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Design by wangzhihong.com:A Selection of Book Designs, 2001-2016(王志弘作品選2001-2016)
9789862355336
王志弘
臉譜
2016年9月01日
1000.00 元
HK$ 850
詳
細
資
料
分
類
藝術設計
>
設計
>
設計師傳記/文集
同
類
書
推
薦
創作的基因:書籍、電影、音樂,賦予遊戲製作人小島秀夫無限創意的文化記憶
我沒時間討厭你:香奈兒的孤傲與顛世
FIGURE SKATING ART COSTUMES 伊藤聰美作品集
瑪莉官:時尚革命者
我的人生:玩得認真,認真地玩——網格系統之父約瑟夫•穆勒-布羅克曼
其
他
讀
者
也
買
烤雞的50道陰影:調味、綑綁、炙燒!令人回味無窮的絕妙烤雞食譜譜
樹藝學概論
一個嚮往清晰的夢:荷蘭現代主義的設計公司與視覺識別1960-1975
Typography 字誌:Issue 01 造自己的字!
Typography 字誌:Issue 03 嚴選字型401
Typography 字誌:Issue 04 手寫字的魅力
內
容
簡
介
Design by wangzhihong
書中的一個標記,台灣現代主義設計先行者
開創平面美術新風格,記錄知識流動的輝煌時代
目
錄
前言(中英日對照)
目次(純英文)
圖錄(純英文)
隨筆(中英日對照)
索引(書中收錄作品的名稱、年份、出版社、開本、頁碼。中英對照)
版權頁(中英對照)
?
序
推薦序
匠人之心。自己的路。�傅月庵(書話作家,掃葉工房編輯人)
裝幀設計起於何時?很難說,估計應是書籍「機械複製」時代之後的事,換言之,當出版成為一種有利可圖的商業行為,競爭轉趨激烈,為了「展示」,自然而然講究起書籍封面、開本、版型……等等,於是而有了設計這件事——這與未除魅之前,為了「膜拜」而一筆一畫,沾金點銀去描繪裝幀一部《聖經》或佛經,意義自然大不相同。
中國傳統版刻,囿於印刷工序,不曾發展到得以「大量機械複製」地步。「坊刻本」始終成不了氣候,評價遠遠落後於向來無意於開展商業模式的「家刻本」、「官刻本」。在此脈絡之下,線裝書的開本、格式、封面絕少變化,趨於一致,毋寧可以理解。反倒是較少人研究,幾乎書書不同,特色各具的字體,當是電腦時代一大寶庫,亟待有心人去破解應用。
今日我們所談,作為商業設計之一環的書籍裝幀設計乃源自西洋,純然舶來,這樣說,想必很少人會否認吧。
種因於歷史命運,台灣「現代化」始自日治時期。1900年代之後,伴隨政治相對穩定,明治維新以來種種文明開化政策與成果,逐漸由日本內地延續到殖民地台灣。商業出版自也穩定發展起來。初期全靠輸入,來自東京與上海的出版品,源源不斷供應全島,台北「新高堂」與嘉義「蘭記書局」恰可為此種「文化貿易」的代表。而後,從模仿出發,在地出版漸漸有了自己的生命,無論官方或民間。今日吾人所津津樂道,投身書籍裝幀設計的立石鐵臣、西川滿等人,即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之下出現,其作品慣常以台灣本土元素為表現手法,但其濃厚的東洋風格,缺乏獨立性,亦是不辯自明的。
1949年,台灣歷史命運再經劇轉,國府流亡來台。戒嚴體制之下,言論自由完全凍結,日治方才萌芽的本土出版,至此成了「發育遲緩兒」。外來的黨國資本佔據多數出版社,書籍出版審查,格外嚴厲,不時便會發布所謂「禁書」名單。在此前提之下,一本書能出版即屬幸運,遑論「裝幀設計」。一如當時人們稱嗜讀類型小說者為「讀武俠的」、「讀偵探的」,當時出版行業裡,對於從事封面設計者的常見稱呼亦為「畫封面的」,其中實不無輕視之意。
當然,1950、60年代,台灣不乏特別突出的封面設計者,譬如廖未林、楊英風、陳其寬等,卻多半視「畫封面」為行有餘力偶一客串者,正途猶是藝術創作。這種「業餘打工」心理,自與日本畫家如竹久夢二、恩地孝四郎、橋口五葉等傾全力為一書「效勞」,顯有不同;將「裝幀設計」簡化成「封面設計」這一傾向,更是深遠影響了日後台灣出版的發展。
1970年代,台灣戰後嬰兒潮世代進入社會,經濟蓬勃發展讓主政者有了信心,出版政策略為開放,因此出現了「戰後第一代出版人」,這股新血的注入,讓台灣出版產業迅速擴張,不斷推陳激盪,封面設計逐漸受到重視。其中又以黃華成最受矚目,開拓也最鉅。出身師大美術系的他,多才多藝,狂放不羈。「不以善小而不為」,格外熱中於書籍裝幀設計。從同人雜誌《劇場》起,從封面設計,圖文整合,乃至字體設計,即顯露出過人才華。日後以遠景出版社為主要基地,以莊靈為主要攝影夥伴,以日常生活用品為主要視覺,設計出了一本又一本帶有「普普藝術」風格的書籍封面,讓人耳目一新,引發讀者購買慾望,進而觸發台灣平面設計史上一大革命。至於粉墨登場,親自「角色扮演」(cosplay)封面主視覺人物的大膽狂熱,更是走在時代前端,直到今天,猶無人敢於再次嘗試。
可以說,由於這位一輩子強調「不可著意,不可絕緣」的天才設計者橫空出世,台灣書籍裝幀,無論質或量,都邁入一個新的階段。自此,字不僅是字,圖不再是圖,書籍也不只是書籍。新一代的平面設計者如劉開、霍榮齡、李男??等,紛紛出現,且多以「書籍裝幀設計」為主要表現舞台,揚名立萬。
文化不停積累自然成為基因,人不能斷絕歷史的影響。經由前述脈絡敘述,我們或許更能理解,2000年之後嶄露頭角,曾獲六屆「金蝶獎」(放在昔日美術大展,當屬「永久免審查」)的王志弘,其根脈所繫,鍾靈毓秀之所由來。
王的作品,既有「批判的繼承」,亦有「創造的發展」,乾淨俐落、簡潔有力,幻化抽象,風格自成。許多人以「現代感」稱之,想在東西洋作品找到傳承線索,最後卻發現,其根柢誠然「灣生」摶成。他最為人所津津樂道,不同文字、字體變化運用(堪稱黃華成以來第一人),恰恰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生逢其時其地,無形承接日本、歐美、中國文化因子,加上自身琢磨思索,不斷學習,方始有此成就。——暗自「以王志弘風格為師」的設計者眾,畫虎畫皮難畫骨,最難辦到,大約也是這一點精髓了。
個人很主觀看法,王志弘其人,至少有兩點不可不說:
先是他出生於1975年,成長於相對寬容的80、90年代,服完兵役出社會時,電腦時代已然降臨,因緣際會,他等於是台灣第一代可輕易運用數位工具的設計者,電腦讓他在工作時輕易跨越前輩所難以解決的問題,相對快、穩、準,而能達到某種深度;網路則讓他無遠弗屆,國內外相關作品,搜尋即得,用心觀摩學習,視野寬闊,則有前輩所無從擁有的廣度。
但更重要的,恐怕還是某種已逐漸失落「匠人之心」。這一匠心,一方面表現在他的低調,無論名氣有多大,他始終謹守專業本份,「公私不分」,日以繼夜,汲汲深耕自己的設計天地,進而策畫主持「Insight」跟「Source」書系,引介提倡平面設計藝術,創前人所未有,餘者均不與。這種「離大眾遠一點,離專業近一點」的姿態,在眾聲喧嘩,人人求「讚」的時代裡,毋寧是種異數,格外光亮耀眼。
另者,與他合作過的的編輯人都知道,王的完稿不容置喙,他完全不接受諸如「這邊高一點,書名太小,留白太多」這樣的瑣碎意見。積漸以還,遂有「難搞」、「大牌」之說。事實上,這一堅決態度,從他甫出道,還很「小牌」即如此。設計過程中,他也絕非不能「對話」,更時時以「市場性」為設計重點。然而,某種「信任」與「尊重」卻是他所堅持的。這種「不作調人,不容妥協」的態度,自然曾讓他喫了不少苦頭,但也因其「一路走來,始終如一」,而獲得業界接受,某種程度上,竟無形提高了台灣裝幀設計者的地位。
「讓作品說話就好。」我所知道的王志弘,對於這本書,所持必然一貫低調態度。不說卻不代表沒得說,他不說遂由我試著說說,至於準確與否,實非所逆睹。畢竟,關於「閱讀」的一切,無非主觀,均屬個人意見耳。但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實應為王志弘近二十年來為台灣讀者所帶來的某種幸福,向他深深致謝,一如向那些傑出優秀的作家一般。
書
評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