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創業0到1:從線上出發,「烘焙找材料」創辦人的創業心態與實踐心法

創業0到1:從線上出發,「烘焙找材料」創辦人的創業心態與實踐心法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36421
陳鉅儒(Ken)
好優文化
2025年8月08日
150.00  元
HK$ 127.5  






ISBN:9786267536421
  • 叢書系列:Pecunia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7 x 21 x 1.8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Pecunia


  • 商業理財 > 管理與領導 > 創業開店











      市面上的創業書百百款,

      拿出真心實意手把手告訴你陷阱跟機會的有多少?



      大學畢業就以「創業」為職涯方向,

      陳鉅儒(Ken)汲取新創公司的經驗,

      與合夥人從研究市場開始,

      一步步打造了「烘焙找材料」這個品牌;



      從電商到課程,

      Ken不藏私地告訴你如何從小成本試探、確認市場與客群、

      他利用了那些工具、作法與評估作為,

      在可承擔的試錯中攫取經驗、優化產品及客戶體驗;



      以及身為一位創業者每天面對的是哪些挑戰、必須重視的關鍵與具備心態。



      「這幾年走的顛簸,

      每當遇到難以抉擇的關卡時我總會想,

      如果有人可以在創業路上指點迷津,

      與我分享此時此刻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或許創業路上可以走得更專注,

      岔路少走一點,痛苦也少一點。



      因此開始有了寫這本書的念頭,

      將創業這幾年的心得做一個收斂與整理,

      希望真誠地和決定創業的你分享創業路上會遇到的所有挑戰,

      與犯了無數個錯誤才領悟出來從零到一,

      再從一到十的創業心法。」



      創業靠的是硬道理,從草創到站穩腳步,讓Ken娓娓說給你聽「創業到底是什麼」。



    認真推薦



      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 林之晨

      WeMo 威摩科技 CEO & 臺灣數位平臺經濟協會(DEAT)理事長 劉于遜 Davidd

      鮮乳坊共同創辦人 郭佑

      UrMart(早餐吃麥片�運動吃蛋白)共同創辦人暨前行銷長 陳家翔Chris Chen

      苗林行總經理 林瓊書



    ?


     









    第一部:創業前,你該做的功課

    一、創業者的面貌:創業者的生活與壓力

    6壓力: 獨自與世界對抗�失敗率高、挫折感重�角色轉移的挑戰�競爭對手的追趕與打壓�對夥伴的責任感�做自己也沒有把握的選擇

    生活:心理壓力與之共存



    二、創業路上永遠沒有準備好

    7狀態: 沒有人是先學會創業才創業的�讓錢花在刀口上�速度、速度、速度�成功比失敗多一次就好�消費者在哪,你就在哪?�破釜沉舟的決心�沒有無法解決的問題



    三、跟對趨勢,扶搖直上

    4案例: 臉書偷菜大流行�蝦皮進入臺灣市場�新冠疫情爆發�智慧型手機興起帶動App下載



    四、驗證商業模式是有方法的

    2技巧:如何找尋市場?�用數據驗證創業題目的市場性



    五、最小可行化產品

    2通路:網路創業�實體店創業



    第二部:創業之初,你該做的功課

    六、找到Product Market Fit

    3問題: 電商找到PMF後的下一步�實體店找到PMF後的下一步�資金對於創業來說是否重要?



    七、學會Pivot是必備本領

    3案例:Netflix創業故事�Slack創業故事�「烘焙找材料」創業故事



    八、精實創業是一種態度

    3觀念:數據解讀�資金如何運用�享受失敗過程



    第三部:創業中,你該做的功課(一)找出客戶需要的好產品

    九、從既有市場找尋產品

    6功課: 電商平臺售出數看市場需求�問卷與市場�未來市場看國外領先市場�潛力商品看社群�產品布局�成為產品的代言人



    十、產品類型

    4類型:帶路貨�加購品�回購品�高利潤商品



    十一、產品定價

    4設想: 依照品牌所需毛利推算�依照市場價格推算�依照品牌策略推算�依照領域毛利做推估



    十二、產品差異性

    4思考: 決定要做什麼,與不做什麼�先分析市場,決定你要的市場份額�優勢強化,劣勢淡化�「快多好省」,定義你的市場定位



    十三、產品生命週期

    4階段: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



    第四部:創業中,你該做的功課(二)行銷的起承轉合

    十四、〔起一〕消費者輪廓

    1找到一群死忠粉絲�2網路創業�3實體店家對於Persona的應用



    十五、〔起二〕商品著陸頁

    1引起興趣�2勾起慾望�3促成購買



    十六、〔承一〕廣告投放

    1廣告目標�2廣告受眾�3廣告素材�4廣告預算�5廣告漏斗



    十七、〔承二〕社群行銷

    1觸及率見底,我該怎麼經營?�2如何寫到用戶痛點?�3經營社群注意事項�4把社群布置得盡善盡美�5發想點子的同時,也定位平臺角色�6用戶只會加入最好的社群



    十八、〔轉一〕成長駭客

    1數據驅動�2回購流程制定�3消費者洞察



    十九、〔轉二〕全通路佈局

    1該自架官網,還是平臺設賣場?�2需要建立品牌App嗎?�3有實體通路需要跨足網路通路嗎?�4該如何決定要先經營的社群渠道?�5依照行業特性來做佈局�6擁抱科技



    二十、〔合〕個人品牌

    1個人品牌先行�2持之以恆的產出內容�3個人特色鮮明�4成為該領域代名詞



    第五部: 創業中,你該做的功課(三)輔助事業上升的資源之「數據與應用」

    二十一、回購率提升方法

    9工具:行銷加乘�系統提醒�優惠券�回購率高的產品�推陳出新的產品與活動�會員經營�深耕垂直主題�差異化�訂閱制



    二十二、客單價提升方法

    6行動:免運門檻�組合優惠�結帳櫃檯前的零食�滿額贈�加購品�組合數量提升



    二十三、實體店的數據解讀

    3數據:來客數�客單價提升�毛利率提升



    二十四、顧客終身價值

    3條件:訂單取得成本�廣告投資報酬率�顧客終身價值



    第六部: 創業中,你該做的功課(四)輔助事業上升的資源之「人才是企業強大的基礎」

    二十五、招募眼神發光的夥伴

    9思考:招募價值觀相同的夥伴�關注學力而非學歷�成長幅度�創造一個對等交流的面試環境�學習事物的歷程�詢問過去曾經共事過的對象�對於公司的了解程度�個人職涯與公司發展重疊�個性與企業文化是否符合



    二十六、把舞臺搭建好

    5提醒:清楚的北極星�提供舞臺�創造容錯的環境�充分授權、節點追蹤�三個臭皮匠,贏不過諸葛亮



    二十七、雇主品牌

    9加值:提供高於市場行情的薪資與福利�定期招募實習生�媒體曝光�持續招募�演講與活動�留才靠公司文化�經營個人品牌�公司變大是最好的名片�積極參與線下展覽



    二十八、夥伴的成長你有責任

    公司面:新創公司的定義�好公司的定義

    精神面:願意付出奉獻的才是真人才�無私傳承

    務實面:正確的投資時間



    二十九、重要夥伴離職

    1心態調整:理解這是一段旅程�2複盤:公司文化的考驗�3回應:天使之音�4作為:給予留下來的夥伴更多機會



    第七部:站定腳步後,執行長該做的事

    三十、對外(一):先行者優勢,後進者如何破局

    6留心點:破局思維�模仿並優化�在同個市場中,玩不同遊戲�上游整合與資源下沉�根據市場狀況做優化�透過併購取得規模成長



    三十一、對外(二):牛市拼成長、熊市重營運

    3重點:營收來源多角化�牛市拼成長,熊市重營運�團隊內部佈局



    三十二、對外(三):長線思考

    6思維建立:擁有耐心�什麼事情是永久不變的�產業差異化�複利效應�自己當自己的敵人�終局回推



    三十三、對外(四):不進則退

    3挑戰:通膨壓力�為即將到來的風險留後路�創業本該不停進步

    心態:信任與善良



    三十四、對內(一):打造企業競爭門檻

    6著眼點:文化與團隊�強而有力的產品�獨家壟斷與自有品牌�提高轉移成本與增加顧客依賴性�社群資產與數據累積�營運效率與供應鏈優化



    三十五、對內(二):抓大放小

    4重點:是否需要關注競爭者的一舉一動�淨利大於毛利�確認企業是否處於健康狀態�現金為王



    三十六、對內(三):千錯萬錯,制度的錯

    3思維建立:組織大小不同,適應的制度不同�以公司整體方向為考量�夥伴犯錯,怪制度

    心態:制度需要示範



    第八部: 站定腳步後,執行長要建立的健康心態(創業是一個修行的過程)

    三十七、現實(一):創業者是孤獨的

    9提醒:不為錢而創業�創業北極星�選擇志同道合的共同創辦人�加入一個適合的創業聚落與Mentor�找到自己的救命丹�記住每一次讓自己度過難關的那句話�想像創業是體驗人生的過程�理解創業不是人生的全部�承受痛苦的理由



    三十八、學習(一):如何找到下一條成長曲線

    6方法:從歷史學習�複製與跨域�觀察市場�替代性產品�市場上移與下沉�生態系完整化



    三十九、現實(二):危機就是轉機

    3危機:疫情改變了生活型態�面對競爭者致敬�重要合作對象轉奔敵營



    四十、學習(二):如何複製成功

    5練習:資源不能耗盡�成長結構漏斗化�創業者當先鋒�尋找可承擔責任的夥伴�角色的轉換



    結語

    .彎道超車的人生.培養年輕人才.做個對臺灣有貢獻的人









      秉持著社會回饋的精神,創業的這些年來只要一有時間,每年都會盡可能空出三到五個工作天回校園做分享。



      演講的最後,不免俗的總會做個調查來了解學生畢業後的職涯動向,幾年前選擇加入新創公司的比例大概一成左右,現在已經來到了三分之一。



      這也讓我想起當年的選擇。



      如果這個問題回到十年前,也就是我剛畢業的時候,回過頭去看,我大概是整個班級裡唯一加入新創公司的畢業生。當時的社會氛圍,頂大畢業生畢業後的工作選擇有分兩個派別,其一是加入傳統大公司,道理不難理解,考慮職涯發展、薪資福利都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這是多數人的夢幻工作。另一個則是考取公職,穩定的發展與健全的福利,上班之餘生活與工作可以取得平衡。



      一心想學習十八般武藝的我了解,公務人員不在自己的職涯規劃。但若是以大企業為職涯目標的話,大學的我不算認真,放在茫茫人海的履歷中,可能連雀屏中選的機會都沒有。



      於是我選擇從被動轉為主動,花了數週看遍了招募平臺的職缺資訊,列了一份心中的夢想公司清單,一家又一家的搜尋出企業人資經理或是執行長的電子郵件,不管企業在求職平臺中有沒有職缺在招募,管他三七二十一,我都直接寫信過去,紙本信件與電子郵件都沒有放過,開頭就署名XXX執行長收。



      即使過了十年我都還記得,主旨寫著:「如果您不需要一位全心全意奉獻的人才,請不要打開這封信」。



      也許是因為我的積極主動,得到了十來個面試機會,最後幾經考量下,我成為新創公司的第一個正職夥伴。開始工作後的日子並不輕鬆,新鮮人初出茅廬沒有經驗,加上公司成長飛快,壓力也隨之而來,廣告、客服、設計、業務,樣樣都得學。根本不用說新鮮人需要時間適應公司與職場文化,每天光是思考如何解決問題都來不及了。



      事後回想,好險有那段新創公司的經驗,為我之後的創業打下扎實的基礎。幾乎所有創業初期遇到的困難,我都可以從這份工作中推敲一二。直到現在我都認為第一份工作的老闆 Kennan與Ivy,是我的貴人。



      二○一七年的六月,我與共同創辦人Debby於臺大對面,位於新生南路上麥當勞開始我們的創業討論。當時的我們實在沒想到,這居然是「烘焙找材料」的開始。



      八年後的今天,幾乎有在網路上活躍的烘焙人對於「烘焙找材料」這個品牌都不陌生,我們也逐漸成為臺灣烘焙材料領域的領頭羊,一舉一動都受到矚目。外人看似風光,但只有我們知道,這一路走來面對無數個困難的抉擇,以及有多少個夜晚是難以入眠的。



      這幾年走的顛簸,每當遇到難以抉擇的關卡時我總會想,如果有人可以在創業路上指點迷津,與我分享此時此刻的問題該如何解決,或許創業路上可以走得更專注,岔路少走一點,痛苦也少一點。



      因此開始有了寫這本書的念頭,將創業這幾年的心得做一個收斂與整理,希望真誠地和決定創業的你分享創業路上會遇到的所有挑戰,與犯了無數個錯誤才領悟出來從零到一,再從一到十的創業心法。



      之所以會選擇離職投入創業的創業家,肯定都對自己有一定自信,認為自身的聰明、努力以及對產業的理解,可以在市場上取得一席之地。



      但創業後,遇到的問題五花八門,不少問題是一時半刻想不出答案的,如果再遇到營業額沒起色、團隊夥伴不諒解、競爭對手惡意攻擊,那創業者心中的矛盾感勢必更加強烈。



      久而久之,問題就在心中盤旋。



      若是創業前對於這些問題有機會先得到答案,那也許可以讓即將投入創業的你有更多真實的想像。或許還能因此篩選掉對於創業有錯誤想像的後進者。



      不管你是準備創業、正在創業,或是正在新創公司努力的你,希望這本書都可以陪伴你走過人生路上的一段時光。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