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現在不是去死的時候:毫無止境的絕望、沮喪,我該怎麼活?幫助超過20,000人走出谷底的禪僧,總是這樣回答。

現在不是去死的時候:毫無止境的絕望、沮喪,我該怎麼活?幫助超過20,000人走出谷底的禪僧,總是這樣回答。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62264
根本一徹,川本佳苗,近藤丸
郭凡嘉
大是文化
2025年9月30日
140.00  元
HK$ 119  






ISBN:9786267762264
  • 叢書系列:Think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4.8 x 21 x 1.4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Think


  • 心理勵志 > 生死醫病











      ◎煩惱不見得是壞事。真正拖垮你的,是腦中反覆出現的「可是、可是」。

      ◎誰說努力沒有用?只要你持續搖架子,放在高處的糰子最終會掉下來。

      ◎憤怒就像吸毒,會一點一點的折磨你。當怒氣湧現,試著拆解。

      ◎牆不代表困境。反而意味著,另一頭還有一個世界。



      作者根本一徹,是日本岐阜縣大禪寺的第16代住持。

      他在24歲遭遇車禍後體悟到生命寶貴,

      出院後看到「招募僧侶」廣告便踏上修行路。

      5年後還俗至漢堡店打工,發現自己擅長幫工作夥伴解惑,

      並為困境中的人指點迷津。



      而後,他開始在網路上經營「想死的人」社團(後來改名為「不會消失的人」),

      一天回覆50到100則關於絕望的訊息。



      他並非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心理師,而是一名禪僧。

      但許多想走上絕路的人,都特地到偏遠寺廟向他求助,

      他至今已陪伴20,000人從絕望中走出來。



      ◎我已經這麼努力,卻無人肯定:



      三個婦人上街買番茄,

      第一位婦人家庭和睦,邊挑番茄邊想:「不知道家人會不會喜歡?」

      第二位的丈夫很暴躁,孩子又叛逆,她盯著番茄抱怨:「真不想做飯……。」

      第三位看著番茄感嘆:「沒有人能和我一起吃飯,好孤單。」



      三人中哪一個最幸福?你一定猜第一個,

      但禪僧的答案超乎你想像。



      ◎越是追求,越難如願



      一位年輕男子換過無數職場,總逃不過霸凌;

      感情一段又一段,仍很快結束,只好來寺廟求助。



      禪僧的建議是,別去那些「誰來都無所謂」的場所,

      而是找一個「沒有你就不行」的工作。

      因為孤獨的人得透過「被需要」獲得療癒。



      ◎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想太多



      有位女性主管壓力大到須靠服藥才能入睡,甚至聽到怪聲、看到幽靈。

      跟作者聊完後不僅人生轉了彎,連靈異現象也隨之消失。



      事後她卻懇求:「能不能把幽靈再召喚回來?我想向它們道謝。」

      禪僧給的回覆是?



      沒有人真心想死。他們並不是渴望死亡,只是活得太累了。

      只要將「想放棄生命」的心情說出口,

      就有可能轉化為活下去的力量。

      曾陪伴20,000人哭泣的禪僧告訴你:「現在不是去死的時候!」



    名人推薦



      諮商心理師、文筆家�李家雯(海蒂)

      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林建德

      作家、臨床心理師�游乾桂



    ?


     





    推薦序一 當痛苦到無法承受,請先翻開這本書�李家雯(海蒂)

    推薦序二 不僅活著,也要「活得好」�林建德

    推薦序三 本書像一束光,為身處陰影的人照亮一條明路�游乾桂



    前言 寫給絕望者的陪伴之書

    漫畫 作者根本一徹的自我介紹

    從痛苦中找出一絲光亮的幾句話



    第一章 現在不是想死的時候

    我的還俗修行�給想死的人的諮商室�藉由《般若心經》連結的友情�「流落街頭而死,大概最帥吧?」�不是想死,只是活得太累了



    第二章 他們真正渴望的,並不是死亡

    只要不斷搖架子,糰子總有一天會掉下來�連死都不被允許嗎?�他們真正想要的,是別的東西吧?�「止掛搭」儀式�主動求助不是丟臉的事



    第三章 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想太多

    不認識的男子出現在家中?�她用理性的語氣說:我想結束生命�當人生碰壁,試著坐禪吧!�放聲大哭不是因為痛,是感動�「我想向它們道謝」



    第四章 越是追求,越難如願

    想被愛,結果總讓對方想逃�正是自尊把你壓得喘不過氣�找到需要你的地方�從被嫌棄,到成為不可或缺的人�孤獨,透過「被需要」來療癒



    第五章 即使是佛陀,也曾掙扎過

    明明這麼努力卻無人肯定�憤怒就像持續服毒一樣�番茄的禪宗問答�找到「自己真不錯」的點�當怒氣湧現,試著拆解



    第六章 停止「可是、可是」

    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煩什麼�「我沒想過把兒子養成這樣」�以為自己在愛人,其實是掏空自己�過於親密,容易讓彼此感到壓力�一直煩惱也不是壞事�當「可是」從口頭禪中消失



    第七章 在失去摯愛的人之後

    活在絕望中的人,也是他人的依靠�「我是因為生病才會這樣想」�車禍讓我失去方向,也讓我找到信仰�讓受傷的生命彼此靠近�看似堅強的人,內心也在動搖�最後的訊息,留給懂的人�每當我披上袈裟,就會想起你



    結語 當你覺得撐不下去時�根本一徹

    結語 這本書,就像作者的分身一樣�川本佳苗

    作者、漫畫家介紹





    前言



    寫給絕望者的陪伴之書




      本書記錄了那些原本想放棄生命的人,如何面對無底的絕望與痛苦,並勇敢踏出改變的一步。



      我是禪僧,而非受過專業訓練的諮商心理師。我所提供的自殺諮詢,既不是建立在心理學或精神分析的理論上,也不完全源自我所屬的臨濟宗(按:漢傳佛教禪宗南宗五個主要流派之一),甚至有些內容不全是來自佛教的教義本身。



      然而,在我進行自殺諮詢的這20年,每當見到打算走上絕路的人,我都以「不希望任何人死」的心情來幫助他們。與將近2萬人對話後,我逐漸摸索出一套屬於自己的諮詢方式。不過,就算你來找我談,這套方法也不能把你「治好」,因為我無法解決你的問題。



      但我會盡全力的接受你,傾盡自己所有的經驗與知識,陪你一起面對、一起煩惱。能從痛苦中找出一絲光亮的,最終還是你自己,我只是站在你身邊的夥伴罷了。



      在不斷傾聽的過程中,我面對了各種人們最真實的痛苦。我就坐在他們身邊,與他們一起抱頭糾結、摸索,並尋找答案。每一段相遇對我而言都是一場認真的搏鬥,也為我帶來無可取代的成長。



      最終,所有人都能跨出下一步。如果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快要跌倒,希望這本書成為幫助你站起來的拐杖。你可以把書裡的內容當成反面教材、啟發的線索。只要你能從中抓住什麼,並藉此邁出自己的步伐,那我會感到非常開心。



      如果你還是無法踏出那一步,請來大禪寺(按:作者是臨濟宗妙心寺派神宮山大禪寺第16代住持),我會打開大門等著你。



    推薦序一



    當痛苦到無法承受,請先翻開這本書

    諮商心理師、文筆家�李家雯(海蒂)




      人在劇痛時,往往只想一了百了。但那不是對死亡的嚮往,而是因為痛不欲生,只想以最快的方式脫離痛苦。當「求死」的想法纏繞心頭,身心如同被綁架,明知不該,依然無法逃脫。自我傷害,正是孤寂情緒的展現──無聲,又轟隆作響。



      本書描繪了7個走過絕望人生的故事。書中文字直白、簡單,卻流露出清澈而溫潤的力量。它真實、毫無修飾的刻劃了生命的痛苦與脆弱,觸及每一個曾在邊緣掙扎的靈魂,也映照出人們對痛苦的種種誤解。



      生命裡的許多自我放棄,從來不是因,而是果。沒有人天生想丟下自己,只是一路承受了太多孤立與失落,直到力氣耗盡。書中的故事都極為真切:被經濟困境逼到絕境的人、在人際關係中一次次失望的人、被憤怒與孤單推到邊緣的人。正因這般赤裸,讀來才格外沉重。



      即使是佛陀,也曾掙扎過。佛法談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按:佛教認為生命由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組成,五蘊熾盛苦指身心因五蘊的牽引而躁動,產生種種煩惱與痛苦)。人間本是苦海,但正因如此,我們才能在痛苦中摸索,尋找活著的意義。書中記錄了那些拜訪作者的人,如何克服痛苦,選擇堅持活下去。



      生命的軌道就像連動的機關,一路上有人推了一下、拉了一把,齒輪彼此牽動,不到最後一刻,沒有人知道終點在何處。即便是死巷,在更深的盡頭,或許仍藏著一條路。



      作者身為一名僧侶,他能給予的只有陪伴──坐下來聆聽、一起哭泣。這樣的方式看似簡單,卻往往是人在失落時,最缺乏、最需要的。心理治療裡談「復原力」、「支持系統」、「希望感」,而本書用生活化的方式,讓這些概念具體呈現。它提醒我們,希望不是藉由強行灌輸而來,而是在一次次真實的陪伴中悄然生長。療癒,不是理論,而是「有人同行」。



      人在痛苦裡,不一定需要答案,但需要一個同伴。你並不孤單,因為當你跌倒,有人會告訴你:「再走一步也好,原地踏步也罷,只要不放棄,便會看見隙縫裡的光。」這本書,就是這樣的同伴。願你翻開它時,能感受到那份力量。因為現在,真的不是去死的時候。



    推薦序二



    不僅活著,也要「活得好」

    佛教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林建德




      佛法告訴我們,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然而,並非每個人都會依序走過老與病,有些人直接選擇死亡。結束生命、自我了斷的理由雖然各不相同,但背後往往有著相似的心聲:「不想再活了。」、「活得太煎熬了!」



      人之所以會活不下去,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失去了生命的方向與意義。



      「意義治療」(Logotherapy)的創始人維克多.法蘭克(Viktor Frankl)曾困於納粹集中營,身心飽受極端的折磨。即便如此,他始終提醒自己要守住心智的堅定與精神的自由,努力回想過往的美好,並想像未來仍可能存在的希望。他在那慘絕人寰的苦難中勉強活下來,並在日後發展了「意義治療學」,對後世影響深遠。



      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有句名言:「人若知道為何,便能承受任何。」當一個人找到生命的意義,為自己賦予活下去的理由,自然能心境開朗,原本纏繞的憂悲苦惱,也將逐漸淡去。



      事實上,世上有許多身體殘缺、甚至飽受重病折磨的人,依然過得樂觀開朗。既然他們都如此堅韌的活著,那麼為何有些四肢健全、處境相對優勢的人,卻選擇了放棄?關鍵就在於能否看清生命的意義,並建立屬於自己的價值。



      本書恰好呈現了法蘭克「意義治療」的思想,幫助人們找回活下去的勇氣,且不僅活著,也要「活得好」。書中提出不少發人深省的觀點:



      •不是想死,而是活得太累了。

      •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想太多。

      •越是追求,反倒越難如願。

      •一直煩惱也不是壞事。

      •自殺者並非脆弱,只是太過溫柔。



      這些觀點既道出現代人的心聲,又開啟另一種理解生命的角度。



      此外,佛法智慧同樣貫穿其間,如文中指出在深入體悟後,我們能卸下沉重的執著。尤其禪宗修行強調不必過度思索,而是身體力行、切身實作,並提到:「當人生碰壁,試著坐禪吧!」只要隨呼吸自然流動,端身靜坐,心中的混亂便能逐漸清明,讓人回歸簡單與安定。



      作者也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一次嚴重的交通事故,讓他失去活下去的目標,只剩下空虛、悲傷與身體的疼痛;然而,憑藉過去練空手道鍛鍊出的毅力,他奇蹟般的死裡逃生,且住院期間,他認識了當時仍是護理系學生的妻子,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場災難反而成為他生命的轉機。



      他不僅積極復健,更正式投入修行,在僧堂修行五年後重返社會,後來成為一所寺廟的住持。這些實際的經驗分享,具有深刻的啟發性與直達人心的穿透力。



      在自殺率居高不下的現代社會,本書可說是一帖清涼的藥方,幫助人們走出憂傷、找到方向,宛如茫茫大海中的燈塔,引領我們通往光明的彼岸。



    推薦序三



    本書像一束光,為身處陰影的人照亮一條明路

    作家、臨床心理師�游乾桂




      書房裡靜靜擺放著一疊出版社寄來的新書書稿──《現在不是去死的時候》,這是由一位未受過專業諮商心理師訓練的禪僧所寫。在收到書稿的午後,我立刻翻開稿子閱讀,從白日讀到夜幕低垂,又在天色微明、清風拂曉之時早起續讀。之所以讓我如此投入,不僅因為譯筆流暢,加上我對書中內容產生深切共鳴,讓許多情節從記憶深處被喚起,一一觸動心靈。



      我確實是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醫心人」。自第一位個案在診療室坐下,展開一段療心歷程算起,至今已有約40年了。繞了一大圈,最終仍回到心理學大師卡爾.榮格(Carl Jung)的體會──西方心理學多半只能治標,而指引人面對心靈的根本問題,卻在東方的佛禪中。



      何謂自殺?簡而言之,就是「不想再活」或覺得「生不如死」。而本書作者陪伴那些專程到偏遠寺廟尋求協助的人們,走過壓力、孤獨、貧窮、挫折與夢魘帶來的重重困境。讓他們在生命的幽暗谷底,仍能看見一束微光穿透而出。



      這些峰迴路轉的故事都已寫在書中,讀者可購書細讀,我在此就不多加贅述。作為本書的引言人,推薦文更應著重於我的啟發與共鳴。



      我認為,正能量與負能量在同一個平臺上,就像岔路口的左與右,若左行是苦,那麼右行便是離苦得樂的坦途,而醫心人正扮演引領迷惘者走向光明的角色。



      佛教的「無常是常」是我的信仰,許多事物的本質皆如此──生老病死,看似無常,卻也是唯一的有常。百年人生,誰也無法逃避逐步駛向終點的軌跡。極少有人能活過百歲,多數人停留在80年上下。若將其展開,不過四千一百多週、兩萬九千多天、七十餘萬小時,而且過一天少一天。這正呼應哲學家馬丁.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的名言:「人生是一種向死的存在。」每部生命的列車,最終都駛向同一個終點,且一去不復返。



      人生旅程中充斥著貪、瞋、痴,帶來煩躁、焦慮、嫉妒、悲傷等無所不在的迷惘,將人捲入漩渦。向死而生的最好方式,是看清有限人生的本質──身體只是暫居,物質是虛相,金錢僅為借用。得到需要的是過程,懂得享受得到的才是真正的生活。工作應是為了好好活著,而非在錢坑中迷失,否則身富卻心貧,畢竟許多快樂與自在不必花什麼錢。



      比方說,我常在下午場的演講結束後、回家之前,把車停在山野小徑的觀景平臺,靜靜等候夕陽沉落的一瞬之美;或在自家頂樓迎接日出──??光乍現時,美得令人屏息。我沐浴在金黃色的溫度裡,心滿意足,卻不必花一毛錢。



      忙裡偷閒是我的生活態度。忙是功課,閒是義務。偶爾啜飲一杯茶或隨意坐下來享受一杯咖啡,雖然要花上一點錢,但絕不至於千金散盡。那短暫的片刻,卻足以讓人鬆一口氣,停下腳步,細細聆聽天地間的天籟。



      本書作者的文字像一束光,為身處陰影的人照亮一條明路。我與他一樣,能引人入門,卻不能替人修行。畢竟,知道不如做到,心動若無行動便毫無效果。我們這些醫心人無法代人活出生命的修行,正如西元前羅馬歷史學者沙拉斯特(Sallust)所言:「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的命運建築師。」



      自助才是王道,因為人生的主角從未改變,舞臺上粉墨登場的,始終是你自己。無論是從作者的寺廟,還是從我的診療室走出去的人,我們都無法保證他一定會跨越障礙。唯有那些願意接受、面對、處理、放下的人,才能讓光照進心裡。他們接過我們手中的種子,願意親自播種,最後才有可能收穫屬於自己的幸福。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