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
?
讀寫能力,是二十一世紀知識社會的共通貨幣。讀寫能力不足,將難以參與並融入這個社會。普及讀寫教育,是社會公平的基石,在升學壓力以及屏幕產品圍攻的大環境下,扭轉讀寫教育所面臨的危機,比以往更為迫切。
?
本書提供美國讀寫教育的現場實作,可以帶給臺灣諸多觀念上的啟發,重新思考讀寫教育的價值。
?
──?──
讀寫教育不必等到入學以後才開始
?
美國小兒科醫學會指出,親子共讀可以從六個月大開始;美國幼教協會(National Associaion of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指出,寫作練習可以從兩歲開始。讀與寫應該從小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寫作練習也不必很困難複雜。例如給寶寶一支蠟筆,讓他們邊聽故事邊塗鴉,培養「把想法形諸紙張」的意識,就是最早的寫作練習。
?
──?──
讀與寫,能讓大腦變聰明!愈早開始愈好
?
美國國民教育為十三年,從Kindergarten開始,通常簡寫為K,相當於臺灣學制中的幼兒園大班。各州學制稍有不同,小學通常是一到五年級、中學是六到八年級、高中是九到十二年級。因此本書的「學前」是指五歲以下,「小學中低年級」是K到二年級,「小學中高年級」是三到五年級,「中學」是六到八年級,「高中」是九到十二年級,「大學」及「成人教育」則與臺灣相同。這六個階段,都各有適齡的讀寫教育方案與目標。本書以年齡段劃分為六章,逐章介紹這六個階段的真實現場:
?
第一章介紹零歲到學前的讀寫教育,說明讀寫教育應該儘早開始。雖然親子共讀日漸普及,但幼兒閱讀力差距仍然存在,本章展示了弭平差距的實際做法。例如,紐約一群兒科醫師,對帶幼兒來看診的高風險家庭,除了指導家長理解嬰幼兒發展指標,也請家長與孩子一起閱讀,增進親密互動。經過評估,參加「閱讀療法」的孩子,比沒有參加的孩子,有更好的學習力與專注力,出現分離焦慮、過動、暴力的比例也最低。研究顯示,閱讀是零歲開始讓大腦變聰明的最佳預防醫學。
?
第二章進一步綜合相關研究,探討讀寫教育如何改變成長中的大腦結構。專家與學校為K到二年級這階段的學生設計讀寫系列課程,發現經過三個月練習,孩子們不但讀寫力進步,斷層掃描更顯示「大腦結構有明顯改變」、「與記憶理解有關的皮質增厚」,證實讀寫教育能改變大腦結構,讓孩子「變聰明」,學習力因而提升。並介紹美國小學中低年級的教學現場,如何為學生的讀寫力打下好基礎。
?
第三章說明三到五年級這個階段是讀寫力的「關鍵年」,一個在三年級仍無法自主閱讀的孩子,將會有終身的閱讀能力缺陷。本章介紹美國小學三到五年級的教學現場,用各種方式搶救中年級學生的閱讀力,包括從讀到寫的個人化學習實例,並舉出已被證實有助提升學生讀寫力的教學方法。還有,效果最好的教學策略是什麼,要如何在教室中實踐?有哪些原則,是在指導學生寫作時應該留意的?有哪些工具,是在引導學生閱讀時可以應用的?
?
第四章介紹六到八年級的青少年,如何經由讀寫練習,學習人際技巧、處理緊張關係。參與讀寫抗壓實驗的國中生,由研究團隊監控他們的心搏與壓力賀爾蒙指數,結果他們壓力降低、自信提升。更特別的是「讀寫教育」走出校園、在課堂外的功能與運用,幫助少年監獄裡的青少年。這個階段教師最常用也最推崇的讀寫教學法是?六面向寫作教學法?與評量標準。
?
第五章討介紹如何幫助九到十二年級的生衝刺寫作力,為踏入社會做準備。包括如何指導學生練習寫申請大學的自傳與申請信,以短短五百字充分呈現十八年學習成果,以及寫作教學法的最新的發展。
?
第六章呈現讀寫教育是個希望工程,可以改寫失學者人生。一位住在大城市的美國成人(新移民)想成為卡車司機,卻因識字不夠,連營業司機證照筆試都無法通過,所幸有社區圖書館推動成人讀寫教育,改寫失學者的人生。本章說明社區圖書館如何推動成人讀寫教育,在推動過程中遇到什麼挑戰,以及最終達成了什麼成果。
?
──?──
教養沒有捷徑,讀寫素養的累積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每一位想要幫助孩子提升讀寫力的您,就從翻開這本書開始!思考如何讓讀寫教育自零歲開始,延續終身。畢竟,閱讀與寫作絕對不只是一門科目,而是一種可以終身攜帶的實用技能。
?
本書特色
?
首度由華人記者進行深入美國教育現場的採訪,實地訪察美國讀寫教育的操作實況,介紹美國從學前、國小、國中、高中到終身教育,六大學習現場推動、實施讀寫教育的嶄新觀念與做法,有大量研究實證、操作案例,採訪不同面向,呈現各個角度的觀察,以及來自教育現場的真實故事,是家長、教師都需要知道的。內容深入完整、嚴謹,文筆流暢好讀。
?
推薦人
?
陳昭珍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名譽教授
許雅寧 /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林怡辰 / 閱讀推廣人、《從讀到寫》作者
?
◎本書改版自《美國讀寫教育:六個學習現場,六場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