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好想寫一本書: 出過70本書的人氣作者分享,這樣寫,出版社總編馬上簽,讀者秒分享,好想買你的書!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762370
石井光太
大是文化
2025年10月29日
157.00  元
HK$ 133.45  






ISBN:9786267762370
  • 叢書系列:Style
  • 規格:平裝 / 336頁 / 14.8 x 21 x 1.6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Style


  • 語言學習 > 中文寫作









    推薦短語�愛瑞克

    前言? 寫出讓出版社認可的作品


    有志寫作者的時代來臨了�寫作和寫報告,哪裡不同?�將語文能力昇華為表達能力? ??



    第1章 出版社總編輯的第一個問題:你想寫什麼

    主題是作品的命脈�尋找大主題的「空白區域」�五種代表性的切入方式�重新發現事實�少數族群法則�大眾媒體的致命弱點�對你來說,非寫不可的理由是?? ??



    第2章 跟別人出過的主題哪裡不同?

    設定的場景,選書中主角曾頻繁活動的地方�邀約採訪的小眉角�採訪也要看時機�尋找同一社群的引薦者�被拒絕怎麼辦?�最初五分鐘,決定採訪成敗�寫作者是當事人,也是傳達者�場合挑得好,訪談品質就會好�訴說脆弱、表達驚訝



    第3章 這本書有很多故事嗎?

    AI只會蒐集資料,寫作者卻能挖掘意義�事前調查的好處與風險�紀實寫作的點與線�自由發言裡潛藏的出乎意料,才是寶藏�訪談,是為了顛覆自己的價值觀�由多個小故事,構成主線大故事�以受訪者的視角看世界�與受訪對象保持距離感�受訪者不擅長表達?用這三招�不只聽其言,還要觀其行�透過觀察,替當事人發聲



    第4章 想挖掘內幕,筆記比錄音更有力

    記錄方式應靈活應變�手寫筆記的四大優點�我獨有的筆記術�什麼細節值得記錄?異樣感�如實記錄矛盾之處�傾聽現場獨有的「措辭」�如實接受謊言,因為裡面透露著某些事實



    第5章 結構,決定一本書的成敗

    如何構思一本書的寫作計畫�職業作家怎麼寫書?拆解給你看�設定大故事的基本結構�小故事的刪減與整理�紀實作品的九大主要架構�設定寫作的風格類型──從虛構取經�保留粗糙的質感,會更真實�駕馭多采多姿的表現形式�不被時間軸束縛�各章節巧妙嵌入不同視角�多視角法,讓故事更有吸引力



    第6章 開頭最難!下筆有七大模式

    小說的引言帶你跳脫日常,紀實的引言給意義�紀實書的引言,有兩個必備要素�開頭怎麼下筆?套用七大模式�寫作者不是全知全能的神�報導採用的視角�嚴禁妄自評斷�貫徹「即時文本寫作法」──與讀者同行�寫作者要懂得「自揭瘡疤」�永遠仰望受欺壓者



    第7章 讓十二歲孩子也能讀懂

    何謂高品質的表達?連十二歲讀者都看得懂�好文章能觸動五感�多重感官描寫──用五感混搭�從人物形象尋找矛盾的元素�如何塑造人物:淡化勝於誇大�用過去歷程,為角色增添特徵�寫出弦外之音�離家女孩滿口「沒關係」,背後隱藏著什麼……�保留一語道不盡的言語�



    第8章 寫出生意,也寫出意義

    怎樣寫才會獲得好評?�賦予社會意義──為什麼要寫這件事?�有些技巧能幫你,有時也會害了你�描寫身體現象,更能增添人性�故事的落幕與宣洩�負面故事的宣洩�重新檢視內容,聽取第三方意見�不必過度在意社會評價,但要堅持自我風格�邁向出道之路�新人獎作家,就像選秀排名第一的狀元�承擔影響現實的責任



    後記 好想寫一本書,你也可以?

    參考書籍





    前言



    寫出讓出版社認可的作品




      近年來如部落格、日本最大創作平臺「note」等個人社群媒體紛紛崛起,各式各樣的文章百花齊放,包含個人自傳、日記、評論、小說等。除了大眾媒體在網路上發布文章之外,不論大小企業,都不約而同搶著建立自媒體(Owned media),因此對網路寫手的需求也日漸增多。



      有志寫作者的時代來臨了



      想必這些媒體的寫作者,大都期盼能靠寫文章賺錢,並以自己的名字出書。然而,懷抱這個理想的人十之八九都不知道具體做法,因而裹足不前。這可能是因為寫作門檻低,人人都能寫,導致大眾難以辨別專業與業餘寫手在技巧上有何差異。但主要原因在於,人們沒有什麼機會學習撰寫書籍所需要的技巧。



      不論是音樂或設計領域,如果想成為專業人士、獲得穩定收入,通常會到專業教室或學校學習基本技術。然而,談到寫作,幾乎沒有場合可以系統性的學習。



      例如,撰寫紀實書籍時,如何增添文章的真實度?我從事專職寫作約二十年,主要撰寫紀實(非虛構)書籍,至今已出版大約七十本書。題材涵蓋旅遊紀行、事件、災害、歷史、醫療、教育等多項主題,也創作許多小說、兒童讀物和漫畫原作。



      正因如此,我從十五年前開始,便應朝日文化中心新宿教室之邀,擔任「紀實寫作講座」講師。所謂的紀實寫作,是指虛構類以外的所有散文──包括現場報導、評論傳記、隨筆、新聞稿等。我在講座中教授專業寫作的方法:如何採訪事實,以及如何將內容撰寫成明瞭易懂的文章,準確傳達自己的想法。



      近年來,我致力探討的主題是「語文能力」,也就是指以豐富的詞彙為基礎,進而培養情緒感受、想像力、邏輯思考力等,屬於全面性的人文素養。寫作時,要能靈活運用豐富的詞彙,才能細膩的表達自身情感、想像他人的感受,以及準確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我在文化中心遇到的學生,都是真心想動筆寫作,也都具備相當的語文能力。他們有一定程度以上的閱讀量,對社會充滿強烈的好奇心,而且大致上已經確定想做的事。



      然而,具備相當的語文能力,與實際動筆寫作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如果想讓讀者沉浸在超過兩百頁的字海當中,從中體驗畢生難忘的感動,就必須運用專業的寫作技巧。



      本書旨在填補這道鴻溝,主要針對的對象,是平常會在網路上寫文章,卻不知道如何創作出受出版社青睞、符合商業出版規格稿件的人。



      如果希望作品能讓出版社認為值得出版,並能帶給讀者強大的衝擊,足以改變他們的人生觀,就需要具備採訪能力、組織結構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三項要素。



      將語文能力昇華為表達能力



      本書會告訴你,撰寫作品時,應該如何尋找主題、調查事實、精煉文筆,並組織成一本完整的書。這些都是很實用的技巧。



      我大學畢業後並未進入一般企業工作,而是沒多久便獨自以海外為舞臺,撰寫紀實書籍並發表。但這不代表我所有的寫作技巧,都是靠自學。



      我曾在日本大學藝術學院文藝學系,向專業小說家學習寫作基礎,每週接受嚴格的評語。二十多歲出道後,我也向許多經驗豐富的雜誌記者學習採訪技巧;在主題與結構方面,接受過幹練編輯的嚴格指導,更曾被校對者用鉛筆把稿子改得面目全非,指出我文章的瑕疵。



      從廣闊的世界找出主題,深入挖掘事實,決定架構,並寫完一本書,這些技術並非一蹴可幾。但這也不代表,出版書籍是少數天賦異稟者的特權。



      據統計,日本每年出版的書籍約有七萬本(按:據全國新書資訊網統計,臺灣在2024年的新書出版種數為54,767種)。因此,只要掌握關鍵,任何人都能在獲利的前提下出版書籍。



      撰寫紀實作品,須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1. 獨特的觀點。

      2. 組織結構能力。

      3. 普遍性。



      之後會在各章節說明詳細內容。如果能融會貫通這些要素,絕對能顯著提升作品的完成度。我在文化中心講座的學員就是這樣提升技巧,其中許多人已經成為專業作家、編劇、編輯和紀錄片導演,在各自的領域嶄露頭角。



      前面提到,想寫書的人,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語文能力。可以說,語文能力就是表達的基礎能力,就像運動員的體能一樣。以該能力為基礎,並掌握上述三要素的技巧後,就能以出色的表達,創作出打動讀者的作品。



      我希望能毫無保留的藉由本書,傳授讀者撰寫紀實書籍應具備的所有技能。如果各位能掌握這些武器,充分發揮語文能力,那麼無論是部落格、散文等短篇,或是長篇作品,都能自由的寫出各種散文。這意味著,我們眼前將會展開一個全新境界的地平線。



      而且,撰寫紀實作品的技巧,能在社會的各個場合派上用場。例如,採訪時能從陌生人口中引出話語的「傾聽技巧」,讓表達更具吸引力的「組織結構能力」,以及打動人心的「文章表達能力」。是否熟悉這些技巧,將會大大改變工作方式甚至私人的人際關係。



      我期望透過本書,傳達蘊藏在寫作能力中的無限可能性。




    其 他 著 作
    1. 智慧型手機養大的孩子: 200名托兒所至國高中教師現場直擊:手機陪伴長大的孩子,已經或即將成為怎樣的大人?家長、企業主管必讀。
    2. 近親殺人:當家人成為加害人──來自法院與命案現場的社會悲歌紀實
    3. 神遺棄的裸體:禁制的性,伊斯蘭世界的另類觀察報告
    4. 遺體:日本311海嘯倖存者化悲慟為力量,安置熟人遺體、重建家園紀實
    5. 向老天借膽的旅程:世界貧民窟絕對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