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走向北極:冒險的渴望和北極狂熱交織而成的北極探險史

走向北極:冒險的渴望和北極狂熱交織而成的北極探險史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330763
厄凌.卡格
謝佩妏
大塊文化
2025年10月02日
193.00  元
HK$ 164.05  






ISBN:9786264330763
  • 叢書系列:WALK
  • 規格:平裝 / 480頁 / 14.8 x 20 x 2.6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WALK


  • 心理勵志 > 個人成長 > 心靈成長











    遠在地球頂端的極北之境,也是我們心靈深處的內在北極。

    一段深入蠻荒的徒勞旅程,除了看清自己,也回到過去,

    挖掘地球最北端的神話傳說、政治角力,以及帶給人類的狂喜。



    {史上不靠援助、獨自走向南極的第一人}

    《聆聽寂靜》《就是走路》《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祕密》作者厄凌•卡格

    從探險者的角度,完整分享扣人心弦的北極探險史



      ◆本書賣點

      ◆《聆聽寂靜》《就是走路》《極地探險家的美好生活祕密》作者厄凌•卡格對北極的著迷,讓他寫下這本難得的著作,包含一流的探險紀錄、縱貫古今的探險史、高潮迭起的心理驚悚故事。

      ◆幾世紀以來,北極是人類夢想的沃土,也是遙不可及的惡寒極地。作者揭開北極的各種面向;探險的渴望背後,映照著通往人類心靈最深處的路徑。



      ◆內容簡介

      有史以來,地球很少地方像北極一樣,對人類具有如此強大的吸引力。這個遺世獨立的神祕奇境沒有經度和緯度,太陽一年只升起一次,一次長達六個月。太陽沉落地平線之後,那裡的廣闊冰海便會陷入長達半年的黑暗。



      早在人類前往北極探索之前,就不斷有人對地球最北端感到好奇。一個又一個文明世界的作者、思想家、歷史學家和哲學家,賦予它神祕色彩和神話傳說。那裡會不會曾是亞當和夏娃的伊甸園?或是希羅多德所說的海波博雷亞人居住的陽光普照之地?直到晚近,人類才克服壞血病、北極熊、凍傷等等險阻,成功抵達北極,帶回世界之巔的種種見聞。



      一九九○年,挪威探險家、哲學家及備受肯定的作家厄凌•卡格前往北極探險,成為不靠外援抵達北極的第一人。這本書融合了那段英勇旅程的回憶、北極探險史、哲學思索,以及北極冰層日漸融化的醒世警鐘,匯聚成對大自然和人類身為其中一分子的深刻思索。此書獻給遙望地平線時,曾經好奇繼續走會發生什麼事的所有人。



    本書特色



      ▲具北歐色彩的人文寫作:除了直觀的個人體驗,本書回溯人類對北極的想像,探究極地的探險與開發,更觸及過程中人類的各種想望與失落。結合作者實際探訪北極的經驗,呈現有血有肉的豐富記述。



      ▲多角度、多層次的探險家觀點:對卡格這樣的探險作者來說,寫作的目的,不只是記錄征服的過程,或是達到目標、創造紀錄的狂歡、興奮等英雄式分享。在他的文字思考中,可以感受到人類只是萬物之一的自知之明與謙卑理性。



      ▲卡格身兼出版者、藝術收藏家、探險家的身分,視角獨特:卡格主修哲學,是具備行動力的哲學家,也是經過哲學鍛鍊的探險家,更是擁有獨特審美觀的藝術品收藏家,堪稱「文藝復興人」。他善於將人類普遍的處境與議題,演繹於與自然的對話中,適切提出關鍵疑問,尋找可能的切入點。



      ▲北極冰層融化是眾所矚目的環境議題:人與環境的關係是許多自然書寫的焦點,也是二十一世紀人類必須面對的挑戰。透過卡格的書寫,彷如透過老練的野外求生家之眼,獵取微妙的觀察,精準聚焦在最關鍵的問題,再以實際的五感摹寫人類在自然中的渺小與掙扎。



    名人推薦



      王文靜 品味私塾創辦人

      吳哲宇 極地探險船副隊長

      呂忠翰 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李清志 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李惠貞 獨角獸計劃創辦人

      林又立 凱渥名模�HYPHY創辦人

      金磊 生態攝影工作者

      馬賽Kyo 極地攝影師、視覺藝術家

      郭彥仁(郭熊) 生態工作者

      陳彥博 極地超級馬拉松運動員

      陳郁如 作家

      雪羊視界 山岳作家

      寒波 科普作家�「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經營者

      黃麗如 作家

      詹偉雄 文化評論人

      遊輪女孩Noniko 極地探險員

      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渴望推薦



    各界佳評



      一本讓人邊讀邊沉思的書。你會看到歷史的厚度,看到冒險的艱難,更會在字裡行間,發現勇敢其實是一種溫柔的力量。──吳哲宇,極地探險船副隊長



      極點的探索,深埋在每個人的內在核心中,等著被撬動的那天,且符合探險者必經的過程──遠離塵囂中的繁雜之地,勇敢走向更純粹的世界……──呂忠翰,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隨著衛星遙測科技的發展,現代人可以輕鬆坐在家中,打開衛星影像看著極地的輪廓,但北極仍舊是北極,唯有親身經歷,才能感受荒野仍然存在。──郭彥仁(郭熊),生態工作者



      厄凌•卡格追尋著北極的冰冷與奇幻,每一步都在更接近心中的那一縷極光。極地的神祕與傳奇,讓人在凍透世界裡強烈感受到自身的存在與時間的脈動……──金磊,生態攝影工作者



      對於三年中四度造訪北極的我來說,這本書實在太精彩了!北極的歷史、神祕、驚奇,都在這本書中一一呈現,讓人更深刻瞭解北極的面貌。──陳郁如,作家



      一本探索我們的內在世界不少於外在世界的優美作品,幫助我們找到平靜遼闊的內在空間,重新在這世界自在安頓。──艾倫•狄波頓(Allain de Botten)



      一本出色作品,描寫了名為「北極」的崇高神祕之境。幾世紀以來,此地既是夢想的沃土,也是遙不可及的惡寒極地。難能可貴的精彩作品,本身就是探險家的作家屈指可數,而作者厄凌•卡格對探險題材的熱情和痴迷永無止境。——艾莉芙•夏法克(Elif Shafak)



      厄凌•卡格是個富於思索的作家,風格強烈,獨樹一格,由他來書寫北極再完美不過。——麥克•帕林(Michael Palin)



      一場登峰造極的探險……作者回到過去,挖掘地球最北端的神話傳說、政治角力和帶給人類的狂喜……驚心動魄……結合精彩故事和存在焦慮的磅?作品……一部傑作。——史都華•傑弗瑞斯(Stuart Jeffries),《觀察家報》(Observer)



      驚險刺激……結合歷史、回憶錄和極地謎團的動人作品……讀到最後你會發現,這部奇妙而美麗的作品寫的其實是北極愛情故事,記錄了一代又一代人對北極的瘋狂迷戀。——艾力克斯•狄金斯(Alex Diggins),《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



      一開始就讓人不可自拔……似乎沒有什麼事比深入蠻荒的徒勞旅程,

      更能讓我們看清自己……自古以來的北極探險與作者本人的親身經驗交織融合。——班乃迪克•艾倫(Benedict Allen),《旁觀者週刊》(Spectator)



      厄凌•卡格數十年來對北極的著迷,造就了一本抗拒分類的非凡之作——既是一流的探險紀錄,也是縱貫古今的探險史,甚至是高潮迭起的心理驚悚故事。——安•愛波邦(Anne Applebaum)



      在這本令人無法抗拒的宏大作品中,作者呈現了北極的各種面向——不只是歷代探險家想盡辦法抵達的地理目標,同時也是一個夢想、一則神話、一面鏡子……扣人心弦,壯闊恢弘。——馬克•奈勒(Mark Nayler),《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作者指出一條通往北極的神奇路徑,深入探索一個存在於現實和想像中的神祕奇境。一本豐富而迷人的著作。——保羅•林奇(Paul Lynch),布克獎得主



      讀厄凌•卡格的書,不可能不愛上北極。他的熱情感染力十足,他經歷的探險有如史詩。——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這本書描寫的追尋之旅,目的地是遠在地球頂端的極北之境,也是我們心靈深處的內在北極。——彼得•摩爾(Peter Moore)



      作者和題材如此契合的作品實在少見。書中處處都是不可思議的冒險故事和得來不易的人生智慧。「未雨綢繆,減輕重量,擺脫恐懼。」書中某探險家如此建議。這本書就像北極這個地方,令人難忘,鼓舞人心,同時也詩意盎然,使人不安。——艾瑞克•希洛瑟(Eric Schlosser)



      一本令人目眩神迷的作品,情感真摯,發人深省,令人嘆為觀止。厄凌•卡格引領讀者踏上一段永生難忘的旅程。——強納森•艾格(Jonathan Eig),普立茲獎得主

    ?


     





    前言:冒險的渴望



    第一章 四個北極

    我的發現�天球北極�地磁北極�地理北極�想像的北極(梨俱吠陀:最早的記載�希羅多德和北極文明�亞里斯多德、皮西亞斯和探險的技術�亞歷山大港:通往北極的起點�地球上最早的人類�北極作為一種存在方式)



    第二章 觀念的革命

    極限旅遊之父�麥卡托:世界重新繪製�「航向北極」的想法就此誕生�荷蘭:死裡求生的極地探險英雄



    第三章 未知的力量

    北極的女性主義代表�艦長、軍官和男爵�俄國往北發展�哲學家對「崇高」體驗的思索�科學怪人的北極之旅�極地狂熱�大英帝國的黃金時代�威廉•派瑞和約翰•富蘭克林(寫作新類型�不存在之境)



    第四章 北極競賽

    北極熱潮和人吃人(新聞革命及美國路線)�查爾斯•弗朗西斯•霍爾的執迷�奧匈帝國北極探險隊�奧古斯特•彼得曼——無冰的北極海(走在薄冰上�永不復返)�英國的北極探險



    第五章 理論和現實

    合作探索北極的初步嘗試�珍妮特探險隊�美國的北極奇觀秀(托爾斯泰筆下的極地探險家)



    第六章 英雄時代

    弗里喬夫•南森——文明的原始人(不留退路�漫長的南下之旅�挪威神話的誕生)�北極探險史上最美的愛情故事(勇氣�迢迢歸鄉路�托馬斯•品欽和英雄的角色�丈夫)�最拚命的北極探險家(真假之爭�你想是誰率先抵達北極?)



    第七章 機械時代

    飛向北極(天降奇蹟�遠距離戀情)�扭曲的北極�阿蒙森的最後旅程�極地哲學家:彼得•韋塞爾•札普菲�第一個抵達北極的人



    第八章 當北極夢終於成真

    北極不是一個地方



    第九章 後記:冰層、父親和未來──白島,二○二三年九月

    無冰的北極海�父與子



    圖片出處

    參考書目

    致謝

    註釋



    ?





    前言



    冒險的渴望




      「當我終於抵達那裡才發現—─所謂的『那裡』並不存在。」



      一九九○年五月四日,我跟好友博格.奧斯蘭(Borge Ousland)抵達北極。當時我們是不靠雪橇犬、補給站和機動輔助工具,完全靠自己的力量滑雪抵達北極的第一組人。我們兩人獨自在雪地裡滑了五十八天,有時會交談,但更常的是每天一大早默默醒來,然後一步接著一步往前邁進。



      多年以來,我一直把滑雪前往北極視為人生一大目標,贏得競賽和創下紀錄是重點所在。我們花了兩年多做準備,那段時間我滿腦子只有一件事:抵達北極。聽來或許奇怪,但那就像在談戀愛:早上醒來第一個想到的是它,整天想的都是它,晚上睡前想的還是它。我閱讀資料,熟記重點,每逢下雪就去滑雪,沒下雪就改練越野滑輪,後面拖著大輪胎增加負重。



      同年的三月八日,飛機載著我們降落在加拿大最北邊的埃爾斯米爾島(EllesmereIsland)北端的冰層邊緣。飛行員就事論事地說:「兩天後在這裡見啦。」飛機上的溫度計顯示:攝氏零下五十二度。在加拿大北極圈飛了十五年,半途而廢、無功而返的探險隊,他看多了。雖然才下午一、兩點,太陽卻已經往南南西的方向逐漸下沉。我們把北歐式船形雪橇(由滑雪者徒手拉動)從飛機上拖下來。陽光低微,我們望向北方一片陰暗的浮冰群。北極約在前方七百七十公里處,那裡的太陽已經整整六個月沒有升起。



      太陽並沒有散發絲毫暖意。三月初,每天的溫度都差不多,不管太陽是否露臉。即使天空一片汽油藍,太陽還是太低,光線太弱,幾乎不會投下影子。因為很冷,任何挾帶氣味、細菌、污染物、雨雪或水分的微粒都會瞬間結冰。但出乎意料的是,我竟突然聞到一陣花香。我愣了愣,後來才發現是副駕駛派翠莎(Patricia)噴了香水。香味隨著飛機離去,只留下冷冽寒氣。



      船形雪橇載著我們認為這段旅程所需的一切物資。六十天份的肉乾、燕麥、油脂、巧克力和配方奶,還有夠用七十天的罐裝瓦斯,用來點燃Primus瓦斯爐。我們不知道這趟探險會持續幾天,所以多帶了一些燃料以防萬一,盤算要是食物吃光就用燃料融化冰塊,靠喝水撐完最後一段路。船形雪橇每個重達一百二十公斤。除了自己的睡袋,我們多帶了一個可以睡在一起、靠體溫相互取暖的雙人睡袋,還有睡墊、爐具、地圖、帳篷、一千二百五十六公克重的工具,以及兩把點四四麥格農左輪手槍,以防遭到北極熊攻擊。



      之後我們會發現,沒有一樣東西是白帶的。派翠莎的花香香水掠過我的鼻腔之後五十八天,我們終於抵達北極。直到那時我才發現,原來我對北極的瞭解是錯的。多年來我深深著迷的並非北極本身,而是克服危險、痛苦、飢餓和寒冷的那種感覺。



      北極是世界的中心。全體人類、海洋、陸塊和大陸都繞著這個固定的點旋轉,只是我們幾乎察覺不到。在北半球抬頭看夜空中的浩瀚星海,你會發現,不只我們的星球,天上所有的星星都繞著世界的頂端旋轉。唯一的例外是北極星。



      因為所在方位特殊,北極的歷史迥異於地球上其他地方的歷史。看得愈多,讀得愈多,愈熟悉這個地方,我就愈加清楚一件事:北極的歷史,即是人類與自然自古以來的關係之寫照—對於一個非由人類也非為人類創造的環境,我們隨著時間不斷改變的感受和敬畏之心。



      北極的歷史是大自然的那隻手盲目刻鑿而成的。但它同時也攸關人類的夢想、心理投射,以及人類想要控制和開發自然的欲望。



      北極被冰層覆蓋已逾兩百七十萬年,這些冰層漂浮在海面上,有些地方深達四千八百零七公尺。但這些冰層如今愈來愈脆弱,因為這裡是地球暖化速度最快的地方。



      從過去到現在,迷戀未知、追逐名利、宣揚國威,以及爭取戰略優勢,一直是吸引人類前往世界之頂的最大誘因。當然還有爭權奪勢。數十年來,北極的大片浮冰逐漸融化之際,這些吸引人類前往北極的力量也愈發強大。



      對我來說,北極的歷史已經變成兩種人生態度的縮影。一個是讓好奇心成為人生最大的動力,另一個用eventyrlyst 這個挪威字來形容最為貼切。這個複合名詞由兩個字組成,eventyr 意指冒險、故事或童話,lyst 表示渴望或欲望,將人類對世界的想像和對新奇體驗的渴望合為一字。我從未聽說其他語言有類似的單字。



      歷史學家通常根據人類的經驗或見聞來記錄時代或事件。但北極的歷史很獨特,因為最早的極地探險家並未親自前往北極,而是透過想像力探索這片千年萬年以來都保持神祕未知的廣闊天地。



      從史前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一直到中世紀,人類不斷透過研究星辰、交換看法和釋放想像力,來嘗試解開北極之謎。天文學家、占星家、地理學家和哲學家都問過:上面的光線、色彩跟植物是什麼樣?世界最北端有大陸嗎?有人類和動物住在那裡嗎?答案往往出奇一致。北極是一座最接近諸神、具有磁性的閃亮山脈。北極是過去亞當和夏娃居住的樂園。北極曾經陽光普照,氣候溫暖,土地肥沃,或許至今仍然是。



      從文藝復興到啟蒙時代的幾個世紀,歐洲對探索這片未知世界的興趣愈來愈濃厚。哥白尼藉由觀察天空瞭解地球如何自轉,之後更提出太陽中心論,主張地球是行星,跟其他行星一樣繞著太陽轉,並試圖證明太陽系的中心不是地球,而是太陽。這樣的知識來自人類的觀察,不再來自神啟。義大利哲學家喬爾達諾.布魯諾(Giordano Bruno)試圖說服同儕,宇宙無限大,宇宙間有無數個太陽系,後來卻因為宣揚「異端」而被處以火刑。到了十六、十七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海員橫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帶著未知的土地、民族、海洋和貿易機會的奇聞異事回到家。即使人類開始繪製世界地圖,北極仍是個未解之謎,但人類也從未停止猜測。



      對許多人來說,光是好奇並不夠,他們決定聽從自己的eventyrlyst(冒險的渴望)。直到近代,極地探險家清一色是男性,因紐特人、歐洲人、美國人皆有,這些人嘗試用步行、滑雪、搭船、乘熱氣球、坐飛機等方式前往北極,在途中與洋流、酷寒、狂風暴雨、野生動物、冰天雪地搏鬥。世界最北端不只是人類在地球上最後造訪、確認的地方之一(一九○九年),這些極端的探險也讓人類吃盡苦頭,沿途的冰雪、狂風、冰洋和嚴寒可能奪走了無數條人命。



      有史以來,人類對北極的猜測多半都是錯的。一八九五年,當弗里喬夫.南森(Fridtjof Nansen)和西奧馬爾.約翰生(Hjalmar Johansen)抵達北緯八十六度十三分六,創下最北的遠征紀錄時,人類對金星、火星、木星和月球亮面的認識,甚至比北極周圍地區還多。數千年來,人類日復一日觀測夜空中的行星,卻從未有人親眼看過北極。



      前往北極的人想這麼做,各有不同的理由。我自己是想做些極端的事(具體是什麼事,倒是次要)。那股想脫離上學工作的日常作息、去對抗和挑戰大自然的衝動,強烈到難以抵擋。我去爬山、健行、滑雪,距離愈拉愈遠。我橫渡大西洋,最後到了南極洲。來來往往的過程中,我漸漸愛上遠征北極的夢想。跟之前的極地探險家一樣,我也渴望藉此獲得世人的肯定,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至今我仍說不清的原因。



      打從我有記憶以來,從小我們家的日常生活就圍繞著「男性價值」打轉。家中成員最受大家欽佩的壯舉,就是越野滑雪到能力所及最遠的距離,創下當天、當週或當季的個人最佳紀錄。家母奧絲(Aase)曾經無奈地說,在我們家,春夏秋都是尋常季節,只有冬天最特別。我渴望得到家父史坦(Stein)的肯定,勝過一切。當時我沒多想,但後來我深深同情起我的母親,因為她活在以丈夫和三個兒子為中心、由男性荷爾蒙主導的僵化價值體系底下,跟自己的本性相差十萬八千里。



      我希望我最尊敬的人對我刮目相看,並且更加瞭解他,藉由挨餓受凍、痛苦掙扎、冒險犯難,加深我們之間的關係。我的冒險都擺脫不了父親的影子,雖然我從未告訴過他,甚至連對自己都很難承認。我們的父子關係重演了世上最古老的故事:做兒子的渴望瞭解自己的父親,並得到他的愛。



      (未完)

    ?




    其 他 著 作
    1. 就是走路:一次一步,風景朝你迎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