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錯開的交會:傅柯與中國

錯開的交會:傅柯與中國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8614260
布洛薩
國立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9年1月23日
117.00  元
HK$ 105.3  






ISBN:9789578614260
  • 叢書系列:批判理論翻譯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44頁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批判理論翻譯叢書系列


  • 人文史地 > 當代思潮 > 法國哲學











      本書作者布洛薩試圖理解,為何在當時膾炙人口的暢銷書所提到的「中國甦醒」的歷史氛圍中,傅柯的作品為何、且如何廣泛地「掠過」華語世界。



      當傅柯突破當時的方法論與認識論規範往前邁開一步時,亦即當他嘗試要去中心並且轉向亞洲,而轉向的目的不是為了輸出其思想產品而是為了透過亞洲「他者」來檢驗其產品時,為什麼他選擇了日本而非中國……必須說的是,中國或整體而言的華語世界,至少在傅柯明白曉暢的表述中幾乎是一片空白,或者說黑洞……



      「作者以『地緣哲學』(geo-philosophie)的角度,結合著『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解殖立場,重新將一種帶有政治批判力道的知識論機制賦予此一空白,是在批判傅柯之中,開展了傅柯留白下的可能性。」——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黃冠閔



      本書綿密地分析中西文化在傳統上根本的差異,並以傅柯對國家的批判剖析傅柯為何與法國毛派劃清界線;除此之外,還包括了對傅柯與伊朗、傅柯與人權、傅柯的解殖反思等內容的討論。



      「傅柯與中國之間錯開的交會,難道只關於傅柯生前的言思與行蹤?傅柯逝世卅多年後的今日,例如布洛薩與我們在這裡的思緒,以及未來,不仍然延續著與中國錯開的交會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朱元鴻



      本書並有四位學者回應,這本以傅柯哲學為軸心的著作,顯示當代哲學的前瞻與對現世的關懷。



    各界推薦



      各界聯合重磅推薦

      吳豐維 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林淑芬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洪世謙 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

      陳光興 Inter-Asia Cutural Studies:Movements、《人間思想》主編

      朱元鴻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黃冠閔 中研院中國文哲所研究員

      黃建宏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副教授

      楊凱麟 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

      葉 浩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劉紀蕙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


     





    序 ∣由一切錯開中的再開始�楊凱麟

    傅柯與中國:錯開的交會�謝承叡 譯

    李歐塔、德勒茲與性愛藝術??�謝承叡 譯

    回應一∣傅柯,我們的同時代人?�黃冠閔

    回應二∣錯開交會的未來:傅柯與中國�朱元鴻

    回應三∣錯開的翻譯::評布洛薩的認同倫理及其現象學式的「地緣哲學」�蘇哲安

    回應四∣地緣哲學的拓撲空間:關於方法論的討論�劉紀蕙

    一個魔鬼在美國:傅柯及其北美洲批判�郭亮延、羅惠珍 譯

    傅柯之異托邦概念與問題�湯明潔 譯

    全球地緣政治角力場下的今日人權:評論傅柯〈面對政府,人權〉�林士鈞 譯

    地方化�去地方化,作為另一種靈感 林士鈞 譯



    ?









    由一切錯開中的再開始



    楊凱麟




      《錯開的交會:傅柯與中國》集中地討論傅柯(Michel Foucault)著作中「中國構成」的可見與不可見。儘管傅柯極少提及中國,布洛薩(Alain Brossat)還是博聞強識地一一挑出他著作中論及中國的部位,極大化地擴增與「去摺曲」(deplier)了傅柯與中國的僅餘碰觸。或者不如激進地說,布洛薩使得這個不曾交會的「交會」,某種「非交會」的錯開,成就了一種傅柯意義下的「非場域」(non-lieu)與「誘惑的場所」,重新摺入了傅柯的整體思想,成為足以凝視其哲學的鏡像。最終,錯開的交會,弔詭地與不無命定地,成為觀看傅柯思想的獨特單子。



      傅柯著作中為人熟知的「中國部位」,主要有二,反覆被人引述:《性史》(Histoire de la sexualit)提及中國的「性愛藝術」與《詞與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引用波赫士(Jorge Luis Borges)的著名開場。兩個段落都不長,前者僅僅數語,後者則引述小說,兩者都遠非傅柯書中關注的真正問題。然而,這個在傅柯筆下被描述為遙遠、神秘、差異於西方與惹人發笑的東方國度,即使僅寥寥數語,已引發無數的爭議與批評。



      中國與傅柯,這個布洛薩筆下的「錯開的交會」最終並未真的「錯開」,已成為傅柯思想中的軟肋,英美世界後殖民論述的提款機,揭發傅柯「東方主義」的徵候,歐洲白人理型中心的破綻。



      那麼,曾在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與傅柯、德勒茲(Gilles Deleuz)、李歐塔(Jean-Francois Lyotard)、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巴迪歐(Alain Badiou)與夏特萊(Francois Chatelet)等眾多六八世代哲學家並肩共事的布洛薩,會怎麼面對這個「錯開」中的就是「錯不開」,空缺中的固執在場?他的論述策略與戰鬥位置是什麼?這個已觸動許多當代學者敏感神經的問題還能怎麼「再問題化」?



      明顯的空缺、空白、空白頁、此處有獅(指地圖上未經探勘之地)、空地、深處……包括傅柯自己的話,「我不熟悉中國問題,所以我讓它保持開放。」這便是布洛薩在書中安置我們之處:缺席與空無。特別是當我們以中文讀著這本書時,無疑地更加劇了這個空無中的弔詭,我們正在這個空無之中閱讀空無,在錯開中感受交會,或,在交會中肯認錯開與歧異。



      這個「保持開放」之地,在布洛薩書中首先捲入了中國的「性愛藝術」。傅柯並不是漢學家,他短暫提及的「性愛藝術」主要來自對高羅佩(Robert van Gulik)《中國古代房內考:中國古代的性與社會》(La vie sexuelle dans la Chine ancienne)的閱讀,將其置入於嚴格意義下的亞洲(作為)問題的跨文化研究情境之中並不適切,因為這將忽略傅柯就其自身問題(古希臘羅馬的性特質或主體性問題)發展所設定的條件。單純糾舉他的「中國誤讀」或過度推論並未能真正給予更多啟發,這是何以布洛薩指出,傅柯的研究前提「可以如此定義:我的研究活動有其無法脫離的認識論及檔案學的整體條件,我談的就是在這些條件下所能夠談的東西。」(頁41),對於「歐洲中心主義」的批判或許應與「以歐洲為中心」的研究做出區辨,這便是布洛薩所強調的「地緣哲學力量場域」的解殖立場(頁10)。



      波赫士關於「中國百科全書」的怪誕描述曾引發傅柯著名的笑聲,這樣怪異的、東方主義的、他者與神秘而不可思考的中國,或許正是今日談論亞洲的一個遙遠極點,我們或許不需急於批評傅柯,或者,早已有著無數廉價的批評。我們想問的是,如果時至今日,我們必須創造性地構思亞洲或亞際,複數、多元、平行、歪斜與突梯的亞洲,差異的亞洲,那麼,我們有走得足夠遠嗎?這麼多年前波赫士的版本不就是一個同時使亞洲與歐洲「歧途」(detourner)的例子嗎?我們能比走得比最遠、最陌異(即使是對亞洲人)與最差異的亞洲更遠嗎?「『中國之名』能夠作為一種『跨越所有想像、思考的可能界限』的支點或中介。」(頁18)中國作為流變、不定形、嚴格意義下的域外,還可以是什麼?或許正是在此,仍然迴盪著多年前傅柯的笑聲,重要的可能不只是反殖、解殖、反帝,反這個或反那個,而首先在於如何自我翻轉與自我解域,在啟發與創造性上走得更遠,讓亞洲不再只是一個名詞,成為一個動詞,一個在哲學、當代藝術與政治等範圍的實踐運動,正是在這個笑點上,亞洲重獲了離開既有建制的潛能,不管是意識形態的或歷史的。



      或許,一切正是由這個錯開中真正開始……

    ?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