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Zen(禪)」這個字,目前已經成為世界各地都通用的國際語言。我出國的時候也和平時在禪寺時一樣,都穿著僧侶工作服。
在機場或是街上,經常有人對我這身衣服產生興趣,然後問我:「你在練空手道嗎?」當我回答「我是禪僧」時,對方都會立刻瞭解。甚至不時有人直接問我:「你是禪僧嗎?」
我親身體會到,歐美國家的人對禪有極大的興趣。尤其以高知識分子為中心,世界各地的人都越來越關注禪學。
這都是源於隨著近代文明的過度發展,逐漸呈現的弊害—比方說,整個地球的環境課題,和資訊化社會造成的管理型社會、溝通問題,都是我們生活在現代社會,面臨的各種狀況—這些高知識人士不得不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反思,因此開始對禪學產生興趣。
他們在探討人類如何才能活得更有尊嚴,以及人類和大自然之間根本的關係時,注意到禪的思想。
禪的特徵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十六字心要的意思是:「不執著、不依賴文字和語言,而是直面活著的人的內心,認識本性,親證佛性。」
各位讀者中,一定有人為了維持體力,或保持身材,或是為了消除壓力等各種不同的目的慢跑,或是去健身房運動,積極健身鍛鍊。
同樣地,心也需要鍛鍊,因此除了健身,還需要健心。心靈和身體一樣,必須去除多餘的體脂肪,維持健康的心靈力量,每天才能保持心情愉快。
禪的修行就是鍛鍊心靈很好的方法。人生在世,必須面對各種誘惑,會在不知不覺中,陷入社會的漩渦,在日常生活中,整天和誘惑打交道。
這些誘惑會刺激躲藏在我們內心的「物欲」。
比方說。
我想開比別人更高級的車子—
我想住豪宅—
我想買漂亮的名牌衣服—
這些都是追求物質的物欲。
除了以上這些實質的物質,我們還會追求肉眼看不到的東西。
我想過人人稱羨的生活—
我想要有身分和地位—
即使達到了某一個目標,仍不會滿足,反而像是遭到誘惑操控,一心只想著「我還要,我還要更多」,欲望沒有止境。
自己內心無法承載的自私情緒,不斷滿溢而出。這樣的心境與狀態,在佛教中都視為「煩惱」。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煩惱往往會將人困住。最終繞來繞去,自身的煩惱造成了自己莫大的痛苦。
每個人的心靈最深處,都蘊藏著如佛一般純淨無瑕的清淨心。但是,自私和自我如同厚實的「贅肉」,將原本清澈美麗的心層層包覆,讓人無法看見它的真貌。
純淨無瑕的清淨心—
為了能夠重新找回「真正的自己」,我們必須擺脫所有的束縛,找回自由。
生活在社會上,心靈或多或少會累積一些贅肉,這也是無可避免的事。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方法,努力消除贅肉,找出隱藏在贅肉深處、與生俱來的清淨心。這種方法就是禪的修行,禪的智慧就是教導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活用清淨的本心。
因此,這本書將以「捨棄」和「遠離」作為討論的主題。
在第一部中,將介紹我認為捨棄和遠離對人生更有益的事物。第二部則以禪的智慧為基礎,對於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幸福衡量標準」,分享我個人的觀點。
禪是探究人類心靈層面的修行,所以是無形的。
我相信翻開這本書的各位讀者,無論年紀、經驗和生活環境都不相同,我在本書中列舉的「捨棄」、「遠離」,和「幸福衡量標準」,只是眾多健心方法之一。
因此,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把本書的內容作為墊腳石,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捨棄的東西」、「遠離的東西」,重新找回自己的清淨心。
禪所說的無心,並不是沒有心的意思,而是代表心既不住於有,亦不住於無。
也就是說,不對任何事產生執著,讓心保持自由自在。帶著不對任何事產生執著、自由的心過日子,如此一來,所看到的風景必定會和之前大不相同。
每個人從出生的瞬間,就開始走向死亡。無論是否有地位或是名聲,也不會受到有錢或是沒錢影響,每個人都在一天一天變老,走向死亡的終點。
既然每個人都在走向死亡是這個世界的真理,當然希望能夠帶著愉快的心情,走在人生路上,同時好好欣賞沿途的美景。
如果禪的教導能夠對各位有點幫助,成為人生旅程中的嚮導,將會讓我喜出望外。
衷心期望正在展讀本書的各位,能夠帶著一顆自由自在的心,走在人生路上。
令和六年二月吉日 於建功寺方丈
合掌
?野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