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比利戰爭【完整新譯本】
  • 定價117.00元
  • 8 折優惠:HK$93.6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唐詩的樂園意識

唐詩的樂園意識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1194967
歐麗娟
五南
2017年12月10日
183.00  元
HK$ 173.85  






ISBN:9789571194967
  • 規格:平裝 / 416頁 / 17 x 2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文學小說 > 中國古典文學 > 詩詞曲賦











      本書以樂園意識為豐美多姿的唐詩聚焦,從回顧先唐種種的樂園型態開始,逐步細膩地抉發唐詩中形形色色的樂園類型,並進行精審深入的分析,使唐詩此一文化載體展露出別具一格的宏闊視野。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樂園」研究之價值與研究取徑

    第二節 「樂園」內涵的釐清

    第三節 先唐樂園型態之回顧

    第四節 樂園理論之修正與本書架構之建立



    第二章 人文世界的烏托邦──遠古理想國的迴光

    第一節 政治藍圖的理想模式

    第二節 社會理想──再使風俗淳

    第三節 大同世界的再版



    第三章 平等無私的自然倫理與宇宙萬物的和諧秩序

    第一節 原始樂園的和諧混同狀態與復歸的嘗試

    第二節 各得其所的自然倫理──「難教一物違」

    第三節 物我交融的「忘機」境界



    第四章 「失樂園」──追憶中的開、天盛世

    第一節 再現「失樂園」的理論與意義

    第二節 中晚唐時代的樂園回溯

    第三節 杜甫的追憶:「春夏—喜劇境界」的類型表現

    第四節 「追憶」的情感運作與表現模式

    第五節 失樂園:「秋冬—悲劇境界」的類型展現



    第五章 由迷而悟──「尋道」詩的類型探討

    第一節 「追尋」的原始類型

    第二節 「道」的內涵釐清

    第三節 「尋道不遇」詩的基型分析

    第四節 聖地的啟悟與淨化



    第六章 桃花源主題的流變──繼承、轉化與發揚

    第一節 「桃花源」原始文本之分析

    第二節 南朝階段──以仙化為主流而啟山水化之肇端

    第三節 初唐階段──隱逸調性的顯揚

    第四節 盛唐階段──個性化原則的充分實踐

    第五節 中晚唐階段──世俗化:桃花源的幻滅與瓦解



    第七章 樂園的變調

    第一節 時間意識的激化與死亡意象的湧現

    第二節 樂園空間的崩毀

    第三節 聖性的解消

    第四節 人情化──神話思考的反命題



    第八章 結語:樂園意識轉變的關鍵



    徵引書目

    ?









      直面逼視「存在」的虛無,應該是某一類的少數人無可避免的生命課題,不因柴米油鹽而忽略,拒絕名利權位的遮蔽,袒露在空幻的本質中,碰觸不到具體的邊界,也就注定要為此而嘔心苦思,以求破迷解悟,尋得此心的安頓。



      至於虛無的根由,既來自浮世的顛倒、人間的錯謬,更源於生命無常的本質。此身何歸,樂園安在?雖說萬法唯心,樂園不假外求,但「心」又是什麼?一念可以涵攝大千,卻又能夠墮入地獄,動盪起伏、造次顛沛之際,總難免在煎熬翻擾中輪廓不清,遑論那無盡的虛空,更是失重懸宕的恐怖。所為何來之悲,在所難釋。



      二十年前,我選擇透過對古人的探索間接尋求答案,發現哲人的叩問、凡夫的茫惑,既是代代不息的永恆之謎,敏感多情的詩人更難以豁免,每一位風姿獨具的大唐詩人都提供了專屬的闡釋。只是,即使穎慧非凡者證得了若干解悟,仍然不脫牽絆,與笨重的人間世藕斷絲連。情與悟,空與有,畢竟離合辯證。



      例如莊子雖有鼓盆而歌之超脫,無用之為大用之逍遙,穿天入地、收放自如,在齊物的境界裡消融了時間與空間的範疇,也泯除了人我與物我的界限,但何嘗真能一無「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的悲憫?翱翔於九萬里天際的大鵬鳥一掃萬千窒礙、無限茫昧的空闊,卻終究不曾一無反顧地縱身飛去,反而再三回望人間、駐足俗世,頻頻回顧塵土的匍匐顛躓,欲飛還休,願捨猶存,點滴言說凌空飄落,讓地心引力凝結成撲朔奧妙的寓言、重言、卮言,莫非都根植於一念之仁,又何曾稍減於鞠躬盡瘁的大雅君子?



      「我的翅膀可以在高空中飛翔,也可以落在大地上保護我的子女」,說的是巴斯特納克(Boris Leonidovic Pasternak, 1890-1960)筆下的齊瓦哥醫生,也是李白、王維與杜甫。若說李白展現的是大鵬衝天、直奔蒼冥的磅礡激昂,即使墜落都不失壯烈震撼,杜甫則是情願斂羽低首,為護衛眾生不惜放棄高飛,甚至讓一雙巨翼因為負擔過重而千瘡百孔。而深水靜流的王維,在毫無煙火氣的淡泊中,實內蘊著「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的苦痛,其曲折椎心毫不亞於「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的李商隱,又豈能因凡眼難見而錯評為「無情」?習慣於強度、彩度的心眼,愛尚繽紛炫麗的感性本能,本就難以洞澈那來自深度、廣度的沉靜與宏大,於是池塘漣漪勝過於風平浪靜,七色彩虹凌駕於純白日光,雍容優雅的盛唐風光也就淪為俗豔甜膩的廣告圖像了。



      至於折翼、無翅者,或者無奈地困守煙塵,或者憤激地走向偏鋒,既有前進無路的絕望枯槁,亦釀造了世紀末的華麗。中晚唐的時代氛圍展演出末日景觀,星辰跌落到泥濘裡,春花結出死亡的果實,夕陽為黑暗鑲上金邊,萬神殿滴下快樂的眼淚,變調的樂園折射了病態的嫣紅,細看則是鏽跡斑斑。聰慧悲觀的感傷詩人固執地只凝視殘破的天堂,因為一粒沙而視線模糊,費力捕捉錯綜陸離的返照迴光。



      人間沒有樂園。人間也處處是樂園。一朵花裡可以存在天堂,一粒沙中可以映現世界,那既是花與沙的本質,卻更是觀花人、摩沙者的投影。英國詩人佛雷迪克•朗布里奇(Frederick Langbridge, 1849-1922)於〈不滅之詩〉中說:



      兩個囚犯從同一個鐵窗向外眺望,一個看到的是泥濘,一個看到的是星辰。



      歸根究柢,要看到泥濘還是星辰,都是自己的選擇。倘若能兼容泥濘與星辰的同時俱在,並且不因星光閃爍而暈眩,也期待著泥濘可能會長出花朵,那麼飛翔與蟄伏、仰望與俯視,都可以十分充盈美好。



      只不過,有了這般的答案並不等於就此釋然。生命走過,步履維艱、困思瀝血的軌跡隱約在目,在雪泥鴻爪之間探測生命的過往,那震顫動盪呼之欲出,卻總是如蒙紗、似隔膜,終究還是得重蹈覆轍、親歷冷暖,才能從「知道」到「體悟」,而這時,也到了「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的無言境界。於是,這本二十年前的舊作,仍然見證著同樣的叩問與求索,沒有過時。原來文學研究的價值,並不只是提出學術上的創見,留給象牙塔裏的同行參考,更是對生命給予前所未有的體證,讓人重新觀看、重新理解,而古人、今人也就在歷史中重新聯結,千里嬋娟,共看明月皆如此。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