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序
能受邀為李清珠老師的著作《憂傷何懼?:哀傷輔導的理論與實踐》撰寫推薦文,對我來說,這是一份莫大的榮幸。儘管我們在中華福音神學院一起服事重疊的時間不長,但李老師那顆牧者與輔導者的心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師對她所帶領的學生展現出來的細膩關懷與耐心輔導,幫助學生們在面對個人、婚姻、家庭及事奉中的各種挑戰與困難時,找到了支持與方向。
在《憂傷何懼?:哀傷輔導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李老師使用了她所受的專業訓練和豐富經驗,探討如何陪伴個人及其家人走過人生旅程的最後階段。曾有人說,人生有三個重要的問題: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往何而去。我們對「從何而來」的回答賦予了生命的價值;我們對「為何而來」的回答賦予了生命的意義;而我們對「往何而去」的回答則賦予了超越今生的盼望。雖然前兩個問題的答案重要,但如何面對人生的最後旅程,特別是最終階段,往往能幫助我們更清楚地看見生命中真正重要且有價值的事物。
不久前,聽到華理克牧師(加州馬鞍峰教會創會牧師、《標竿人生》作者)分享他多年牧會的經歷。面對人生的終點,他發現,真正重要的不是擁有多少房子、多少豪華車輛,甚至也不是銀行帳戶裡有多少錢。相反地,最重要的是「關係」,以及人如何面對人生的最後旅程,並確信未來的盼望。針對這第三個重要問題,李老師從基督信仰的視角出發,提供了一條明確的道路,幫助我們無論從個人角度還是作為輔導者,都能有效地走過人生的最後旅程。
李老師的這本書出版後,我相信它為哀傷輔導提供了重要的文化處境化視角。我雖然欣賞西方國家許多專業人士在這個領域的著作,但他們的寫作和觀點往往會受到自身文化、傳統和環境的影響與限制。相對而言,李老師的這本書從華人的角度出發,為讀者提供了有關有效哀傷輔導的寶貴觀點,對中文輔導書籍,尤其是由華人作者撰寫的書籍,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與補充。
願更多人能從李清珠老師的書中獲得幫助,特別是那些正背負哀傷重擔的人。願他們在耶穌基督裡找到真正的平安、盼望與安慰。祂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約十一25)
戴繼宗 院長
中華福音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