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日本人也不知道的日本語3:敬語、人物對話、書信書寫、文化歷史……學會連日本人都會對你說「讚」的正確日語
定價87.00元
8
折優惠:
HK$69.6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80年代事件簿 (典藏精裝版):80’s Diary in Taiwan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562321
小莊 Sean Chuang
大辣
2025年11月15日
267.00 元
HK$ 226.9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562321
叢書系列:
dala comic
規格:精裝 / 372頁 / 17 x 23 x 5.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二版
出版地:台灣
dala comic
分
類
漫畫
>
職場/社會寫實
>
社會寫實
同
類
書
推
薦
緬甸,最後一搏 Myanmar: the last stand(中英雙語)
三人行3 (漫畫版)
三人行2 (漫畫版)
指縫中的太陽
餵貓的女孩
目
錄
新版序
關於《80年代事件簿》的旅程╱小莊
推薦序
回憶緊緊抱著我�柯一正
畫出隱隱躁動的時代感�吳念真
充滿人文素養的電影感�陳玉勳
今夜,萬物美好!�金智娟
黃威融的80年代回憶�黃威融
作者序
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故事
?
01 我和我的80年代 Me and My ‘80s in Taiwan
02 棒球熱Baseball Fever
03 二水的鋼琴課Piano Lessons in Two-River
04 超合金機器人Super Alloy Robot
05 李小龍Bruce Lee
06 升學壓力Study Pressure
07 猴子Mr. Monkey
08 筆友The Pen Pal
09 髮禁Hair Rules
10 霹靂舞Break Dancing
11 偉士牌事件The Vespa Affair
12 租房子Renting Apartments
13 光華商場 Guang Hua Plaza
14 大型機台電動玩具 Arcade Video Game Machines
15 漫畫書 Comic Books
16 錄影帶 Videotapes
17 老爸的一件小事 A Trifle about My Dad
18 星際大戰 Star Wars
19 關於錄音帶的二三事 A Few Things about Cassette Tapes
20 畫電影看板的夜校生 A Free Movie Adventure
21 中正堂事件 Zhung Zheng Hall Fire
22 MTV? Movie TV
23 惡棍傳播 A Bandit’s Company
24 寵物 The Pets
?
後記�回憶是時間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小莊
附錄�1980年代大事紀
附錄�80年代流行音樂、電視劇
序
新版序
關於《80年代事件簿》的旅程
小莊
若要問起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真的覺得自己是個漫畫家?
大概會想起2014年首度參加金漫獎的情形。當時已經陸續出版了《廣告人手記》與《窗The Window》兩本書,但由於仍在廣告產業耕耘,導演工作異常忙碌,畫漫畫有點玩票性質。相較於為了生存拚搏而畫的職業漫畫家,總覺得自己只能算個半調子。
那年,我其實毫無預期,只是去增廣見聞,沒想到《80年代事件簿》竟然獲得金漫獎「青年漫畫獎」。緊張興奮、語焉不詳地致完謝詞,回到座位驚魂未定,「年度漫畫大獎」又再度招喚了《80年代事件簿》。我愣在座位上,恍惚中看見阿推老師的太太SUNNY姐不停地向我揮手示意,叫我起身上台。一切的過程就像慢動作,那一刻,我才開始覺得自己真正被接納成為漫畫家。
《80年代事件簿》是我第三本書,創作的時間點恰好正處於廣告生涯因網路新興媒體的衝擊而日漸蕭條的時刻。那時候我因為《窗The Window》賣出了西班牙版權,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想看看能不能再透過漫畫創作,找到屬於自己的滿足。
想做這個題材的衝動,來自於「人到中年總會寄情於過去的美好時光」。在逐一書寫、紀錄的同時,我發現1980年代不僅是關於自己的青春往事,台灣與全球也都正經歷巨大的變化。我們從戒嚴威權的時期走向開放與改革,MTV台*的開播改變了全球的流行文化,年輕人開始與世界接軌。每每因為這本書受訪時,我總形容那種感覺就像「狗在籠子裡關了很久,有一天突然被放出來一樣」,充滿了青春的躁動還有對體制的衝撞。
由於金漫獎的加持,《80年代事件簿》在2015年參展安古蘭國際漫畫節(Angouleme International Comics Festival)時,順利售出法文版,陸續開啟了比利時漫畫博物館個展、慕尼黑漫畫節(Comic Festival Muenchen),還受邀到倫敦大學與波蘭克拉科夫大學舉行講座。奇妙的旅程始料未及,父親笑稱:「一個放牛班的孩子,長大去給外國大學生上課。」
2018年,因為義大利文版的發行,收到盧卡市長的邀請函前往盧卡國際漫畫節(Lucca Comics & Games),並且在義大利出版社「add editore」的安排之下,走訪波隆納、米蘭、威尼斯與都靈四個城市座談。猶記得在威尼斯大學分享台灣80年代的生活,望著教室窗外划過的貢多拉,心裡十分悸動。想到《80年代事件簿》能在威尼斯馬可波羅書店販售,簡直是人生最高成就達成。
後來,《80年代事件簿》又二度參與慕尼黑漫畫節與瑞士洛桑漫畫節(Festival de bande dessinee Lausanne),並受邀參加MANGASIA亞洲漫畫聯展。直到如今,旅程仍在繼續。
對我而言,《80年代事件簿》是一本祝福之書,在我的創作生涯中締造了許多紀錄。在出版十年之際,我打了通電話給我的老闆郝明義先生,試著說服他重新整理出版。沒想到還沒說服,他便一口答應了,而且還如願以精裝版、兩本集結成一冊的形式出版,最符合原本創作初衷的方式來呈現,真是萬分感謝。
當然,我也要感謝本書最初的總編輯黃健和。我的每一本書幾乎都由他經手,我會踏入漫畫創作的領域、第一次去安古蘭,都跟他脫不了關係。最後,也要感謝從創作以來一直默默支持我的朋友與家人。
「回憶是時間給我們最好的禮物。」
願上帝祝福這本書的旅程,也加倍祝福每一位收藏本書的朋友。
*音樂電視網(Music Television,簡稱MTV),為美國派拉蒙全球旗下的24小時有線頻道,1981年8月1日於紐約開播。初期以播放音樂錄影帶為主,鎖定青少年觀眾。
推薦序
回憶緊緊抱著我
柯一正(導演)
記憶是很奇妙的東西,你找他,他不在;不找他,自己跑出來。
很少人用漫畫自述,因為首先要會畫,而且還要畫得好,這就至少去掉十分之九的人了。其次要從一堆雜亂的記憶中抽出感人的事,再結構成一種感覺,組合成一個故事。想嘗試的人就更少了。
莊導和我並不算同一世代,對我來說,他是個年輕人,至少是年輕的毆吉斯桑。我走過他的世代,但很多事物我跳過了,不曾參與。
比如說──超合金機器人。
那已經是我兒子小時候的夢幻禮物。透過他的漫畫,記憶卻在角落被挖了出來。場景在百貨公司,那時剛進入電影界,有拍片才有收入,並不穩定。兒子生日想要一個機器人,他怎麼看都選上厲害的那尊,也就是最貴的。這不在當月的預算內,只好一直叫他選別的。他偏不要,只想那尊。最後只好蹲下來跟他說:「這個月錢不夠,可不可以選小一點的?」他眼淚留了下來,抽噎著說:「你們怎麼不早點說!」他哭不是因為買不到想要的,而是怪自己不懂事,他選了一個很小的鐵金剛。
這就是看莊導的漫畫時,同步的自己、同齡的記憶也一起活了起來,兩人的事件同時在腦海中交串,兩種或有時同一種感覺從心底爬升出來,緊緊地抱著我。
對我來說,這就是種享受。
畫出隱隱躁動的時代感
吳念真(導演、作家、演員)
小莊,一個知名且多產的廣告片導演,另外一個身份則是漫畫家,不過這方面的作品卻老是讓人等得心焦。
小莊不擅言詞,第二本漫畫作品《窗》完全沒有對白,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我不太想說話」,因此習慣用影像和漫畫表達。除了出國比賽過的《窗》之外,其實他的第一本漫畫作品《廣告人手記》就已讓人無法釋手,是少數我沒事就會拿出來重複翻看的漫畫作品。
這是他的第三部作品,他用極度細緻的筆觸,畫出八○年代的風景和風情,畫出那個時代隱隱躁動著的台灣。
不日出版,極力推薦。
充滿人文素養的電影感
陳玉勳(導演)
這部漫畫勾起我許多的回憶與感受。那個時代的光影是亮暗分明的,光線是緩慢移動的,空氣是自由流動的,人的影子能拉得長長的。
暗戀的女生、放牛班、五分頭、中華商場、電玩遊樂場、下午場三五個觀眾的二輪戲院、遙不可及的超合金夢、像泥沼般的學業成績、對未來前途的徬徨……
很奇妙的,當年覺得痛苦的事如今卻令人懷念不已,甚至拚命想找回來聞一下。
雖然我比莊導大了幾歲,但同樣都是五年級這個世代,經歷過相似的事情。年少時也曾和莊導一樣喜歡畫畫,也夢想過當漫畫家,後來卻慢慢地討厭畫畫,變成一件痛苦的事。大學聯考落榜後考美術系也落空,青春在無所適從的日子悠悠度過,繪畫這件事已經飄得比阿根廷還遠,從此沒再飄回來。
認識莊導後才知道他一邊拍片當導演一邊畫漫畫,尤其生了小孩之後,時間更是零碎。畫漫畫本身要耗費許多精力,在沒有助理、沒有時間的情況下,他還是完成了《窗》和《80年代事件簿》。
人會持續一個行為一定是因為「喜歡」,會把一件事情做得特別好,也是因為「喜歡」。看到莊導的漫畫,我更加確定我沒有真的喜歡畫畫,真的喜歡畫畫的人會像他那樣,不管到了幾歲,還是會一筆一劃把自己的心意畫出來。只有真心的喜歡,才會去實現夢想。
台灣很少有這種像電影一般記錄成長歲月的漫畫,這本《80年代事件簿》十分有電影感,就像台灣新電影那樣充滿著人文素養。他畫得那樣細膩、動人,甚至讓人聞得到當時空氣的味道,感受到當年陽光的溫度。
十分感謝莊永新導演願意抽空完成這部作品,讓我再經歷一次那個逝去的80年代,回味那彌足珍貴的時光,也找到了許多被自己拋棄的夢想碎片。
今夜,萬物美好!
金智娟(娃娃,歌手)
80年代,真的很不像屬於中年人的回憶。似乎我們一回頭已百年身的美好,我們一無所有卻豐盛地學會一身本事。
小莊真實的圖畫、文字,帶著我走回我的青少年,對映著我的記憶……
在那個還有舞禁的年代,女孩子玩樂團似乎仍是件不合體統的事,好比我就有因練團晚歸而被鎖在家門外的經驗。也談不上什麼衝撞體制啦!但當時十七歲的我好像真的不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只是純粹地因為喜歡而玩音樂。
每天可以省下零用錢買一張18塊的翻版黑膠,每天下課後可以窩到音樂教室裡跟電吉它、電貝斯共用一個音箱來嘶吼「Hotel California1」,就是很大的快樂了。
通常在要跟別人合作時,或幾個毛頭孩子要組一個團時,我們應該問:
有目標嗎?(要準備去哪裡演?)
有理想嗎?(要成為怎樣風格的團?)
有願景嗎?(要出唱片還是辦怎樣型式的演唱會?)
答案是都沒有。也沒有想過。
我們很單純地交流,練習一些彼此都覺得很讚的歌曲。每天下課後有個地方窩,一同享受和學習什麼叫合作。當年那個才剛起步還有些紊亂的青春,在一陣摸索之後,終於在音樂裡找到了一點方向和秩序……像是這樣的感覺。隨著時間累積,約莫練好了十幾首歌曲,聽到有大學社團要辦舞會,還有idea house2將找我們去演唱的消息,所有人興奮到爆炸:啊呼!!有演出了!!!
機會來時通常我們應該要問問:
有酬勞嗎?(別的團是拿多少?)
有多少聽眾?(場面好不好看?)
會有媒體報導嗎?(學校會不會知道?)
要穿什麼?
這些完全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們不會光只在地下室裡做音樂自己開心了,重要的是可以站在舞台上分享這些歌曲帶給我們的悸動。這,不是比我回家時會不會被關在門外還重要的事嗎!?
一直很感激我曾經經歷過這樣的年代。感激當初因著喜歡而生出的純粹和單純,直到現在,還幫助我一直抓住生命中也許看不到摸不著、但卻是最重要的事。
不是工作會有多少酬勞,不是能不能拿到獎項;不是名聲,不是地位,不是權力。
是愛。是那個年代:我們都不曾遺忘的、屬於純粹的80年代。
*1 美國樂團老鷹合唱團(Eagles)於1976年發表的單曲。
*2 艾迪亞音樂餐廳,成立於1973年、民歌西餐廳盛行的年代。位於台北市忠孝東路四段,當時是文藝青年聚集流連的聖地,也培育出許多知名歌手如齊豫、胡茵夢、童安格、馬兆駿等。
黃威融的80年代回憶
黃威融(跨界編輯人,曾任《Shopping Design》、《小日子》創刊總編輯)
我和小莊都是1968年出生,用台灣社會某段時期流行的話來說,是五年級後段班的同學,五年級的80年代應該都是在學校混,就是青春期啦。我的80年代是從1980年5月12日九點半播出的台視連續劇《秋水長天》展開,當年我看的時候還是國小學生,這是台灣自製連續劇的重要作品,由已成名的蕭芳芳和剛出道的劉德凱主演,黃以功導播,夏美華編劇,主題曲由王芷蕾主唱,2010年4月在台視國際台重播(沒看到的戲迷上網挖寶去)。
80年代是台灣流行音樂發展的重要階段,1984年12月31日羅大佑在台北市南京東路中華體育館的告別演唱會,當年我太小沒去,後來我把那捲滾石唱片發行的現場專輯《青春舞曲》聽了千萬次;李宗盛在1986年推出個人創作專輯《生命中的精靈》,要是年輕人還沒聽過拜託趕快找來聽;1989年他負責製作陳淑樺的《跟你說聽你說》成為百萬暢銷專輯,是台灣流行音樂發展的重要標記。
如果必須選一個最感人的畫面,我的首選是1986年12月31日滾石歌手跨年晚會〈快樂天堂〉的現場大合唱(YouTube看得到),當年的Line up實在嚇人,按照唱序──張艾嘉+王新蓮+黃韻玲+陳淑樺+齊豫+(周華健�文章)+潘越雲+紀宏仁+鄭華娟+李宗盛+唐曉詩,這陣容簡直就是美國職棒每年7月明星賽的先發陣容,甚至誇張點講,這份名單已經逼近名人堂的等級。
80年代是台灣新電影《小畢的故事》、《冬冬的假期》、《悲情城市》、《恐怖份子》、《青梅竹馬》……大放異彩的時期,雖然那時候很多電影有看沒有懂,等到真正懂事以後回去看,去你的真是要命,他們怎麼那麼厲害,那個時代就有本事拍出有意思的作品。
要是談到我喜愛的台灣棒球,1983年的亞洲盃和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那是莊勝雄、郭泰源、趙士強……穿著中華台北球衣的80年代,近年的世界經典賽,我們和韓國隊、日本隊的對決,立刻讓我想起四十年前的看球往事。
小莊提的許多事我都記得,感謝他幫我們大家用漫畫的方式記錄下來,在那個買洋菸要去公車售票亭的年代,有我們不再回頭的青春。
*本篇部分內容曾出現在2011年我離開《Shopping Design》前最後策劃的80年代專題,跟大家說一聲。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