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道德經》作為先秦時期的重要典籍,相傳為春秋末年思想家老子所著。成書時間約在魯定公元年至魯定公八年(西元前五○九年至西元前五○二年)之間。據說老子見周室衰微,遂辭去周室的守藏室史,騎著青牛西行至函谷關,當時守關的長官尹喜,他善觀天文,飽讀古籍,這天他正站在城關上瞭望,忽然看見東方出現浩蕩的紫氣,綿延三千里,至為祥瑞尊貴,蘊含著天地之氤氳。尹喜大喜過望,因為紫氣東來代表一定會有聖人駕到,尹喜立即下城恭迎老子並且誠心拜求教誨,願請聖人暫留仙蹤,著書立說,以明大道,澤被後世!這就是紫氣東來的典故出處。當時老子望了望那彌漫天地之間的紫氣,又看了看眼前這位識得天機的關令,心有所感。於是,老子在尹喜的懇請下,於函谷關內暫駐。在紫氣氤氳、瑞靄繚繞之中,這位洞悉宇宙玄機的智者,揮毫潑墨,將畢生所悟的天地至理、萬物法則、治國修身之道,凝練成五千餘言的曠世奇書。書中字字珠璣,句句玄奧,上論宇宙本源,下及處世之方,這便是後世奉為圭臬的——《道德經》。這部道家學派的核心經典,不僅是春秋戰國時期黃老思想的源頭,更被後世道教奉為根本聖典。
《道德經》因傳抄年代久遠,形成了眾多版本,據統計光是清代之前的版本就有一○三種之多,而迄今為止的校訂本更是超過三千多種。現存的主要版本有四種,其中最為後世通行的註解本,以王弼《老子道德經注》、河上公《老子章句》流傳最廣,還有近代考古出土的馬王堆帛書本和郭店楚簡本。這些版本在文本結構、遣辭用句及思想表達上存在著顯著的差異。
通行本分《道經》三十七章、《德經》四十四章,共八十一章,由魏晉玄學家王弼詮釋,其特點是語言流暢,邏輯清晰,注重哲學思辨,成為影響最深遠的傳世版本。
河上公《老子章句》大約成書於漢武帝時期,原注不分章,大體上是以黃老思想解釋《老子》。書中有黃老思想的元氣宇宙生成論,自然無為治國術,精氣神方士養生術等內容為主要核心。
一九七三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本,獨特處在於《德經》置前、《道經》殿後且未分篇章,順序與通行本相反。其中帛書本「執今之道」與通行本「執古之道」的差異,更凸顯出道家思想貼近現實的特質。
一九九三年現世的郭店楚簡本成於戰國中期(約西元前三○○年),雖僅存通行本五分之二內容,但其質樸簡約的文字風格,呈現出戰國中期道家思想尚未玄學化的原始面貌。
由於老子當年寫《道德經》並沒有標點符號來斷句,所以對於河上公和王弼注解的《道德經》版本,後世就產生了一些解讀上的爭議,比如北宋的王安石認?《道德經》第一章「無名,萬物之始」的斷句不對,王安石認?河上公、王弼等人的註解有誤,沒有理解老子的本意。他認?應該將這句的標點符號往前移一位,形成「無,名萬物之始」,如此,其哲學的境界又大不相同了,還有我們常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若改變了逗句符號,就可以變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然而,截然不同的斷句,竟然造成了完全不同的閱讀體驗,而且每一種句逗似乎都有它獨特的道理,也各有各的哲學境界,這也是《道德經》的獨特魅力之所在。
由於老子原本是周王室的守藏室史,當初向他求學的大多是王公貴族,他們求取的學問大多是治國之道,就連至聖先師孔子也曾問禮於老子,據《史記》記載,孔子一生總共拜見過老子三次,第一次大約在十七歲,第二次在三十三歲,第三次是在五十三歲。每次都是孔子在人生中遇到重大困惑,自己無法解決時,特請老子指點迷津,在老子的啟悟開示下,孔子逐漸開始聞道,並感嘆說:「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表現出對老子非常崇高的景仰。
所以《道德經》除了對人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之外,對治國更有著積極的幫助。他的「清淨無?」、「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國理念,對後世影響非常大,比如西漢初年實行的休養生息政策,就是源自於老子的「清淨無?」。也正是由此,才成就了西漢的盛世「文景之治」。可以說,老子的道德經蘊含了很多治理國家,乃至於企業管理上的哲學思想,這就是它被稱?內聖外王之學的原因。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多的著作之一。英國哲學家克拉克說:「現代經濟自由市場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無?而治。」德國總理施洛德說:
「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就可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由此可見,《道德經》對人類的影響是非常的巨大。
老子哲學體系以「無」、「道」、「德」為三大支柱。老子言「無」,其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處「無」非絕對虛無,而是指天地未形成之時的混沌狀態;「有」則為宇宙生成之初始狀態。萬物皆從「有」中化育,而「有」本身又源於「無」,此種「無、有、萬物」的生成論,構築出道家的宇宙觀基礎。
關於《道德經》版本差異的問題,實質上是反映了思想詮釋的流變,帛書與楚簡本展現出道家務實的面向,通行本則衍生出玄學的特質。所以,老子「無為而治」非消極放任,而是主張「輔萬物之自然」的治理藝術,這種尊重規律、天人合一的智慧,無遠弗屆的影響了現代管理學與生態哲學的思維,極度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就連西方哲學家尼采也曾盛讚此經:「猶如永不枯竭的甘泉,俯身即可汲取珍寶。」
在此本人虔心祈願,能將畢生參悟《道德經》之心得,藉此著述能流傳於世,使道德真義得以更廣泛的流通在市面上。更冀望諸位大德能同感共契,從善如流,遠離諸惡;常懷喜悅,踐行善舉,謹記「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若世人皆能以「慈」、「儉」、「不爭」三寶為立身之本,則老子所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大同之境,或可期焉。
善書之流通贈閱多矣,雖然贈閱而任人取閱,卻形同棄置而令人取閱,但贈閱之目的是善書能勸善教化而使人潛移默化,喚醒人性之善根,而使人心存善念,人人行善,但是不是真的能夠達到人人心存善念,人人行善,實有待商確斟酌!但是話又說回來印善書贈閱流通,算不算行善,雖然見仁見智,但是只要能喚起一人內心之善性的共鳴,豈不聊勝於不印行善書贈閱流通更好!
筆者有感於人同此心,故而知一個想印善書贈人閱讀者,必是心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同時也必有著印善書勸人行善的苦口婆心之精神,這也是我之能力所及,不論善行者助印一百本或一千本,必能在潛移默化中發酵,從而改善社會風氣,建立祥和社會,自身更能得到善念的回向福報,故而效法諸前輩善人大德,之行善心懷而恭虔叩首參悟太上大道之道德經。
昔年參究《太上感應篇》,忽憶《論語·衛靈公》所載:子貢問「有一言終身可行者乎?」孔子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書《公冶長》又記子貢云:「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夫子喟然嘆曰:「此仁者境界,非爾所能企及。」細思儒家「推己及人」之恕道,與道家「無為而治」實有殊途同歸之妙——皆強調破除我執,以自然本真之心待人接物。正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此種超越性的同理心,恰與《道德經》「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的治理智慧遙相呼應。
以此,印行《道德經》贈閱流通,望諸善人大德當能同感共鳴,而諸善奉行,諸惡避遠,樂行諸善,不為小惡,如此豈不世界大同而自由、平等、博愛矣!
張清淵 謹叩首參悟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