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河岸風景》
?
1908年,梅修恩出版社出版了《柳林風聲》,這部作品成為兒童文學的經典之作。該書作者肯尼斯.葛拉罕是一位撰寫感傷回憶錄和小說的作家,他的創作時期正值大英帝國逐漸衰落的年代。
?
我小時候非常喜愛這本書,愛極了河岸上的那些動物角色——忠誠的鼴鼠、友善的河鼠、嚴厲的老?,以及充滿活力、永遠惹麻煩的蛤蟆。然而,那時的我並未注意到書中與特權、階級和性別有關的根深蒂固的觀念。成年後,這些問題開始困擾我;這本書正是我試圖在某種程度上拓展河岸世界的一個不完美嘗試。
?
我要感謝黛安.普基斯(Diane Purkiss)和G.S..達斯圖(G. S. Dastur),他們提出了許多寶貴建議,幫助塑造了本書的語氣與細節。還要感謝試讀者威爾.巴奇(Will Badger)、威爾頓.巴恩哈特(Wilton Barnhardt)、莉.德拉貢(Leigh Dragoon)和萊恩.羅賓斯(Lane Robins)。特別感謝伊莉莎白.伯恩(Elizabeth Bourne)和芭芭拉.韋布(Barbara Webb)。我愛你們。
?
推薦序
《柳林風聲》
在柳林風聲中,聽見內在自我的獨白
?
小時候,我就讀過英國兒童文學家肯尼斯.葛拉罕(Kenneth Grahame的)經典作品《柳林風聲》。當時,就對四個動物主角在河岸田野間的冒險故事,印象深刻。
?
再次拜讀,窺見鼴鼠、河鼠、老獾和蛤蟆等四隻擬人化的主角,各有其鮮明的人格特質,交織出關於友誼與冒險的驚奇之旅,更有引人深思之處。
?
首先,蛤蟆愛慕虛榮、好大喜功,每天追求的是刺激與高度變動。然而,看似日復一日、安分守己的鼴鼠與河鼠,內心裡卻也住著不安分的靈魂。鼴鼠厭倦了終日窩在地底的日子,決心揮別過去,來到河岸找河鼠,就此有了不同的生活體驗。
河鼠本決定與一條河流長相廝守,卻遇到南遷的旅鼠,說起南方世界的美好景致,不由得心生嚮往,有股衝動去看看這大千世界。相對地,老獾顯露出過人的沉著與智慧,同時代表著守舊與固執的一方。
這說明了人們心中的兩股矛盾卻並存的需求—追求穩定與渴望變動,我們時時刻刻都在這兩者間尋求平衡。老調重談的日子過久了,也期待來點新鮮事;而每天的生活若高度變動,也叫人吃不消。
?
另一個發人深省之處,是我們對人性究竟能信任到何種程度?
想一想,如果你是故事中蛤蟆的朋友,一方面得忍受他的自吹自擂,又不忍看他自甘墮落、揮霍無度,一再伸出援手,卻又一再被欺騙背叛,你還會選擇相信他,繼續幫助他嗎?
老實說,老獾、河鼠和鼴鼠對蛤蟆的不離不棄,真不是每個人都做得到的。蛤蟆展現出來的性格特質與不良行徑,已令人難以忍受,對朋友的熱心協助,卻又一再背叛,是什麼讓老獾、河鼠和鼴鼠這班動物,對蛤蟆這紈褲子弟願意如此循循善誘、無限包容?
不知道蛤蟆最後是否被好友們的真摯情誼與用心給打動,從此痛改前非。但在真實世界裡,不離不棄的溫暖支持,確實有機會影響與改變一個人。
為什麼?因為,那些看似無良或缺乏同理心的惡棍,往往是沒被好好愛過的受傷孩子,也可能已經對人性感到失望。
正如,常得意忘形的蛤蟆,也許內心是孤獨、空虛的。提供其一段穩定與滋養的人際互動,確實能修復其內在缺憾的部分。
?
你的身邊也有老獾、河鼠、鼴鼠、蛤蟆這四個角色嗎?或者,你的內心裡,就住著這四個動物。當他們之間意見不合、互有拉扯時,他們會如何對話呢?他們是互相攻擊、遺棄彼此,還是不斷溝通、尋求共識?
終究,我們都需要傾聽內在的不同聲音,進而邁向整合。我想在這裡,分別給老獾、河鼠、鼴鼠、蛤蟆四個角色一段話。
老獾:謝謝你如此富有正義感、擇善固執,更願意接納晚輩,給年輕的孩子們伸出援手。願我們的內在初心常駐,做為人生領航的燈塔。
河鼠:你對生活總是充滿熱情,也願意善良地陪伴朋友。若厭倦一成不變的生活,也可以試著為自己創造些許不同,只要多一點點嘗試,你將體驗更多生命的豐盛。
鼴鼠:別總是一味地羨慕他人,盲目跟著別人的腳步行事。將目光放回自己身上,你的身上也擁有許多有美好寶物。善用你的智慧,你也可以為人生方向做出最佳決定。
蛤蟆:活在當下、及時行樂不是不對,但無止境地追求刺激,無法為你帶來永恆的快樂。你更需要回過頭來看看內心,是否住著一個孤寂的孩子,渴望被陪伴,他正需要你的關注呢!
?
如果有機會對你心中的老獾、鼴鼠、河鼠和蛤蟆說些話,你會說些什麼呢?
?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推薦文撰寫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為長期與青少年孩子工作的心理助人者。曾任中學輔導教師、輔導主任,目前為臺灣NLP學會副理事長。著有《脫癮而出不迷網》《正向聚焦》、《擁抱刺蝟孩子》、《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此人進廠維修中》等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魔法
?
在靈性學習的這幾年,生命裡有個很重要的課題即是「了解自己」,當我們靜下心來回望自己的生命,我們開始找到自己的情緒由來、看清楚哪些是自己、哪些是從父母承襲而來的慣性、哪些又是別人給予的價值觀而非自己真正的想要,我們才能拿回對自己生命的主導權。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用故事的方式,將蛤蟆因為陷入生命裡的低潮,到漸漸跟隨心理師的引導,一步一步重新認識自己、認識自己的情緒、漸漸找回真正的自己。這條路並不容易,但一路上勇氣和堅定會慢慢增強,成為帶在身上的法寶。
?
願每位讀者都能透過這本書重新與自己的內在對話,找回自己真正的模樣。我一直相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魔法,就像蛤蟆先生一樣,找回真正自己內在的力量,魔法就能綻放!
?
── 演員 姚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