交通狀況與社會民情的重要史料,也為田山花袋奠定了旅遊文學第一人的地位。
《溫泉周遊》分〈東之卷〉與〈西之卷〉兩冊,於一九二二年由博文堂出版。書中總共介紹了上百個溫泉,絕大部份都是作者親自探訪過的地方。在鐵路公路都不發達的一百年前,有些地方雖有人力車、馬匹或共乘馬車(類似現在的共乘出租車)代步,但絕大多數的溫泉地都在深山野林之中,作者不僅需要長途跋涉,甚至必須攀山越嶺,沿途遭遇各種艱辛萬苦,不是現代人能夠想像的。
田山花袋自認是個天生的旅行者,他在《東京的三十年》書中收錄的〈我與旅行〉文中表示:「我從小喜歡獨處,性格孤僻,每當心中有了各種煩惱或苦悶時,我就會拋開一切,踏上旅途。旅行能給我帶來活力、新生、自由、真誠。只要能出門旅行,我就能變回真正的我。」
田山花袋走起路來健步如飛,甚至創下一天步行六十公里的紀錄。他對自己的這項創舉幽默地自嘲是韋馱天轉世。韋馱天原是佛教的護法天神,能在「一瞬間」跑完一千兩百八十萬公里。據說釋迦牟尼去世後,一個夜叉偷走佛祖的舍利子後逃往須彌山,韋馱天用力踏出一步,就在瞬間把佛祖的遺骨追了回來。
在《溫泉周遊》書中,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生動幽默的筆觸記述自己尋訪溫泉的旅途見聞,時而穿插溫泉地的風俗民情,時而感懷歷史人物的遭遇,或以靈活的筆法介紹溫泉的地理位置,或以即興的詩詞吟誦名勝的風景。
即使在一百年後的今天,很多日本讀者看完本書都會興起「帶著書一起去泡湯」的念頭。雖然現在各處溫泉地的現實環境與交通條件已跟百年以前大不相同,但是書中提供的背景介紹,卻能為讀者在旅途中增添許多樂趣。
二○二五年元月吉日章蓓蕾於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