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
◎新版推薦序〈永不止息的浪潮——當醫者變弱者〉 臺大醫院癌醫中心榮譽院長 鄭安理
◎新版推薦序〈從多重視角看癌症照護難題的取捨〉 臺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長 鄭致道
◎新版自序〈與新一代的病患、家屬與醫療人員為伴〉
◎第一版自序〈迢迢常德街〉
○本書主要專科醫師介紹
◎第1課 檢查 Examination
心理腫瘤學的書上說:「幫助病人接受壞消息最好的方法就是,從檢查過程開始便不避諱提醒罹癌的可能……」
◎第2課 診斷 Diagnosis
儘管十多年的臨床工作教會我不能「盡信書」,我還是逐條檢索大腦的知識庫,想知道不抽菸不喝酒的媽媽為什麼會生這麼折磨人的病,病情可能往那個方向發展……
◎第3課 手術 Surgery
「等病理切片報告出來再說吧」,醫學訓練教我們依循讓病理檢驗報告說出最終答案的儀式,也讓病人與家屬暫時逃避現實(殘酷的)衝擊。
◎第4課 出院 Discharge
媽媽這回出院「滿月」旅行,是我和妹妹「處心積慮」要她恢復正常生活的第一步。理應滿心期待的她,卻頻頻問起「真的可以出門嗎?」 「妳覺得會出什麼問題?」我不知不覺擺出認知行為心理治療的陣仗,要她逐一檢視,以理性思考破除情緒魔障。
◎第5課 化療 Chemotherapy
身為心理腫瘤醫師對於腫瘤指數起伏左右病人與家屬喜怒哀樂的威力了然於心,卻不保證成為癌症病人家屬的我得以「免疫」。
◎第6課 追蹤 Follow-Up
台灣初次接受精神醫療的精神分裂症病人裡面,將近一半同時尋求另類治療。我猜癌症病人不僅不遑多讓,甚至更勝一籌。這回不僅是鐵齒的妹妹,連信奉「科學教」的爸爸也「淪陷」了。我不排斥宗教和另類治療,但它們只是我感興趣的研究課題……
◎第7課 意外行程 Unexpected Journey
折騰了一夜,大家仍紛紛在七點前醒來,窗外還在下雨。
吃過早餐服過藥,我問媽媽接下來有何打算。「醫師不是說繼續玩沒問題?我們出發吧。」這下子換我覺得意外。
○側記〈旅程〉 吳佳蒨(作者妹妹)
▍《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續篇:抗癌之役必修的心理腫瘤學》
◎自序〈戰鬥終了已黃昏〉
◎第一課 躋身癌症過來人 Cancer Survivorship
除了少數超音波專有詞彙,透過兩人的電話交談,我幾乎同步理解媽媽除了肝臟裡的膽道和正常人相較有稍稍擴大的跡象,並沒有其他異常發現。
◎第二課 確定復發 Recurrence
最近對上哪兒「吃好料」近乎偏執,上醫院幾回就吃幾回,想來是為了掩飾重啟化療的懊惱與不安。
◎第三課 水來土掩的緩和治療 Palliative Treatment
「我相信奇蹟。」就在開車前往媽媽家途中,妹妹傳來簡訊,看來她是吃了秤鉈鐵了心,暫時不想理會我稍早對病情所作的預測與分析。
◎第四課 後援部隊大考驗 Supportive Care
趕在藥局打烊前買足一星期分量的樂活悠送給媽媽。她對我報以充滿歉意的表情。「唉呀,睡覺就是這麼一回事,一定要抱平常心。越想睡越睡不著。」我試著寬慰她。
◎第五課 轉移 Metastasis
媽媽已自覺癌末,這幾天杯弓蛇影;爸爸轉告親友來電問候,她就懷疑他們是不是知道她將不久人世。
◎第六課 最後一搏 Targeted Therapies
儘管還有許多「勸藥」的說帖,我決定暫時收手尊重媽媽的決定:「再想想別的法子吧,媽媽被逼成這樣有點可憐。」
◎第七課 急轉直下 Septic Shock
媽媽的癌末病情極單純,大家都同意停止無效醫療,將減輕痛苦擺在最高位,而非一味延長生命。「我只要媽媽舒舒服服、漂漂亮亮。」妹妹拭去眼角的淚,堅定地做了小結。
◎第八課 終章 End of Life Care
天一黑,跨年人潮陸續湧出,雖然是通勤尖峰,捷運車廂氣氛卻大不同。我也打算出門跨年,只是地點特殊—媽媽的病房窗景也是摩天樓,但不是一○一。
○側記〈另一個時空的相遇〉 吳佳蒨
○新版後記〈疾病照護,遠遠不只是醫學〉 吳佳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