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昆蟲的世界,探密自然界的微觀宇宙:飛行、掠食、求偶、變態……以昆蟲形態學為起點,探索生命如何在演化中展現多樣性及生命力

昆蟲的世界,探密自然界的微觀宇宙:飛行、掠食、求偶、變態……以昆蟲形態學為起點,探索生命如何在演化中展現多樣性及生命力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166584
羅伯特.伊凡斯.斯諾德格拉斯
遲文成,全春陽,孔謐
崧燁文化
2025年7月16日
160.00  元
HK$ 144  






ISBN:9786264166584
  • 規格:平裝 / 362頁 / 17 x 23 x 1.8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自然科普 > 動物/植物 > 圖鑑 > 昆蟲/鳥











    關於昆蟲構造與演化的祕密,

    從觸角到翅膀的圖像解剖與演化科學



    構造變異×演化原則×生理運作……

    深入昆蟲的神經肌肉與骨骼器官,探索自然界最複雜的微觀世界



      ▎昆蟲形態學的經典里程碑

      本書是美國著名昆蟲學家羅伯特.伊凡斯.斯諾德格拉斯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為20世紀昆蟲形態學領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書不僅是一部昆蟲解剖與形態學的專著,更是將演化觀點導入形態研究的里程碑之作。作者以扎實的比較解剖學視野,系統性地描繪昆蟲身體構造的演化來源與功能目的,使其在學術界被譽為經典之作,長年為昆蟲學、動物形態學及演化生物學等領域的重要參考書。



      ▎結構導向的知識組織

      本書從外部構造入手,細緻探討頭部、胸部、腹部等區域的形態特徵,包括觸角、口器、翅膀與腳等構造,並延伸至內部系統如神經、呼吸、循環、消化與生殖器官的細部構造與功能。每個構造的描述皆結合演化觀點,闡述其如何因適應不同生態環境而發展出多樣形式,顯示昆蟲作為地球上最成功的動物類群之一,其身體架構背後的深層邏輯與生物策略。



      ▎圖像與敘述並重的表現手法

      斯諾德格拉斯以其擅長解剖繪圖的能力,為本書提供大量精緻的插圖,這些圖不僅具視覺引導功能,更能準確補充文字敘述中的抽象概念。透過圖文並茂的方式,讀者得以一窺昆蟲體內結構的複雜性與精密性,進而深化對功能與演化的理解。這樣的敘述風格,在當代科學寫作中仍被視為範本。



      ▎跨學科的知識融通

      本書不僅限於純粹的昆蟲學範疇,亦展現作者深厚的動物比較解剖學素養與演化生物學視角,強調結構與功能之間的因果關係。例如,作者對同源構造(homologous structures)的分析,將昆蟲的構造與其他節肢動物進行比較,幫助讀者建立演化樹系的整體觀。這種跨學科整合使本書成為生物學教育與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經典教材。



      ▎學術傳承與當代價值

      雖然本書首次出版距今已數十年,但其嚴謹的架構、豐富的內容與清晰的分類邏輯,至今仍被眾多昆蟲學與生物學教材引用。許多當代學者與研究者在撰寫教科書或科普作品時,仍以斯諾德格拉斯的分析方法與圖像語彙為基礎。這使本書不僅具備歷史價值,也延續著學術上的影響力,是連接傳統與現代昆蟲研究的重要橋梁。



    本書特色



      本書由昆蟲學權威羅伯特.斯諾德格拉斯撰寫,是融合形態學、解剖學與演化生物學的經典巨著。全書以結構與功能為核心,詳述昆蟲從外部構造到內部系統的運作邏輯,並輔以大量精美插圖,使科學知識具體可視。書中深入探討構造的同源性與適應性,建立跨物種的比較視野,是理解昆蟲設計原理與演化智慧的權威入門書。


     





    中文版前言

    前言

    卷首

    第一章 蚱蜢

    第二章 蚱蜢的旁系遠親

    第三章 蟑螂及其他遠古昆蟲

    第四章 生活方式

    第五章 白蟻

    第六章 蚜蟲

    第七章 週期蟬

    第八章 昆蟲的變態

    第九章 幼蟲與蛾

    第十章 蚊子和蠅虻





    前言



      在動物學研究早期,很多博物學家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對鳥類、昆蟲以及田野、樹林裡的其他動物進行觀察。博物學家們並不熱衷於技術知識學習,大自然是他們靈感和快樂的泉源。他們對大自然的種種現象淺嘗輒止,並不過於深究。只要能理解事實的表面現象,能用平凡的語言表達出來即可。很久以前,當人們發明語言的時候,並沒有過多地考慮事實問題。早期的作家,直接從大自然中獲得靈感,透過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和體會寫下了動人的文字。大家都很喜歡讀這些人的作品,因為文字生動、妙趣橫生、通俗易懂、引人入勝。



      還有一類博物學研究人員並不在乎動物的習性,只想了解動物的身體結構。此類學者用顯微鏡觀察動物,並將各種動物肢解開來,研究牠們的構造和結構關係。他們發現,在動物體內還有很多沒有被命名的組成結構,於是他們為這些組成結構一一命名。當他們的論著出版後,因為稀奇古怪詞彙太多,大眾根本無法讀懂。此外,因為大自然沒有賦予解剖學家以更多詞彙來修飾動物體內的組成結構,因此他們不能像在戶外活動的博物學家那樣用大量的描述性修辭方法為他們的著作增色。所以,動物結構學者寫出來的東西枯燥乏味,從未受到大眾青睞過。



      但總有一些人求知若渴,比如說解剖學家,他們就不能滿足於僅僅了解動物做什麼或怎麼生出來的,所以積極致力於動物生理機能的研究。為了弄清蘊藏於神經中的自然之力,他們發明了各種機器設備,用於測量動物的肌肉力量;分析動物食物和組織;透過實驗展示動物的行為成因。從事此類研究的生理學家必須有良好的物理學基礎和化學基礎。因此,他們喜歡用科學術語進行論述,用化學和數學公式表達想法。大眾自然無法讀懂他們的作品。人們之所以觀念保守,那是因為對這門學科一無所知,只相信以往傳承下來的想法和觀點。可惜的是,生理學家的語言和大眾的保守觀念格格不入。



      因此,舊時的博物學家仍然受到人們的尊敬,而那些所謂的「自然愛好者們」譴責實驗室解剖人員剝奪了自然之美、毀滅了人類靈魂。當代的博物學者也許會賣掉他的家具,但如果他得了胃痛或神經痛,或疾病侵害了他的植物或動物,他只能求助於實驗室裡的科學家們了。



      只有在實驗室裡才能發現大自然的真相,因為田野裡的很多自然現象是交織在一起的。實驗室裡的博物學家們努力解開戶外環境的各種謎團,分析影響動物生命和行為的各種因素。他們首先必須弄清楚要做什麼,每一項任務都有什麼樣的價值。每一套人工環境只能有一項自然因素發揮作用。他們必須反覆試驗,認真觀察不同的原因會有什麼樣不同的結果。



      從表面上看,研究自然是很有趣的。不過,現代人必須學會深入觀察其他動物的生命。比如說昆蟲並不是稀奇古怪的生物,牠們和我們一樣必須遵循自然法則,那就是一切生物必須遵循同樣的基本原則才能延續生命。只不過人類遵循自然法則的方式和方法與動物相比不同而已。



      很多誠實的人覺得很難相信演化論。他們的問題主要是在觀察到不同類型動物的不同結構之後,並沒有發現一切生命形式在功能上的一致性,因此無法理解演化就是一種生命形態向另外一種生命形態的漸進性結構偏離。為了達到相同的目的,動物採納和完善了不同的方法。人類和昆蟲代表了動物演化中分歧最大的兩個極端。兩者的結構截然不同,因此功能上的一致性則更為明顯。研究昆蟲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自己、掌握生命的基本原理。



      作家認為寫書就是要有人讀,就像食物得有人吃才行。本書是為讀者提供的一頓認識昆蟲大餐,非常注重高營養和食物均衡。為了美味起見,盡可能地刪掉討厭的專業術語,盡可能地不把它做成純科學食品。除了用了一點必不可少的調味品,本書盡可能地不用那些令人倒胃的佐料,這樣做的目的還是希望有助於讀者的理解和吸收。



      本書各章的很多內容來自已經出版的《史密森學會年度報告》。大多數整版插圖和圖示則由美國昆蟲局提供,其中一些是首次面世。


    R.E.斯諾德格拉斯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