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寫出讓出版社認可的作品
近年來如部落格、日本最大創作平臺「note」等個人社群媒體紛紛崛起,各式各樣的文章百花齊放,包含個人自傳、日記、評論、小說等。除了大眾媒體在網路上發布文章之外,不論大小企業,都不約而同搶著建立自媒體(Owned media),因此對網路寫手的需求也日漸增多。
有志寫作者的時代來臨了
想必這些媒體的寫作者,大都期盼能靠寫文章賺錢,並以自己的名字出書。然而,懷抱這個理想的人十之八九都不知道具體做法,因而裹足不前。這可能是因為寫作門檻低,人人都能寫,導致大眾難以辨別專業與業餘寫手在技巧上有何差異。但主要原因在於,人們沒有什麼機會學習撰寫書籍所需要的技巧。
不論是音樂或設計領域,如果想成為專業人士、獲得穩定收入,通常會到專業教室或學校學習基本技術。然而,談到寫作,幾乎沒有場合可以系統性的學習。
例如,撰寫紀實書籍時,如何增添文章的真實度?我從事專職寫作約二十年,主要撰寫紀實(非虛構)書籍,至今已出版大約七十本書。題材涵蓋旅遊紀行、事件、災害、歷史、醫療、教育等多項主題,也創作許多小說、兒童讀物和漫畫原作。
正因如此,我從十五年前開始,便應朝日文化中心新宿教室之邀,擔任「紀實寫作講座」講師。所謂的紀實寫作,是指虛構類以外的所有散文──包括現場報導、評論傳記、隨筆、新聞稿等。我在講座中教授專業寫作的方法:如何採訪事實,以及如何將內容撰寫成明瞭易懂的文章,準確傳達自己的想法。
近年來,我致力探討的主題是「語文能力」,也就是指以豐富的詞彙為基礎,進而培養情緒感受、想像力、邏輯思考力等,屬於全面性的人文素養。寫作時,要能靈活運用豐富的詞彙,才能細膩的表達自身情感、想像他人的感受,以及準確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
我在文化中心遇到的學生,都是真心想動筆寫作,也都具備相當的語文能力。他們有一定程度以上的閱讀量,對社會充滿強烈的好奇心,而且大致上已經確定想做的事。
然而,具備相當的語文能力,與實際動筆寫作之間,還存在著巨大的鴻溝。如果想讓讀者沉浸在超過兩百頁的字海當中,從中體驗畢生難忘的感動,就必須運用專業的寫作技巧。
本書旨在填補這道鴻溝,主要針對的對象,是平常會在網路上寫文章,卻不知道如何創作出受出版社青睞、符合商業出版規格稿件的人。
如果希望作品能讓出版社認為值得出版,並能帶給讀者強大的衝擊,足以改變他們的人生觀,就需要具備採訪能力、組織結構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三項要素。
將語文能力昇華為表達能力
本書會告訴你,撰寫作品時,應該如何尋找主題、調查事實、精煉文筆,並組織成一本完整的書。這些都是很實用的技巧。
我大學畢業後並未進入一般企業工作,而是沒多久便獨自以海外為舞臺,撰寫紀實書籍並發表。但這不代表我所有的寫作技巧,都是靠自學。
我曾在日本大學藝術學院文藝學系,向專業小說家學習寫作基礎,每週接受嚴格的評語。二十多歲出道後,我也向許多經驗豐富的雜誌記者學習採訪技巧;在主題與結構方面,接受過幹練編輯的嚴格指導,更曾被校對者用鉛筆把稿子改得面目全非,指出我文章的瑕疵。
從廣闊的世界找出主題,深入挖掘事實,決定架構,並寫完一本書,這些技術並非一蹴可幾。但這也不代表,出版書籍是少數天賦異稟者的特權。
據統計,日本每年出版的書籍約有七萬本(按:據全國新書資訊網統計,臺灣在2024年的新書出版種數為54,767種)。因此,只要掌握關鍵,任何人都能在獲利的前提下出版書籍。
撰寫紀實作品,須具備以下三個要素:
1. 獨特的觀點。
2. 組織結構能力。
3. 普遍性。
之後會在各章節說明詳細內容。如果能融會貫通這些要素,絕對能顯著提升作品的完成度。我在文化中心講座的學員就是這樣提升技巧,其中許多人已經成為專業作家、編劇、編輯和紀錄片導演,在各自的領域嶄露頭角。
前面提到,想寫書的人,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語文能力。可以說,語文能力就是表達的基礎能力,就像運動員的體能一樣。以該能力為基礎,並掌握上述三要素的技巧後,就能以出色的表達,創作出打動讀者的作品。
我希望能毫無保留的藉由本書,傳授讀者撰寫紀實書籍應具備的所有技能。如果各位能掌握這些武器,充分發揮語文能力,那麼無論是部落格、散文等短篇,或是長篇作品,都能自由的寫出各種散文。這意味著,我們眼前將會展開一個全新境界的地平線。
而且,撰寫紀實作品的技巧,能在社會的各個場合派上用場。例如,採訪時能從陌生人口中引出話語的「傾聽技巧」,讓表達更具吸引力的「組織結構能力」,以及打動人心的「文章表達能力」。是否熟悉這些技巧,將會大大改變工作方式甚至私人的人際關係。
我期望透過本書,傳達蘊藏在寫作能力中的無限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