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行政(Administration)在不同學科有不同的翻譯,公部門常用社會福利行政(Social Welfare Administration)或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私部門則稱企業管理(Business Administration),事實上是用同一個英文字。有時,企業界會用另一個管理(Management)概念來表達其專業研究, 例如各大學的管理學院(School of Management),其實他們訓練出來的碩士生是企業管理碩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MBA)。在社會工作專業,有稱社會工作行政(Social Work Administration),也有稱社會工作管理(Social Work Management)。而非營利組織比較常用非營利管理(Nonprofit Management)。因此,本書採行政與管理並用,且不以非營利管理為書名,而是回到作者的本行社會工作。其實,社會工作管理也是非營利管理的一種。亦即,非營利組織或非政府組織的工作者,也可以本書為教本,進入非營利管理的堂奧。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邀請我寫這本書,是認為我有從地方政府到中央政府的公部門任職經驗,也常與民間非營利組織合作完成重要的社會福利政策與方案,信任我可以寫出兼具理論與實務的社會工作管理書籍。然而,重點到底是要擺在公部門?還是私部門?是要給社會工作者閱讀?還是能兼顧非營利組織的其他工作人員需求。早在社會工作學系課程規劃的時候就已經種下今天的爭議。到底社會工作者要學社會福利行政?還是社會工作管理?其實,兩者都要。而應該把社會福利服務抽離出社會福利行政,再將社會福利行政與管理合併,成為社會工作行政與管理。
最早,社會工作的核心必修課就有「社會福利行政」,課程內容被定位在講授政府的社會福利行政體系與服務方案內容。該課程不太能兼顧到廣大的民間社會福利組織的行政管理需求。於是,有些學校另開授「社會工作管理」或「非營利組織管理」,來滿足民間部門社會福利組織(機構)的需求。直到《社會工作師法》立法通過之後,考試院要辦理社會工作師考試,問社會工作界到底要考幾科?考哪些科目?當時為了區辨社會行政人員高普考試考「社會福利行政」,因此,我就建議社會工作師考「社會工作管理」,以配合民間部門社會工作者的需求。沒想到,就被一些實務工作者大罵,說美國的社會工作師考試沒考社會工作管理,為何我們要逼迫社會工作者學管理,那是醫務管理的事,或是政府的事,與社會工作者無關。其實,美國的社會工作教育課程設計從1980 年代起就以Social Work Practice(I、II)取代傳統的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組織、社會行政,其中社會行政與管理就融入Social Work Practice II。如果我們的社會工作師考試不考「社會工作管理」,就應該要在「社會工作方法」裡涵蓋個案工作、團體工作、社區組織、社會行政。
其實,釜底抽薪的作法是檢討到底社會工作者應該要具備的核心知能與價值是什麼?首先是社會工作專業歷史、哲學、價值、倫理;其次是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含人類多樣性與多元文化);第三是社會工作方法(含直接實施與間接實施);第四是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含統計);第五是社會政策與社會福利服務。其中最關鍵的科目是前三者。又因社會工作方法一科分布在五門必修課裡,與前兩科內容不成比例。所以,要重新檢視完整的社會工作考試科目與內容。而不是簡化為考科減少,提升錄取率。至於,實務領域因各有興趣,很難列入考試科目,到了專精領域再考。不管是考選擇題或申論題,都應該包括這些核心內容,不然就不可能培養出一位稱職的社會工作者。別忘了,專業教育是要教出可以實施專業助人理論與技術,幫助社會解決問題的人;專技考試是要把關取得合格證書的人能成為稱職的社會工作者。
本書兼顧理論與實務,理論包括兩部分,一是組織管理理論(第二章)、管理原理(第三章);另一是領導理論(第八章)。這些理論在坊間都可以找到相關書籍參考,也是企業管理界累積多年的研究與實務經驗。作為社會工作或非營利組織的工作者,只學習管理技術(巧),似乎難以因應跨專業、跨部門協力而必要的對話。同時,也是一位社會行政或非營利組織中高階管理者必備的管理知識。社會工作者或非營利組織工作者不學領導與管理,最後將淪為永遠的被管理者與被領導者。有實務經驗的社會工作者或非營利組織工作者一定都曾經體會過在被非本行、不專業的機構或方案領導者帶領之下,出現過多少意見不合、看法不同、主張差異、溝通困難、協調不易、難以合作的困境。
社會工作直接服務界一直有放棄或忽略管理與領導的呼聲,只想回到單純的個案工作現場。殊不知,當你放棄管理與領導的知識與能力之後,就只能當個不會設計方案,不知如何開口向人爭取經費,不能參與決策,聽候別人使喚,任人安排職位的「社會工作工人」。
除了理論之外,本書也強調實務技巧的運用,例如人力資源管理(第五章)、方案設計(第六章)、方案執行與評鑑(第七章)、督導(第九章)、社會行銷與勸募(第十章)、社會福利服務委託採購管理(第十一章)。此外,本書也與時俱進,探討非營利組織的環境(第四章)、組織永續發展(第十二章)。避免社會工作者或非營利組織工作者只會方案設計、執行與活動辦理而已,還能夠跟相鄰專業對話。
答應寫這本書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由於行政院政務委員的工作忙碌,一直斷斷續續地寫作。為了分散壓力,也請了葉琇姍、楊文慧兩位博士幫忙,沒想到大家一樣忙碌,終至拖延了交稿時間。直到去年五月離開公職之後,比較能專心寫作,就一口氣把我負責的章節寫完;同時,將本應由葉琇姍博士單獨撰寫的第一章、第十一章,以及楊文慧博士負責的第五章,也一併修正補充完稿。即使如此,還是很感謝兩位博士幫忙撰寫初稿,讓我省掉一些心力。
本書最後大部分是作者獨立寫作完成,就應由作者負責成敗。終究靠一個人力量有限,不可能了解這麼多民間非營利組織的業務範圍與經營策略,自然很難滿足不同組織(機構)的現況與需求。最後,還是要感謝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容忍本書延宕多時,沒有依契約追究。謝謝李貴年副總編輯的寬容,何富珊小姐的認真編輯,使本書得以順利問世。
林萬億
寫於2025 年芒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