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堅定、有原則的說話方式
提升孩子的自信、自律,及思考能力
提升孩子的自信、自律,及思考能力
父母「不經意的一句話」會決定孩子的未來。
「要再加油喔」、「我是為你好」、「絕對沒問題」
——乍聽之下是鼓勵孩子的正向話語,
卻會對孩子的大腦造成深遠的不良影響。
本書由小兒科醫生與臨床心理學家共同撰寫,
結合腦科學╳心理學╳教育專家團隊所設計的親職教養訓練,
帶領父母深入了解生活中的NG話語,為何造成孩子放棄溝通,
又該如何轉換心態,用正確的對話重新建構家庭橋梁。
★改變生活中的NG話語,讓孩子主動說出心裡話
案例1:「考100分,很棒耶!」→「你進步了喔!」
當孩子在考試或比賽中取得佳績,爸媽理所當然會稱讚一番。然而強調考100分、拿第一名很厲害,反而會讓孩子拘泥於分數和成績,陷入「沒考滿分就是不夠好」、「要拿第一爸媽才會滿意」的焦慮心理,甚至變得害怕失敗。
忍住「考滿分很棒」的稱讚,改為肯定「進步很多,不錯喔!」讓孩子理解家長的肯定與信任,便能充滿自信,不會為了考試分數高興或沮喪。
案例2:「我是為你好!」→「你想怎麼做呢?」
家長與孩子的選擇不同步時,往往會告訴孩子:「我是為你好才這樣說」,但是「為你好」是父母用來支配孩子的咒語,無法有邏輯地說服孩子,往往只是帶來壓力與不服氣的情緒。
此時應該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在遇到意見分歧時,與他深入討論「你想怎麼做」,並進一步分析每個選擇會帶來的後果孩子是否能接受,才能促使孩子認真考慮未來的方向。
案例3:「不要放棄、再努力看看吧!」→「這樣啊,你想休息一下」
當孩子忽然說出不想再學才藝、不想上學時,爸媽往往會下意識地鼓勵他們「不要放棄」、「再努力看看」。對家長來說突如其來的通知,卻可能是孩子思索已久才開口商量,並非衝動之下的決定。此時若僅停留在表面要求他「再努力看看」,只會讓不安的情緒繼續加深。
其實,孩子表達想休息、想放棄的念頭時也會緊張不安。在否定決定前,應該先好好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要強加批判或個人建議,才能接住孩子的真實感受。
★建立家庭核心規則,爸媽成為孩子的理解者,加深彼此之間的信賴度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也會漸漸茁壯,長成得以信賴的大人。
在孩童時期,以正確的溝通方式受到父母尊重與理解的孩子,
會成為樂於分享自己的喜好、感受,並能獨立思考的大人。
當挫折不斷累積,又無法受到父母的理解與承接,
孩子會變得更容易封閉自己,拒絕與父母溝通。
甚至出現無法接受失敗、情緒失控、拒學等行為。
此時,父母須以開放的心態與尊重態度,陪伴孩子面對困擾他的問題。
訂定家庭生活中的核心原則,深入對話、彼此合作,
與孩子正確對話,讓家庭關係更融洽,孩子也能更獨立有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