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義之道,固仍一本於性情」—程兆熊《荀子講義》導讀
四書大義前言
第一講 性情之教的落實(勸學篇)
第二講 精神與生命及心靈之客觀化(修身篇)
第三講 理想的人格之完成(不苟篇)
第四講 義利榮辱與安危(榮辱篇)
第五講 形相窮通與言辯(非相篇)
第六講 人的準則(非十二子篇)
第七講 精神的平穩(仲尼篇)
第八講 大規模與大方向(儒效篇)
第九講 善?之道(王制篇)
第十講 生產之秩序(富國篇)
第十一講 理性的政治(王霸篇)
第十二講 政治的實踐(君道篇)
第十三講 政治的人物(臣道篇)
第十四講 人物的由來(致士篇)
第十五講 凝聚的力量(議兵篇)
第十六講 精神的實體(強國篇)
第十七講 天道與人道(天論篇)
第十八講 政治的準則(正論篇)
第十九講 禮義的安頓(禮論篇)
第二十講 性情的安頓(樂論篇)
第二十一講 人心與天下之蔽(解蔽篇)
第二十二講 制名與知言(正名篇)
第二十三講 人性的反面探討(性惡篇)
第二十四講 政治與人格(君子篇)
第二十五講 愚闇之世(成相篇)
第二十六講 禮與知及昏亂(賦篇)
第二十七講 人世與人心(大?篇)
第二十八講 不盡的心情(宥坐篇,子道篇,法行篇,哀公篇,堯問篇)
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