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臺灣音樂創作的美學反思
二次戰後,臺灣作曲界在「現代性」的追求腳步始終未嘗停歇,本書透過許常惠、盧炎、潘皇龍、會興魁等人作品的探討追溯戰後臺灣音樂創作思潮的演變,以呈現臺灣當代音樂的發展脈絡和它在延遲中追求現代,以及現代與後現代、傳統與現代並存的特質。解嚴以後,「臺灣意識」和「本土關懷」成為不同世代臺灣作曲家共同的創作課題,本書亦透過江文也、郭芝苑、蕭泰然、金希文等人作品,探討臺灣作曲家如何於音樂中呈現「臺灣」。最後本書以「音樂科技與電子音樂的探索」和「女性作曲家的崛起」兩章略述晚近臺灣作曲界的趨勢與現象。除此之外,本書亦詳細列舉了音樂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的基本性格與風格特質,以供人文社會學界與音樂愛好者深入理解當代音樂思潮與國人音樂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