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人類文明至今日,已進入人工智慧(AI)的紀元,這股浪潮起源於十八世紀末的蛙腿跳動,引領伏打步入電流的奧秘,因而誕生科學史上首座電池。如同振動的蝴蝶翅膀,這項「蛙腿效應」不僅點亮了後代實驗室的燈泡,更點燃了人類對化學原理和材料科學的無限想像與追尋。隨著法拉第架設起電磁與化學之間橋樑,電化學逐漸從地下室的實驗轉變成新文明的基石。在這段長河中,無數科學家以邏輯與實驗為舟,航行於微觀世界的能量與物質之間,才構築出今日倚賴的能源與光電科技基礎。
然而,進入21 世紀後,這條航道再度出現激流。AI 與數位浪潮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重塑科學家的研究樣貌,不斷注入嶄新的可能性。從電極反應的自動量測、複雜機制的模擬診斷,到操作生產的最佳化,AI 猶如一位具備「超感知」與「深計算」能力的協作者,與研究人員共同挑戰未知。這股科技變革,不僅提升了電化學技術的效率與精度,更深刻地改變化學工程領域的教育與職場生態。
傳統以經驗與直覺為核心的研究方式,應逐步整合AI 模型訓練、資料探勘與生成式應用,使未來的研究者除了操作儀器,還要協同AI 進行診斷、分析與決策,達成技能的實質升級。但此重構過程喚起我們對教育學習的再思考,研究者的科學直覺與批判思維是否能被取代?事實說明,AI 只是工具,真正能引領科技前行的仍是研究者對自然法則的洞察、對人類未來的承擔,以及法拉第般的求知熱忱。唯有構築紮實的領域知識(domain knowledge),才能成為前沿的研究者。
本書基於此理念,試圖傳承John Newman 之《Electrochemical Systems》與Allen J. Bard 之《Electrochemical Methods》等權威經典,同時融入理論與應用的發展脈絡,呈現出電化學分析的新趨勢。書中透過圖像化與概念視覺化的編排,希望幫助讀者由淺入深理解電化學分析的本質,也能掌握前沿研究的途徑。對於更深入的理論與實務面,歡迎讀者參考本人所著的《電化學工程原理》與《電化學工程應用》。
面對全球永續發展目標(SDGs)所帶來的挑戰,電化學正扮演愈來愈關鍵的角色,範圍遍及綠色生產、再生能源、環境整治、資源回收與生醫診斷,因為電化學分析是推動這些技術的加速器。「關心人類和我們的命運,始終是所有科技努力的目標」,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在今日尤為深刻。電化學不只是科學的技藝,也是回應世界議題、改善未來生活的實現方式。吾人謹以本書的出版,向歷史的先行者致敬,也與當代的研究者對話,並邀請未來的實踐者加入,走進穿越時空的研發道路。
作者 吳永富
2025 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