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普遍不會寫作!
普遍沒有閱讀習慣!
如何讓閱讀與寫作這兩樣工具,成為達成學業與事業目標的利器?
?
在臺灣,「閱讀」與「寫作」沒有「正式課程」,而是「外掛」於國語文領域。其結果是學生普遍不會寫作,普遍沒有閱讀習慣!然而,「閱讀」、「寫作」這兩樣工具,是達成學業與事業目標的利器,也是必須養成的重要素養與基本能力。倘若閱讀與寫作在體制教育內的位階是可有可無、彈性實施,年輕世代如何能擁有這兩項重要的能力?二十一世紀需要怎樣的讀寫教育?
?
──?──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美國中小學校,掀起一波讀寫教育改革浪潮。首先,上位政策體認讀寫教育的重要並制定政策加以變革;接著,接受傳統師資訓練的教師普遍發現自己不會教讀寫;於是,總部設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美國國家寫作計畫」,扮演讀寫教學的後盾與推手,在全美各州成立衛星站,大規模舉辦「教師訓練教師」的培力工作坊,累積驚人成果:中小學各科教師(不僅是語文教師,也包括科學、數理教師)紛紛捲起袖子教讀寫。?
? ?
讀寫教育,除了需要教師培力,還需要良好可行的評量制度。一道好的作文題目,可以幫助學生讀寫力進步:一套好的評量標準,可以提升讀寫教育水平。在這方面,美國教育界經過長期研發,提出了一套「共同核心標準」(Common Core Standards),包括設計作文題目的基本原則,以及條列明晰的具體評量模式。例如傳統的作文批改,教師總是寫些四平八穩的評語,卻無法給出具體的改善指引;有了明確且具指引效果的共同核心評量準則,包括論說文、說明文、敘事文,不同文體各有評量準則,依據準則來評量,作文的優缺點可以一目了然。當學生知道該朝哪些方向改進時,自然就能愈寫愈好。與此同時,讀寫教育的成效也變得具體可測。
?
美國教育同樣有城鄉差距以及新移民子女處於讀寫弱勢的現象。都市與偏鄉學校,需要不同的教學策略;美國經驗顯示,只要提供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偏鄉學生的讀寫力也能大幅進步。
?
──?──
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
?
僅在國語文領域談讀寫,已是落伍的思維。培養學生寫作力,不只是為了應付學校裡的作文、論文,也為了未來能夠寫各種文體,例如日誌、企畫、書信、簡報、文案……,應用於生活與職場。培養學生閱讀力,是將閱讀作為學習工具,跨領域多元閱讀、學習。
?
跨領域學讀寫、跨學科教讀寫,已在美國中小學的教室裡進行,這些珍貴經驗,讓臺灣讀者有機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啟發,找到方法,讓孩子擁有終身受用的讀寫素養。
? ??
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讀寫能力不足,將難以參與並融入這個社會。普及讀寫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在升學壓力以及屏幕產品圍攻的大環境下,扭轉讀寫教育所面臨的危機,比以往更為迫切。
?
本書提供美國讀寫教育的現場實作,可以為臺灣關心讀寫教育的讀者帶來觀念上的啟發,重新思考讀寫教育的價值並啟動實施。
?
本書特色
?
?這本書是國內首度實地調查採訪美國中小學寫作教育發展歷程與現況,提供第一手的資料與近身觀察。
?這本書每一章所探究的主題,都有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
?
推薦人
?
林怡辰(閱讀推廣人、《從讀到寫》作者)
徐建國 (衛理女中校長、前臺北市立建國中學校長)
許雅寧(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詹志超(延平高中教師 、親子天下專欄作家﹚
廖玉蕙 (作家、退休教授)
蔡小楓(前美國北郡中文學校校長)?
葉興華 (臺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教授)
陳昭珍(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陳佩英(臺灣師範大學優聘教授)
陳欣希﹙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
陳雅慧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
陳安儀 (親子作家、作文教師)
(依姓氏筆畫排序)
?
?我們?過寫作嗎?我們會?寫作嗎?這是臺灣?育需要的一本書,是每個老師都應該閱讀的一本書!──陳昭珍(臺灣師範大學優聘教授)
?對教育工作者而言,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引領我們思索讀寫教育的定位,也提供了改變的具體做法。值得共讀、深入研討!? ──陳欣希 (臺灣讀寫教學研究學會理事長)
◎改版自《美國讀寫教育改革教我們的六件事》、《美國讀寫教育:六個學習現場,六場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