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這本書得以順利寫完,要感謝很多貴人的協助。不是他們幫我完成哪些章節或段落,而是他們促成與合力我國社會安全網的架構與編織。
首先,要感佩王婉諭女士及其家人,在遭遇小燈泡被殺害的傷痛之餘,除質疑我國的社會不安全之外,也呼籲我們要將社會不安全的破洞補起來。王女士說:「沒想到我們的社會如此不安全,請政府單位能夠做些事情,讓媽媽放心帶小孩。」又說:「我認為隨機殺人事件,凶嫌當下是無理智的,不是靠立什麼法解決這個問題,希望從家庭、教育做起,讓這樣的人消失在社會上面。希望我們以後的子子孫孫都不要出現這樣的人!」醫學上,要讓精神病人消失在社會上,是不可能的,而是要讓他們穩定就醫與服藥,社會也要盡快補強安全網,否則把責任重擔落在個人與家庭肩上,實在太沉重。蔡總統當選人在隔日下午親往案發現場獻花致意,卡片上寫道:「阿姨不會讓你白白犧牲,這個社會破了很多洞,我會盡全力把它們都補好!」
其次,我要感謝蔡總統。她隨後即指示我要強化社會安全網。她轉達王婉諭女士的控訴,約略是說:「政府有勞動部門與就業輔導體系,為何讓一位長期失業的青年長久沒有工作;政府有治安維護部門,卻讓一位有吸毒前科的年輕人,沒有被戒治,在街上趴趴走;政府有精神醫療機構,卻讓一位被確診為思覺失調症的年輕人在社區公園做法喃喃自語,破壞社區安寧;政府有家庭暴力防治部門,卻讓有家暴前科的年輕人沒有被後續列管服務。」這些控訴都直指社會安全網的核心缺漏。
在蔡總統的支持與督促下,行政院與各部會一起努力實現了當初的承諾:「政府有責任強化治安的維護,建構一個更完整的社會安全網,避免這樣的事件再度發生,讓人民可以安心生活。」尤其是整合各部會服務、大幅增加專業人力、提高薪資,最有感。其實,體制內改革有許多困境,要突破制度的惰性,又要打破官僚體系的本位主義,更要抵擋利益團體的壓力。這些挑戰,不可能單靠理想、專業,就能一一克服。因此,體制內改革要成功,必須有由上而下的領導統御,才可能讓跨部會員工動起來,願意齊心協力合作,合力解決人民的問題。長官的意志與決心是推動新政策的關鍵,每次社會安全網跨部會團隊到總統官邸報告進度,每個人都戰戰兢兢,就可知道大家都很在意,不希望被指責進度延宕或執行不力。有府院上級長官相挺與鞭策,較能帶動各部會一起朝向目標前進。當然,上級長官也可能有決策錯誤的時候。就要以專業說服、勇於建議、承擔責難,以利朝向正確目標前進的腳步不停止。
第三,要感謝各部會,上至部長,下至各司署長、主管科同仁,在原有例行業務之外,還要增加許多新的業務,尤其是不熟悉的新觀念與做法,例如: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基礎,跨體系多機構分級分工,一主責多協力等,有些觀念本應是行政體系耳熟能詳的。但是,長久以來被科層體制馴化,一時之間要調整心態,不很容易。還好,在各部會首長的配合下,由指定政務次長帶隊,上下一心,沒讓方向走偏、進度延宕。一開始,普遍都會有社會安全網是衛生福利部的業務的誤解,經過不斷地相互說服,慢慢大家都警覺到如同小燈泡事件,王婉諭女士的控訴,不只衛生福利部、勞動部、內政部警政署、法務部、教育部,沒有哪一個部會可以置身事外。於是,各部會合作的氛圍就改變了。在這裡要特別感謝主計總處朱澤民主計長,慷慨地支持增補專業人力、提高薪資,同時調降地方政府自籌款的分攤比率,造福社會。我承諾會把國家有限的資源做最符合公平正義、弱勢優先的分配與運用,而且堅持做到。
第四,要感謝地方政府的首長及相關局(處)室的支持。小燈泡事件雖發生在臺北市,其實,之前的若干無差別殺人事件,並無選擇在哪裡肇事。何況社會安全網的破洞,不會只因無差別殺人事件,兒少疏忽與虐待、家庭暴力、兒少性暴力與性剝削、家庭高照顧負荷、物質濫用、少年非行事件、精神病患暴力事件、校園暴力、兒少自殺等都可能發生。一旦傷害案件發生,社會的指責,都不會單獨把矛頭指向中央政府,各地方政府絕對迴避不了罵名。因此,在我帶著跨部會同仁前往每個縣市,不止一次說明督促後,各地方政府都顯示出相對在乎與配合。不過,就像製作麻糬一樣,從糯米浸泡、磨成米漿、倒進布袋、擠壓脫水成硬塊、煮燙熟成、再用木棍搗搥或雙手用力搓揉,才可能產出好吃的麻糬,每一步驟都必須用心投入,絕無僥倖的可能。各地方的社會安全網,結合起來成為全國的社會安全網,地方架構編織不紮實綿密,破洞就會出在那裡。縣市首長在乎與否,決定了各局(處)長觀風向決定投入的程度。然而,成果與後果都共同承擔。
最後,要感謝廣大的基層助人專業工作者,不論在公部門任職,或在非營利組織工作,沒有你們在基層一針一線把社會安全網編織起來,而且紮紮實實地編織,根本不可能有分工合作、互相信賴的社會安全網。社會已對社會安全網接受、肯定、認同,當然也給予高度的期許,難免有苛責、過度期待。但是,對助人工作者來說,從來都是一本初心,以助人為樂。只要社會給予支持、提供友善的工作環境,適足的待遇水準,助人工作者會在自己的崗位上,不斷地呵護大家共同編織的社會安全網,不會讓它被風雨吹打破裂,即使有破損,也會盡快補綴,網住任何需要幫助的人。
也要謝謝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一口答應出版本書。這本書不是業務說明,也不是政績宣揚,也不可能成為哪一門課的教科書,卻可以成為與社會安全網有關的實務工作者的重要參考。不僅將強化社會安全網規劃的來龍去脈有系統地整理;同時,也將架構社會安全網的核心概念一一整理,清楚說明;並引進工業民主國家的新觀念與做法,以利我國參考學習;更重要的是,依著各個策略或實施領域,分章陳述,讓不想閱讀太多章節的實務工作者,優先把自己所負責的區塊守護住。我也把相關的理論、新知注入在不同章節裡,讓社會安全網有未來性,提醒我們還有諸多須努力的空間。
即使寫得再完整,都難免有疏漏。終究社會安全網是一個跨專業、跨領域、跨中央與地方的網,不是我個人有限的知識與經驗可以完全頂住。但是,總有人必須承擔,將分布在不同部會、局(處)的事務彙整,以利相互對話學習,拋磚引玉,讓強化社會安全網2.0 可以更強大。
林萬億 寫於2025 年社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