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寫到飢餓時,
我真正書寫的是愛,以及對愛的渴望。」
?
看著碗裡的食物,誠實面對自己的渴望,心便得到滋養
只專注於美食,不談把它吃下肚的女人與她的胃口──
未免太過無趣!
?
以感官而慧黠的散文撼動飲食文化
──M.F.K.費雪經典──
「這是我所寫的第一部真正的作品」
從飲食之藝到生活之藝,首部親筆自傳
?
迷人的是食欲,珍貴的是時間,一頓飯的菜餚內容總在其次。M.F.K.費雪是飲食文學大家,人們問她,為何要寫食物、寫這些吃吃喝喝的事情?為何不像其他人一樣,寫點關於權力、安全感和愛的種種掙扎呢?她的答案是:很簡單,她會餓。但原因不只如此。
?
在本書中,費雪從童年時期寫起,回顧人生中難以忘懷的餐時記憶,記錄一路走來的口味成長。她談論自己,亦著墨於身邊的人,如外婆在夏日動員眾人熬煮果醬,與父親和妹妹在溪邊野餐,在第戎與第一任丈夫慶祝結婚,謝布爾邀請她在午夜時分享魚子醬,還有那些旅途中相遇的寡婦、學者、船長、餐廳侍者等形形色色的陌生人……人生起起伏伏,而食物始終穿插交織其中,見證她從愛吃的孩子、熱戀中的女人到成為享受獨自用餐的美食家。
?
對食物的熱愛,對食欲的自豪,以無比的熱衷滋養自己。費雪書寫動盪不安的二、三?年代,數次橫跨大洋的旅程,以及無數餐桌上的閒談。歷經戰火、喪夫、生子,她面對身心的飢餓,認真吃喝,等同腳踏實地地活,因而本書既是回憶之書,亦是生之提醒。
?
各界好評
?
「在美國,我不知道有誰能寫出更好的散文。」──W.H.奧登(W.H. Auden),英國詩人
?
「她是吟詠食欲的詩人。」──約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美國小說家
?
「她用別人寫愛情的方式來寫食物,但她寫得更出色。」──克利夫頓.費迪曼(Clifton Fadiman),《一生的讀書計畫》(The Lifetime Reading Plan)作者
「如果我是你,我會一口氣讀完整本《我的飲食歲月》,因為我根本停不下來……這閱讀體驗將改變你的一生。」──露絲?雷舒爾(Ruth Reichl),《天生嫩骨》(Tender at the Bone)作者
?
「她總能超越題材本身,讓『活著的藝術』高於『滋養身體的行動』,也因此,她將飲食書寫提升至一種崇高、難以模仿的層次。」──詹姆斯.維拉斯(James Villas),美國食評家、詹姆斯比爾德獎得主
?
「從未有人像她一樣,對自己的口腹之欲如此有自信、如此堅決地滿足它。閱讀她的文字,讓我們覺得自己也應該更勇敢地餵養自己。」──碧.威爾森(Bee Wilson),英國著名飲食作家、《食物如何改變人》(First Bite)作者
?
「本書為自傳體,我們跟著費雪夫人從童年到寡居於不同的國家,從而看到食物不僅是個人口味的問題,也是生命中永恆的情感與社會力量的來源。在書中,美食是誘惑、教育、外交,各種各樣的交流。這是一本寫著成年人的失落、生存與愛的作品,在飲食寫作經典中獨樹一幟,而書中描繪的場景迷人卻不矯飾,提及的戰時光陰與濃烈的愛情故事令人難以忘懷。」────《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