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羅慶生
吾友謝其偉新書出版邀我作序,大有古風,是我榮幸,樂為之序。
我與其偉兄相識是在南山商工補校。我是軍訓教官兼生輔組長,他是導師。當時這所以打架聞名的學校正由勵精圖治的校長推動轉型中。現在南山已經是新北市私立中學的典範,而當時,仍不乏刺龍刺鳳的學生在補校修課,教學與輔導相當具有挑戰性。
但我們合作很愉快。我們有共同理念,認為信賞必罰才能讓學生心服口服。無論是誰,規矩都不能打折扣。我們喜歡黑道到補校讀書轉入正軌,而不是學生讀不好書去混黑道。別人如何評論不得而知,但我自評勝任愉快,其偉兄應該也是如此。
之後,我到其他學校服務,同時拿到淡江大學戰略所的碩、博士學位,滿足我大學畢業服預備軍官役轉任軍訓教官後,一直自感在軍事、戰略等專業領域的不足。拜互聯網之賜,與其偉兄分開20多年後再度相逢。其偉兄碩士論文是研究美國外交,因此我們透過網路有許多國際關係與戰略形勢的討論。這些當年在學校無從聊起的話題,讓我得知其偉兄不僅是性情中人,還有獨特的睿智慧眼。與君縱論天下大勢,固人生一樂也。?
更讓我驚訝的是他對歷史的興趣。非學史出身,又從事國際貿易,卻能嫻熟史事。這倒也罷了,關鍵是能另闢蹊徑,以非傳統觀點解讀歷史發展,重新評價歷史人物。這是把「死歷史讀活」,高明之至。
我也喜歡歷史。博士論文是研究「先秦戰略思想史」,曾經在東吳大學開設「戰國戰爭史」課程。也喜歡玩古董。會關注文物演變,尤其是歷朝歷代美學價值觀的轉換。這和傳統史學視角不同,但又能從側面印證,與歷史發展若合符節。
例如「隆慶開關」。1567年,明朝隆慶帝宣布解除海禁。這對記述帝王家譜的歷史來說,是小事,但對經濟民生,或者說我所關注的文物史,卻是劃時代的大事。
解除的海禁,是明朝閉關自守的政策產物。從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的132年間,船舶禁止出海。不過這是法理上的說法,實務上是船舶依然出海,只是若非走私就是海盜。隆慶帝打開了明朝海關,從此走私合法,海盜成為貿易商。貿易帶給來財富,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為晚明張居正的改革提供物質基礎。
對文物史來說,賺了錢的商人要提高生活水準,又可以從海外進口高品質的紫檀和黃花梨木,家具製造因此達到顛峰。明代的審美是簡約,和清代的繁複不同,更接近當代審美標準。收藏家追捧的結果,2022年香港蘇富比秋拍,一把明代黃花梨圓背交椅,以1.25億港元成交。刷新世界拍賣史上最貴坐具紀錄。
歷史可以「讀活」,更貼近我們生活。我很欣賞其偉兄「活讀歷史」的努力。他這本書讀來輕鬆,毫無壓力,可做為暇時休閒,佐茶或咖啡。還提供一些知識點,讓現在因「去中國化」而欠缺中國歷史常識的台灣學子,可以從中獲得些古典智慧。與其學習「二手中國」的日本文化,何不直接學中國?其偉兄其實是喻「華夷之辨」於輕鬆小品。
然而「華夷之辨」,從來就是「大義」所在。從這點來看,其偉兄之志,豈不大哉?
序者簡介
羅慶生 博士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中華古董藝術協會常務理事
作者序
1. 緣起與動機
歷史是非常有趣味且耐人尋味的學問,又是記錄,又是探索,又是反覆探索之後再迭加而成的面貌。筆者認為歷史不是全面、客觀的,而是主觀、局部的。歷史的解釋,傲慢與偏見瀰漫其間,權勢的痕跡隨處可見;中國治史常有為尊者諱、為長者諱、為聖人諱的陋習,是故「成則為王,敗則為寇」是最常有的原則,以及最後的結果。
對於歷史詮釋的問題,我從不敢自信地以為自己有多深入,也不排斥各種主張與說法。嚴格講來,歷史事件的各種說法都只是一方言、一家言,試問又有哪一位「董狐」真的在現場目睹全程全貌?即便恰在現場,也只能看到他自己的視野,誰又那麼有把握能一窺全貌?此外,還有記憶問題,還有外力、權勢干擾因素,更何況後世之人乎?
作者個人喜讀各家說法,聆聽各家的依據與推論,再據之以比較,再探索,然後取自以為合理者,而融合成個人的認知。因此,隨著年歲增長,所讀之書漸增,所得之論漸廣也漸深;不同的推論、新的證據、新的資料補足固有認知闕漏的部分,再與筆者固有的認知基礎,久存的疑竇,不斷地交互衝撞、比較與激盪,若能有新的心得,並得推翻「官方說法」(即教科書)給人的「刻板印象」,此即為讀史的最大樂趣之所在。?
在讀史的過程中,最令筆者喜悅的是其間各家的批判、評論、翻案與知識性(即歷史新知)。本書是作者從經年讀史的樂趣中所累積的心得,特別整理出四十一篇,計約八萬字,分別以下列四個方面呈現。
翻案性:為已知的歷史提供另一面向的思考與審視,如澶淵之盟真的是屈辱的城下之盟乎?
解答性:何以張勳一人即能復辟?德軍二戰初期何能迅速瓦解質量均優於彼的英法聯軍?
知識性:如中華民國正史,何為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纏足,關隴集團,明代內閣制……
評論性:如淺談西方與中國革命思想的差異;名教聖人曾國藩其為人也?
其中尤以挑戰傳統歷史刻板印象之「另一面」的審思尤為本書特色,這是一本思考性、挑戰性、翻案性,並鼓勵後續不斷思考的書。作者特別選擇較具爭議性的,大眾較不熟悉的事件、人、或制度為篇。然而,本書並非論文,而是作者個人博採眾家之說,其中有論文、有自傳、有回憶錄、有報告,總結而成的作者個人歷史認知的「偏見」,並非答案,故不標示引用出處,也沒有必要,但是,提供詳細的參考書目,以供有興趣的讀者自行索引。
歷史是整個民族的共同記憶與價值,而這裡所謂的「民族」並非以單一血緣劃分的,而是以文化為根基,數個不同血緣的民族共存共榮於相同的文化與歷史的大傘之下;古聖曰:「彼行華夏則華夏之,彼行夷狄則夷狄之。」即為是理。
台灣自1990年代起,即隱隱然有一股勢力欲將台灣自中華文化圈脫離而去。尤其是自公元二千年的首次政黨輪替之後,這股「去中國化」的勢力即毫不掩飾地步步進逼;首先從歷史的教育課綱起,接著是「文言文」教學的國文課綱,日漸囂張而明目張膽。公元2008年雖經二次政黨輪替,然可惜馬英九政府八年執政竟然無法撥亂反正,實在令人扼腕與失望。
自公元2016年的第三次政黨輪替之後,「去中國化」與「去文言文」已公然成為顯學,台灣自1990年代的「隱性文化大革命」至此已是如火如荼的「真正的文化大革命」,去中國歷史、去文言文的課綱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
觀今之勢,只要不是太離譜的國家,無不在努力累積與發揚自己的文化資產。像韓國於一九九七國恥之後,竟能浴火重生,引領世界流行風潮,超越好萊屋、日本等傳統文化輸出大國,如今甚且已有其專有名詞,「K-POP」。還有,大陸不斷地強調與宣揚中華文化之瑰麗與博大,並已取得極高比例的聯合國認證之「非物質文化遺產」。反觀台灣,卻是我所知惟一一個努力拋棄自己文化與歷史的地方,為人子女,如此數典忘祖不遺於力,真是天道寧論!
今日之課綱,已在這股強大的惡毒勢力的操作與主導之下,將中國史變成「東北亞史」,只剩下短短四頁,將中國五千年優美文化與歷史盡數抹去,代之以完全「去中國化」的課綱,幾千年的歷史只提一個人物叫秦始皇。整個三國時代都不見了,魏、蜀、吳全沒了,商朝以前的中國則完全不提。大半的中國史被砍去,取而代之的是日本明治維新,還有1920年代日治台灣有多繁華,然對於日治時期被殺害的數十萬台灣人命,卻隻字不提……
甚至,不只是歷史,連國文也大幅刪除古詩詞和文言文;李白、杜甫以及韓愈、柳宗元、蘇東坡、王安石等被課審委員認定為封建的唐宋八大家,大都砍了,卻迎來了日本人寫的漢文詩,這是多大的損失,真為我漢家子孫惋嘆!!
文字的運用是幻想的魔力,以及思想構建的必要工具,中國歷代科舉考試多以策論為主,文字則是以精美練達的文言文為文,此自有其原因與依據。文字是思想的基礎,構建邏輯的工具,少了中國二千多年文言文的精髓,無異於自砍深刻思想與辯證的能力,這是今日台灣青年多大的損失!沒了文字能力的支持,難怪台灣人越來越膚淺,無法作抽象的思考,無法建構思想與理論;對美、對文學、對藝術的接受度也極低,而乃竟以火星文為樂,為傲?實在是可悲之極!
關於篡改抹去中國歷史一事,我淚已乾,我既無助又悲憤。這樣的教育部長真枉為讀書人,竟能容忍這樣地殘害本國歷史。國中的歷史課綱竟如此肆無忌憚地將歷史刪成斷簡殘編,三國、赤壁之戰、安史之亂、靖康恥、漢武、唐宗、宋祖……等等都不見了。如果這麼忝為炎黃子孫,那麼中秋、端午、春節也甭過了,所有的中國諸神明:媽祖、關公、太子、千歲,也都該全部掃進歷史糞坑!
夫「欲亡其國,先亡其史」,看來這股邪惡勢力真的很想消滅中華民國。然而文史合一,亡了歷史也亡了文化,沒有自己的文化根柢,台灣學子只會愈來愈淺薄,既不懂諸葛亮空城計的深沉,也不知道趙子龍長板坡的神勇,更不知道于謙「北京保衛戰」的沉著與遠視……長此以往,缺乏文化底蘊的台灣國際競爭力焉能期待否?
今日之台灣年輕人幾已不知其所從出,然卻也怨不得他們,因為是教育的結果,台灣已沒有國史,也不講中華文化,台灣的文革已歷三十年,且還在變本加厲地進行中。在少了歷史、文化底蘊的情況下,他們都成了石頭裡蹦出來的人,都是孫悟空的兄弟姐妹,惟可笑可嘆的是,只怕他們連孫悟空是誰都不知道了。
在這種滅史的惡毒目的之下,所教育出來的文化與歷史空洞,使得新生代不承認自己所從出,連他們自己的祖先都否認了,故可以燒掉祖先神主牌,可以燒掉所有關公、媽祖、太子……等神位,因為他們全都是「中國豬」。這股邪惡勢力只恨一時去不掉端午、中秋、春節等三大節日,且倘若連文字語言都能去掉「中國化」而變成英文或任何其他中文以外的文字,豈不大妙,更是其夢寐所求者。
一個數典忘祖,失落的一代,是心痛,不是氣話。先輩流血流汗換來的竟是汲汲於切斷自己根源的小子,此不痛,何為痛?而教育部長竟能放任此滅史的課綱發展,殊無讀書人風骨可言,也應予以譴責。若我為部長,絕對不允亡史,若定要蠻幹,我必辭職以明志,並招開記者會痛陳滅史之荒謬與可恨,並號召尚有良心與風骨之學界大加撻伐之。
台灣三十年來,整整一個世代,自斷其根的轉變,真令人痛心疾首,眼睜睜地看著有人明目張膽地毀國滅史,國人卻多數沉默不語,抑或不知與無感,孤臣孽子之心頓起,哀告無門,故興作此書以抒懷。
讀聖賢書所為何事,宋儒張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高中首次讀斯文時,即令我熱血沸騰,讓我對北宋士人的胸懷與見識升起無限的欽佩與嚮往。太史公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
小子雖不敢妄想比肩,惟願效先賢,以無忝於先哲先賢之責望交深,以孤臣孽子之心,以興滅國、繼絕世之古讀書人之氣概,不揣螳臂當車,不揣淺陋,以此書控訴滅史之狼子野心,並希望拋磚引玉,以故事性、知識性、翻案性、審思性,為國人提供歷史知識,開啟國人視野,冀能引起國人讀史之興趣,進而激起尋根,重建歷史與珍視中華文化之瑰麗。此本書之起心動念也!!
?
謝其偉
謹識於中華民國一一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