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I:調教(電影封面版)
  • 定價127.00元
  • 8 折優惠:HK$101.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孔孟荀哲學【修訂版】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519722
蔡仁厚
台灣學生書局
2025年6月01日
200.00  元
HK$ 170  






ISBN:9789571519722
  • 叢書系列:中國哲學叢刊
  • 規格:平裝 / 577頁 / 15 x 21 x 2.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中國哲學叢刊


  • [ 尚未分類 ]











      本書分三卷,每卷各分九章。上卷為孔子之部,中卷為孟子之部,下卷為荀子之部。書前列〈緒論〉一篇,以綜述儒家之起源,儒家與諸子,儒家學問之特質與綱領,以及了解儒家之學的進路;而儒家在當前所面臨的文化問題,及其所當承擔的文化使命,亦順就「新外王」之義而有所提揭。


     





    自 序

    緒 論

    卷上 孔子之部

    第一章 孔子的一生及其論贊

    第一節 生平行述

    第二節 夫子自道

    第三節 感通與仰讚

    第二章 孔子對文化的貢獻

    第一節 開發內在的人格世界

    第二節 透顯「普遍的人間」之理念

    第三節 對教育與為學之道的啟示

    第四節 整理古文獻,賦予新意義

    第五節 「道之本統」的再開發

    第三章 孔子理論的形成與引申

    第一節 理論發生的背景

    第二節 理論形成的關節

    第三節 理論之引申與應用

    第四章 孔子言「仁」的實義

    第一節 論語言「仁」之形式的考察

    第二節 從「勉仁」之言看仁的實踐性

    第三節 踐仁成聖的路道

    第四節 仁的真實函義

    第五節 仁的基本特性

    第五章 仁與眾德

    第一節 德目無窮,皆由仁出

    第二節 仁與孝弟倫常之德

    第三節 仁與立身處世之德

    第四節 仁與外王事功之德

    第五節 仁與中道、狂狷之德

    第六章 性與天道

    第一節 天命下貫而為性的思想趨勢

    第二節 「性相近」之性的意指

    第三節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

    第四節 孔子知天命及其對天道的遙契

    附論:所謂默現天與朗現天

    第七章 義與命

    第一節 論語言「義」的意指

    第二節 命令義之命與命定義之命

    第三節 從盡義知命到義命合一

    第八章 宗教、義務與自我問題

    第一節 孔子對原始宗教的態度

    第二節 略說儒家的宗教性

    第三節 人倫之道:義務問題的解決

    第四節 成德之教中的自我問題

    第九章 孔門弟子及其流派

    第一節 孔門四科十哲

    第二節 曾子傳道的確切意指

    第三節 孔門流派簡述

    卷中 孟子之部

    第一章 孟子的生平及其人格

    第一節 生平與行跡

    第二節 充實而有光輝的大人氣象

    第三節 時代使命與人格型範

    第二章 孟子的心性論

    第一節 關於性善的三步論證

    第二節 由人之為不善,反證人性之善

    第三節 即心言性:以心善言性善

    第四節 「心、性、情、才」的意指

    第三章 仁義內在

    第一節 仁義內在:內在的道德心性

    第二節 居仁由義,由仁義行

    第三節 性命對揚

    第四節 第一義之性與第二義之性

    第四章 盡心知性以知天

    第一節 心性天通而為一

    第二節 過化存神,與天合德

    第三節 天、命、天道

    第五章 孟子的修養論

    第一節 尚志與尚友

    第二節 存養與充擴

    第三節 明善誠身、踐形成聖

    第六章 知言與養氣

    第一節 知言:言由心發,以心知言

    第二節 養氣:氣由心持,以心養氣

    第三節 從知言養氣到不動心

    第七章 孟子的價值、倫理觀

    第一節 天爵與人爵

    第二節 義利與生死

    第三節 獨善兼善與狂狷

    第四節 親親仁民愛物

    附錄 儒家倫理思想的反省──七十一年二月講於東海大學「中國文化研討會」

    第八章 孟子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推仁心、行仁政

    第二節 民為貴、重民生

    第三節 政權轉移的軌道問題

    第四節 由民貴、民本到民主

    第九章 孟子的學術批評

    第一節 告子:不識性、不知義

    第二節 闢楊墨:個體性與普遍性的問題

    第三節 許行:比同亂天下

    第四節 子莫:執中無權

    卷下 荀子之部

    第一章 荀子的事跡及其時代

    第一節 生平事跡述略

    第二節 戰國時代的物量精神

    第三節 荀子對儒學的貢獻

    第二章 荀子的天論

    第一節 天之自然義

    第二節 天人之分

    第三節 天生人成

    第四節 制天用天與事天

    第三章 荀子的性論

    第一節 性之三義

    第二節 性之內容(性惡)

    第三節 化性起偽

    第四節 以心治性

    第四章 荀子的心論

    第一節 以智識心

    第二節 心之主宰義

    第三節 虛壹靜與大清明

    第四節 蔽與解蔽之道

    第五章 荀子的名論

    第一節 名之類別

    第二節 制名之標準(三標)

    第三節 制名的告誡(三惑)

    第四節 名、辭、辯說

    第六章 荀子「禮義之統」析論

    第一節 隆禮義而殺詩書

    第二節 法先王與法後王

    第三節 知統類與禮義之統

    第四節 禮義與辨分群

    第七章 荀子論道德修養

    第一節 道德與禮樂

    第二節 學與修養

    第三節 論儒:人格的等第

    第八章 論君:荀子政治思想闡微

    第一節 天子無讓說

    第二節 論君之四義與天子之道德擔負

    第三節 政教分合之問題

    第四節 綜述荀子的政治思想

    第九章 荀學的新評價

    第一節 荀學的性格

    第二節 荀子與朱子之比較

    第三節 荀學的時代意義



    ?





    自序



      儒家之學的基本性格,通常都說它是人本主義,人文主義,重視倫理道德,持守中庸之道,主張和平改革,反對極權暴力。又或者說,由於儒家─



      開發了「人性本善的道德動源」與「天人合德的超越企向」;

      建立了「孝弟仁愛的倫理思想」與情理交融的生活規範」;

      體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人生智慧」與「因革損益、日新又新的歷史原則」;

      提揭了「修齊治平、以民為本的政治哲學」與「內聖外王、天下為公的文化理想」;



      因此,歷經二千五百年的考驗,仍然能夠在不斷調整中適用於人類生活而歷久彌新。這些說法,都是對的,亦應該是人所共許的。



      但是,民國以來的知識分子,卻對儒家普遍地存有一種觀念上的隔閡和疏離。筆者嘗思其故,認為主要的原因有五:第一、由於三百年前,滿清入主,民族生命受挫折,文化生命受歪曲,讀書人走入故紙堆中,形成乾嘉以來「唯考據」的學風,致使文化心靈日趨固蔽而僵化。因此,對於儒聖的德慧生命及其精微弘深的義理思想,便很難接得上了。第二、由於民國初年以來,學界人士把當代中國落後的責任,全部歸罪於儒家,歸罪於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這種貶視儒家、怨懟孔子的說法,竟日漸發生影響,使得知識分子對儒家產生抗拒的心理。第三、由於西方文明的衝擊,打掉了我們的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加上紛然雜陳的思想觀念引誘人向外追逐,於是人人盲爽發狂而疲於奔命,很少有人能回頭對中國文化作一番平心的反觀省察。第四、由於社會形態之轉變與學校教育之西式化,中國學問被逼到文學院一角,而文學院又常由外文系出鋒頭,歷史系保住半壁江山,哲學系則三分天下失其二;中文系雖講中國學問,而義理的訓練不可諱言地有所不足,因而對儒家學問亦不易有生命的感通和存在的呼應(豪傑之士例外,自不待言)。第五、由於現代知識分子的心習,大多停在淺薄的理智主義上,很少有人能自覺地培養文化意識;即使是文史學者,亦多半只能根據文獻材料、列舉地講文化,而不了解民族文化亦是一個生命,是一條古今通貫的生命之流。在如此情形之下,便很難顯發文化自覺與文化理想,亦把握不住民族文化生命的原則性與方向性,對於儒聖的精神血脈及其義理規模,當然亦就懵懵然而無所知了。



      義理,本就是通貫古今的。而學術思想,亦實無新舊之異,而只有是非之別。在學術的王國裡,不容許有「私臆之說」,亦不容許有「門戶之見」。講得對的,理當採取;講得不對的,自應捨去;而講得不周洽、不相應的地方,亦必須加以批判疏導以求其實理,得其實義。因此之故,學術上的本末、主從、正邪、偏全,不可以不慎擇而明辨。為偏為末者,不可妄尊為本主;為本為正者,不可屈抑為賓從。這是古今之通義,不易之常理。否則,本末主從顛倒錯亂,偏全正邪等同並立,將何以評鑑天下學問之價值?又將如何顯立國家學術之標準?



      儒家之學,是生命的學問。這個由孔子仁教而開顯的內聖成德之學,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早已凝成民族生命中的常道─定常的骨幹。生活的原理與生命的方向途徑,都植根於此。這實在是國脈民命之所繫,應該永遠承續不絕,並不斷求其充實與開展。而要想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時時講明,以保持文化心靈的醒覺;亦唯有如此,乃能提撕精神理想,以貞定文化生命的原則和方向。蓋歸根而後可以復命,返本而後乃能開新。沒有??穆穆的文化意識之醒豁貫注,是不可能有文化慧命之相續不斷的。而歷代儒者之所以鄭重於「講學」,其用心正在於此。



      本書的論述,並非專重於對各項觀念理論作特為深細的層層探索(這是屬於各種專題研究的工作),而比較著重於基本綱領及其義理的疏導說明。多年來筆者一直有一個感覺,覺得有關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似乎缺少一本統括性、基礎性的書。從思想綱脈和文化教養的意義上看,這是一個很大的缺憾,亦可以說是人文學者對青年的一份虧欠。而這種性質的書,應該是專著中的通論─



      一、不以專深為尚,而以通義為本;

      二、不以精奇為美,而以明達為貴;

      三、不以立異為高,而以平正為歸。



      如此,則初學者可以循序而入,而積學之士亦可參證而有所取益。當然,這樣的一本書,是很不容易寫的。筆者撰著本書,雖確乎以表述儒聖之學為志,而不敢以標舉私己之見為心;但是否真能免於謬誤,則敬俟時賢碩學與讀者諸君不吝指正。



      十多年前,我曾寫過《儒家哲學與文化真理》一書,由香港人生出版社印行。該書分上下兩卷:上卷講述孔孟荀之學而不夠完備,下卷則通論道德宗教與社會文化問題而亦不免於疏略,故決定不再印行。近數年來又陸續有所撰述,自覺略有進益,而可稍補前書之所未備。關於該書下卷之意,兩年前已另有《新儒家的精神方向》一書由學生書局出版;而其上卷所論,則擴大而改寫為這部《孔孟荀哲學》。



      本書分三卷,每卷各分九章。上卷為孔子之部,中卷為孟子之部,下卷為荀子之部。各卷之內容章節,已見本書目錄,茲不贅述。書前列〈緒論〉一篇,以綜述儒家之起源,儒家與諸子,儒家學問之特質與綱領,以及了解儒家之學的進路;而儒家在當前所面臨的文化問題,及其所當承擔的文化使命,亦順就「新外王」之義而有所提揭。書後原定有一人名書名與學術名詞之「索引」,以時間匆迫,未及編出,容日後再為增補,特此說明。

    ?
    蔡仁厚 民國七十三年九月於東海大學哲學系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