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出家50問

出家50問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575988371
法鼓文化編輯部
2020年2月19日
60.00  元
HK$ 51  






ISBN:9789575988371
  • 規格:平裝 / 176頁 / 15 x 21 x 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宗教命理 > 佛教 > 其他

















      ★ 「隋唐時代第一流人才在佛門,二十一世紀的菁英也是。」——聖嚴法師

      ★ 在家修行也很好,為何非出家不可?——本書解答關於出家的種種疑問。



      # 出家人在追尋什麼?

      # 出家要具備哪些條件?

      # 如何申請出家?

      # 出家後的考驗與修行?

      # 出家後老年會無人照顧嗎?




      傳統的刻板印象,認為出家是走投無路、萬不得已的選擇;而在現代,出家者可說是萬中選一的人中龍象,不乏被視為一流人才的博士教授、商業菁英等尖端俊傑。他們有智慧能看清解脫之道,有願力能承擔眾生苦難。現代社會也因人才輩出的僧眾,對出家的成見大為改觀。但出家最重要的條件,還是在道心是否堅定!



      《出家50問》不只可以看到僧團的發展歷史與修行典範,更可以看到現代僧團如何適應時代再創新局。全書由四大單元組成:



      【出家的意義】

      古往今來所有的出家人,都必須確認什麼是自己的修行道路、依歸與責任。



      【出家的功課】

      給有志出家者參考的出家條件與歷程;讀者亦能一窺培育僧才之不易。



      【出家的典範】

      從佛陀時代最初的五比丘,到歷史中重要的高僧行誼。



      【出家的考驗】

      出家人如何面對內心煩惱與外在誘惑,找到生命的答案與弘法道路。



    ?


     





    【導讀】出家之道? 釋常寬(法鼓山僧伽大學男眾副院長)



    一、出家的意義


    Q01:什麼是出家?

    Q02:在家修行也很好,為何非出家不可?

    Q03:佛教出家人和天主教神父、修女有何不同?

    Q04:出家人的生命目標在追尋什麼?

    Q05:什麼是僧伽?

    Q06:什麼是六和敬?

    Q07:佛教出家眾有哪些類別?

    Q08:什麼是戒臘?

    Q09:為何男眾可出家七次,女眾只能一次?

    Q10:佛陀時代的僧團如何生活?

    Q11:中國禪僧為何過農禪生活,不托缽乞食?

    Q12:中國的出家人為何都姓釋?

    Q13:南傳、藏傳、漢傳佛教出家人有何不同?

    Q14:為何出家人是人天師範?



    二、出家的功課

    Q15:如何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出家?

    Q16:出家要具備哪些條件?

    Q17:如何申請出家?

    Q18:可以自己剃頭出家嗎?

    Q19:出家要受什麼戒?

    Q20:受戒出家一定要頭頂燃香嗎?

    Q21:為何漢傳、南傳、藏傳佛教的僧服顏色和樣式未統一?

    Q22:為何有些出家人獨居,有些則是住在道場?

    Q23:出家為何要入眾、隨眾、依眾、靠眾?

    Q24:為何僧人要結夏安居?

    Q25:中國佛教僧伽教育如何發展?

    Q26:僧團有哪些基本執事?

    Q27:出家人為何要有三刀六槌?

    Q28:出家後如何修行?



    三、出家的典範

    Q29:最早隨佛出家的五比丘是誰?

    Q30:佛陀的十大弟子是誰?

    Q31:佛教第一位比丘尼是誰?

    Q32:中國第一位比丘是誰?

    Q33:中國第一位比丘尼是誰?

    Q34:中國佛教的四大譯經師是誰?

    Q35:中國佛教八大宗的開創者是誰?

    Q36:明末四大師是誰?

    Q37:民初四大師是誰?

    Q38:為何要讀高僧傳?



    四、出家的考驗

    Q39:出家人全年無休嗎?

    Q40:很多僧人出家後工作更忙,何必出家呢?

    Q41:出家真的離了家嗎?

    Q42:藏傳佛教的僧人素食嗎?

    Q43:僧服為何維持古裝,不改為現代服裝?

    Q44:出家要調整性格與生活習慣嗎?

    Q45:出家人會擔心老年無人照顧嗎?

    Q46:出家人可以看電視、聽音樂,用3C產品嗎?

    Q47:為何說比丘常帶三分病?

    Q48:出家人如何面對煩惱?

    Q49:未來的社會還會有人出家嗎?

    Q50:現代出家人如何弘法?



    ?





    導讀



    出家之道




      「隋唐時代第一流人才在佛門,二十一世紀的菁英也是。」這句話是聖嚴師父為法鼓山僧伽大學招生海報所下的文案,希望有心出家者皆能成為第一流的僧才,皆能發度眾生的大願心。二十一世紀需要用佛法的觀念與方法來建設人間淨土,希望二十一世紀最優秀的人才,能出家度眾。



      傳統中國社會的刻板印象,認為出家是走投無路,萬不得已的選擇;而在現代世界的最新實況,出家者可說是萬中選一的人中龍象,有智慧能看清解脫之道,有願力能承擔眾生苦難,而能捨萬緣,發心出家。因此,現代社會出家者,不乏被視為一流人才的碩士、博士、教授,不乏科技新貴、商業菁英、藝文作家等各種專業領域的尖端俊傑。人們因著人才輩出的僧眾,對於出家成見也大為改觀。



      如此說來,不是一流人才便不能出家嗎?出家需要具備大福報,必須眾緣合和方能滿願,但是最重要的條件,還是自己的道心是否堅定。出家前,可能一心只為自己前程奮鬥;決心出家後,則要以度化眾生為生命道路。以我自己來說,出家前,我的「許願」是圍繞著自己與親友,希望他們平安、健康、幸福、快樂。出家後,我的「發願」是希望所有眾生平安、健康、幸福、快樂。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狀態,但是可選擇以出家方式幫助自己與人們,一起離苦得樂。



      一般人對於出家可能心存很多疑惑,修行方式很多種,為什麼非出家不可呢?聖嚴師父的《聖者的故事》,收錄許多佛陀弟子的故事,可從中了解當時出家人是在何種因緣條件裡,發起出家修道的決心,並歷經種種因緣變化的波折與阻撓,而依然不動搖初發心。例如賴吒和羅身為首富的獨生子,擁有人所稱羨的各種奢華享受,但他卻過得不快樂,直到聽聞佛陀的教法,終於明白出家才是他嚮往的道路,所以再多的財富、美女都留不住他。



      以我的經驗為例,出家前在出版社倉庫任職,所以將出家歷程分為四部曲。第一部曲:享受浪漫逍遙、休閒娛樂的在家人,「調整」成經歷自得其樂、甘之如飴的搬書人;第二部曲:「轉化」成體驗解行並重、中道的修行人;第三部曲:「昇華」成學習出離心、菩提心並行的出家人;第四部曲:目標是「超越」成只有慈悲、智慧,沒有「我」這個人。



      出家也可以說是「出枷」,如果不能感受在家生活是種枷鎖,自然不會產生出離心。對我來說,出家前的人生像個大迷宮,進入僧團後,生命則不再需要尋找轉彎處,也不必抉擇左轉或右轉,最終弄得自己團團轉。



      對於好奇別人為何會出家者,我以前會建議先閱讀聖嚴師父的《聖者的故事》;對於想要出家者,則建議閱讀聖嚴師父的《法鼓晨音》、《法鼓家風》;而我現在會多推薦一本《出家50問》,可以解答對於出家的種種疑問。

    ?

      從《出家50問》一書,不只可以看到僧團的發展歷史與修行典範,更可以看到現代僧團如何適應時代再創新局。全書由四大單元組成:出家的意義、出家的功課、出家的典範、出家的考驗。出家的意義,是古往今來所有的出家人,都必須確認什麼是自己的修行道路、依歸與責任。出家的功課,可讓讀者知道培育僧才之不易,從而更禮敬與珍惜僧寶,而有志出家者,也能參考出家的條件與歷程。出家的典範,則讓我們快速看到從佛陀時代最初的五比丘,僧團如何一路發展至近代,有哪些重要的高僧行誼,透過這些生命故事,效法他們的奉獻精神。出家的考驗,則可了解出家人如何面對內心煩惱與外在誘惑,找出能繼往開來的弘法道路。



      現代的出家門徑,比傳統時代的選擇更為多元。自二○○一年,成立法鼓山僧伽大學後,將傳統的師徒制教育,改以學院制方式培養僧眾,我更期盼有道心的青年,能隨佛出家、隨師修行、隨侍眾生。聖嚴師父常勉勵我們,要將出家人的品質提昇至宗教師。我認為出離心的修行達到極致,成為阿羅漢,就像武俠小說的武林高手,可成為「一代宗師」,如果能再加上菩提心的相輔相成,菩薩行的悲智心願,則能成為人天師範「一代宗教師」。



      面對二十一世紀的人類何去何從,期盼佛教出家眾能擔起宗教師的重責,不只指引人生的方向,更領航成佛的道路。


    釋常寬(法鼓山僧伽大學男眾副院長)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