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你所知歷史的另一面

你所知歷史的另一面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3646209
秋舍
白象文化
2025年6月01日
100.00  元
HK$ 85  






ISBN:9786263646209
  • 規格:平裝 / 204頁 / 14.8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 尚未分類 ]











      歷史是一個民族的共同記憶,文化的載體,不是一個特定地點。史在何處,國即在那裡,家亦在彼,家人亦在。



      ◎滅史即毀國,孤臣無力回天時,僅能以史明志,喚回國人。

      ◎中華歷史多采多姿,先人篳路藍縷,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子孫不能不知。

      ◎讀史入門,趣味叢生,歷史知識、批判、翻案,人人可以。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

      古來征戰幾人回

      醉臥沙場君莫笑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孤臣孽子赤子心,執白挺以撻堅甲利兵



      •••  •••  •••  



      歷史可以「讀活」,更貼近我們生活,

      本書讀來輕鬆,毫無壓力,還提供知識點,

      讓現在因「去中國化」而欠缺中國歷史常識的學子,

      可以從中獲得些古典智慧。



      作者從經年讀史的樂趣中所累積的心得,

      特別整理出四十一篇,八萬字,

      包容各家學說與推論,據之以比較,再探索,

      然後取其合理者,融合成個人的認知。

      有翻案、有解答、有知識、有評論,

      尤以挑戰傳統歷史刻板印象之「另一面」的審思為本書特色。

    ?


     





    序 羅慶生

    序者簡介

    1. 緣起與動機

    2. 蘇秦其實是燕國間諜

    3. 商鞅為何下場淒慘

    4. 法家資源分配的機制最公平且最有效率

    5. 霍去病的閃電戰:千里奔襲

    6. 霍光與昭宣之治

    7. 諸葛亮治蜀:法治與軟蝟甲

    8. 國史的特例:東晉門閥政治

    9. 魏晉風度

    10. 關隴集團

    11. 北周武帝與民族、文化的融合

    12. 楊玉環與安史之亂的因果關係

    13. 澶淵之盟是北宋屈辱的城下之盟嗎?

    14. 北宋是中國讀書人以及華夏文明的黃金時代

    15. 宋徽宗──北宋朝政與吏治敗壞之始

    16. 「理學」究係何事?

    17. 明代內閣制

    18. 我對明成祖的一項疑問

    19. 大明帝國三十年的海上霸權

    20. 海瑞罷官

    21. 隆慶開關

    22. 張居正改政

    23. 大明帝國毀滅倒數九十天

    24. 民族英雄鄭成功

    25. 乾隆第四次南巡讀誌

    26. 清道光年間鴉片弛禁與嚴禁之大辨

    27. 名教聖人曾國藩的另一面

    28. 手栽楊柳三千里,再引春風度玉門

    29. 圍園殺后?

    30. 重新審視1900年庚子拳變

    31. 變法圖存:君主立憲與共和革命之於中國

    32. 從清末剪辮風氣的演變看清庭統治基礎之流失

    33. 清末「新政」亦是清廷覆沒稻草之一

    34. 纏足──中華文化發展進程的逆流

    35. 張勳復辟的內情

    36. 813松滬會戰

    37. 試解二戰初期兩大謎團

    38. 八二三炮戰──台海危機不是危機──中共之真實意圖

    39. 中華民國正史與清史

    40. 為何落後的少數游牧民族常能挑戰文化先進的中原大帝國?

    41. 帝王盤點:殉國之君與英主明君之晚年

    42. 淺談中西方文化在革命思想上的差異

    參考書目



    ?









    羅慶生




      吾友謝其偉新書出版邀我作序,大有古風,是我榮幸,樂為之序。



      我與其偉兄相識是在南山商工補校。我是軍訓教官兼生輔組長,他是導師。當時這所以打架聞名的學校正由勵精圖治的校長推動轉型中。現在南山已經是新北市私立中學的典範,而當時,仍不乏刺龍刺鳳的學生在補校修課,教學與輔導相當具有挑戰性。



      但我們合作很愉快。我們有共同理念,認為信賞必罰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無論是誰,規矩都不能打折扣。我們喜歡黑道到補校讀書轉入正軌,而不是學生讀不好書去混黑道。別人如何評論不得而知,但我自評勝任愉快,其偉兄應該也是如此。



      之後,我到其他學校服務,同時拿到淡江大學戰略所的碩、博士學位,滿足我大學畢業服預備軍官役轉任軍訓教官後,一直自感在軍事、戰略等專業領域的不足。拜互聯網之賜,與其偉兄分開20多年後再度相逢。其偉兄碩士論文是研究美國外交,因此我們透過網路有許多國際關係與戰略形勢的討論。這些當年在學校無從聊起的話題,讓我得知其偉兄不僅是性情中人,還有獨特的睿智慧眼。與君縱論天下大勢,固人生一樂也。?



      更讓我驚訝的是他對歷史的興趣。非學史出身,又從事國際貿易,卻能嫻熟史事。這倒也罷了,關鍵是能另闢蹊徑,以非傳統觀點解讀歷史發展,重新評價歷史人物。這是把「死歷史讀活」,高明之至。



      我也喜歡歷史。博士論文是研究「先秦戰略思想史」,曾經在東吳大學開設「戰國戰爭史」課程。也喜歡玩古董。會關注文物演變,尤其是歷朝歷代美學價值觀的轉換。這和傳統史學視角不同,但又能從側面印證,與歷史發展若合符節。



      例如「隆慶開關」。1567年,明朝隆慶帝宣布解除海禁。這對記述帝王家譜的歷史來說,是小事,但對經濟民生,或者說我所關注的文物史,卻是劃時代的大事。



      解除的海禁,是明朝閉關自守的政策產物。從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的132年間,船舶禁止出海。不過這是法理上的說法,實務上是船舶依然出海,只是若非走私就是海盜。隆慶帝打開了明朝海關,從此走私合法,海盜成為貿易商。貿易帶給來財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為晚明張居正的改革提供物質基礎。



      對文物史來說,賺了錢的商人要提高生活水準,又可以從海外進口高品質的紫檀和黃花梨木,家具製造因此達到顛峰。明代的審美是簡約,和清代的繁複不同,更接近當代審美標準。收藏家追捧的結果,202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把明代黃花梨圓背交椅,以1.25億港元成交。刷新世界拍賣史上最貴坐具紀錄。



      歷史可以「讀活」,更貼近我們生活。我很欣賞其偉兄「活讀歷史」的努力。他這本書讀來輕鬆,毫無壓力,可做為暇時休閒,佐茶或咖啡。還提供一些知識點,讓現在因「去中國化」而欠缺中國歷史常識的台灣學子,可以從中獲得些古典智慧。與其學習「二手中國」的日本文化,何不直接學中國?其偉兄其實是喻「華夷之辨」於輕鬆小品。



      然而「華夷之辨」,從來就是「大義」所在。從這點來看,其偉兄之志,豈不大哉?



      序者簡介

      羅慶生 博士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中華古董藝術協會常務理事



    作者序



      1. 緣起與動機



      歷史是非常有趣味且耐人尋味的學問,又是記錄,又是探索,又是反覆探索之後再迭加而成的面貌。筆者認為歷史不是全面、客觀的,而是主觀、局部的。歷史的解釋,傲慢與偏見瀰漫其間,權勢的痕跡隨處可見;中國治史常有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為聖人諱的陋習,是故「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是最常有的原則,以及最後的結果。



      對於歷史詮釋的問題,我從不敢自信地以為自己有多深入,也不排斥各種主張與說法。嚴格講來,歷史事件的各種說法都只是一方言、一家言,試問又有哪一位「董狐」真的在現場目睹全程全貌?即便恰在現場,也只能看到他自己的視野,誰又那麼有把握能一窺全貌?此外,還有記憶問題,還有外力、權勢干擾因素,更何況後世之人乎?



      作者個人喜讀各家說法,聆聽各家的依據與推論,再據之以比較,再探索,然後取自以為合理者,而融合成個人的認知。因此,隨著年歲增長,所讀之書漸增,所得之論漸廣也漸深;不同的推論、新的證據、新的資料補足固有認知闕漏的部分,再與筆者固有的認知基礎,久存的疑竇,不斷地交互衝撞、比較與激盪,若能有新的心得,並得推翻「官方說法」(即教科書)給人的「刻板印象」,此即為讀史的最大樂趣之所在。?



      在讀史的過程中,最令筆者喜悅的是其間各家的批判、評論、翻案與知識性(即歷史新知)。本書是作者從經年讀史的樂趣中所累積的心得,特別整理出四十一篇,計約八萬字,分別以下列四個方面呈現。



      翻案性:為已知的歷史提供另一面向的思考與審視,如澶淵之盟真的是屈辱的城下之盟乎?



      解答性:何以張勳一人即能復辟?德軍二戰初期何能迅速瓦解質量均優於彼的英法聯軍?



      知識性:如中華民國正史,何為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纏足,關隴集團,明代內閣制……



      評論性:如淺談西方與中國革命思想的差異;名教聖人曾國藩其為人也?



      其中尤以挑戰傳統歷史刻板印象之「另一面」的審思尤為本書特色,這是一本思考性、挑戰性、翻案性,並鼓勵後續不斷思考的書。作者特別選擇較具爭議性的,大眾較不熟悉的事件、人、或制度為篇。然而,本書並非論文,而是作者個人博採眾家之說,其中有論文、有自傳、有回憶錄、有報告,總結而成的作者個人歷史認知的「偏見」,並非答案,故不標示引用出處,也沒有必要,但是,提供詳細的參考書目,以供有興趣的讀者自行索引。



      歷史是整個民族的共同記憶與價值,而這裡所謂的「民族」並非以單一血緣劃分的,而是以文化為根基,數個不同血緣的民族共存共榮於相同的文化與歷史的大傘之下;古聖曰:「彼行華夏則華夏之,彼行夷狄則夷狄之。」即為是理。



      台灣自1990年代起,即隱隱然有一股勢力欲將台灣自中華文化圈脫離而去。尤其是自公元二千年的首次政黨輪替之後,這股「去中國化」的勢力即毫不掩飾地步步進逼;首先從歷史的教育課綱起,接著是「文言文」教學的國文課綱,日漸囂張而明目張膽。公元2008年雖經二次政黨輪替,然可惜馬英九政府八年執政竟然無法撥亂反正,實在令人扼腕與失望。



      自公元2016年的第三次政黨輪替之後,「去中國化」與「去文言文」已公然成為顯學,台灣自1990年代的「隱性文化大革命」至此已是如火如荼的「真正的文化大革命」,去中國歷史、去文言文的課綱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



      觀今之勢,只要不是太離譜的國家,無不在努力累積與發揚自己的文化資產。像韓國於一九九七國恥之後,竟能浴火重生,引領世界流行風潮,超越好萊屋、日本等傳統文化輸出大國,如今甚且已有其專有名詞,「K-POP」。還有,大陸不斷地強調與宣揚中華文化之瑰麗與博大,並已取得極高比例的聯合國認證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反觀台灣,卻是我所知惟一一個努力拋棄自己文化與歷史的地方,為人子女,如此數典忘祖不遺於力,真是天道寧論!



      今日之課綱,已在這股強大的惡毒勢力的操作與主導之下,將中國史變成「東北亞史」,只剩下短短四頁,將中國五千年優美文化與歷史盡數抹去,代之以完全「去中國化」的課綱,幾千年的歷史只提一個人物叫秦始皇。整個三國時代都不見了,魏、蜀、吳全沒了,商朝以前的中國則完全不提。大半的中國史被砍去,取而代之的是日本明治維新,還有1920年代日治台灣有多繁華,然對於日治時期被殺害的數十萬台灣人命,卻隻字不提……



      甚至,不只是歷史,連國文也大幅刪除古詩詞和文言文;李白、杜甫以及韓愈、柳宗元、蘇東坡、王安石等被課審委員認定為封建的唐宋八大家,大都砍了,卻迎來了日本人寫的漢文詩,這是多大的損失,真為我漢家子孫惋嘆!!



      文字的運用是幻想的魔力,以及思想構建的必要工具,中國歷代科舉考試多以策論為主,文字則是以精美練達的文言文為文,此自有其原因與依據。文字是思想的基礎,構建邏輯的工具,少了中國二千多年文言文的精髓,無異於自砍深刻思想與辯證的能力,這是今日台灣青年多大的損失!沒了文字能力的支持,難怪台灣人越來越膚淺,無法作抽象的思考,無法建構思想與理論;對美、對文學、對藝術的接受度也極低,而乃竟以火星文為樂,為傲?實在是可悲之極!



      關於篡改抹去中國歷史一事,我淚已乾,我既無助又悲憤。這樣的教育部長真枉為讀書人,竟能容忍這樣地殘害本國歷史。國中的歷史課綱竟如此肆無忌憚地將歷史刪成斷簡殘編,三國、赤壁之戰、安史之亂、靖康恥、漢武、唐宗、宋祖……等等都不見了。如果這麼忝為炎黃子孫,那麼中秋、端午、春節也甭過了,所有的中國諸神明:媽祖、關公、太子、千歲,也都該全部掃進歷史糞坑!



      夫「欲亡其國,先亡其史」,看來這股邪惡勢力真的很想消滅中華民國。然而文史合一,亡了歷史也亡了文化,沒有自己的文化根柢,台灣學子只會愈來愈淺薄,既不懂諸葛亮空城計的深沉,也不知道趙子龍長板坡的神勇,更不知道于謙「北京保衛戰」的沉著與遠視……長此以往,缺乏文化底蘊的台灣國際競爭力焉能期待否?



      今日之台灣年輕人幾已不知其所從出,然卻也怨不得他們,因為是教育的結果,台灣已沒有國史,也不講中華文化,台灣的文革已歷三十年,且還在變本加厲地進行中。在少了歷史、文化底蘊的情況下,他們都成了石頭裡蹦出來的人,都是孫悟空的兄弟姐妹,惟可笑可嘆的是,只怕他們連孫悟空是誰都不知道了。



      在這種滅史的惡毒目的之下,所教育出來的文化與歷史空洞,使得新生代不承認自己所從出,連他們自己的祖先都否認了,故可以燒掉祖先神主牌,可以燒掉所有關公、媽祖、太子……等神位,因為他們全都是「中國豬」。這股邪惡勢力只恨一時去不掉端午、中秋、春節等三大節日,且倘若連文字語言都能去掉「中國化」而變成英文或任何其他中文以外的文字,豈不大妙,更是其夢寐所求者。



      一個數典忘祖,失落的一代,是心痛,不是氣話。先輩流血流汗換來的竟是汲汲於切斷自己根源的小子,此不痛,何為痛?而教育部長竟能放任此滅史的課綱發展,殊無讀書人風骨可言,也應予以譴責。若我為部長,絕對不允亡史,若定要蠻幹,我必辭職以明志,並招開記者會痛陳滅史之荒謬與可恨,並號召尚有良心與風骨之學界大加撻伐之。



      台灣三十年來,整整一個世代,自斷其根的轉變,真令人痛心疾首,眼睜睜地看著有人明目張膽地毀國滅史,國人卻多數沉默不語,抑或不知與無感,孤臣孽子之心頓起,哀告無門,故興作此書以抒懷。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宋儒張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高中首次讀斯文時,即令我熱血沸騰,讓我對北宋士人的胸懷與見識升起無限的欽佩與嚮往。太史公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小子雖不敢妄想比肩,惟願效先賢,以無忝於先哲先賢之責望交深,以孤臣孽子之心,以興滅國、繼絕世之古讀書人之氣概,不揣螳臂當車,不揣淺陋,以此書控訴滅史之狼子野心,並希望拋磚引玉,以故事性、知識性、翻案性、審思性,為國人提供歷史知識,開啟國人視野,冀能引起國人讀史之興趣,進而激起尋根,重建歷史與珍視中華文化之瑰麗。此本書之起心動念也!!

    ?
    謝其偉

    謹識於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星期二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