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地圖+地圖創意遊戲 (附行旅世界地圖包)
  • 定價650.00元
  • 8 折優惠:HK$520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金錢多重宇宙:鯖魚、聯準會、比特幣……從貨幣看懂通膨、金融危機、關稅貿易戰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624401
查爾斯.惠倫
呂佩憶
樂金文化
2025年10月17日
187.00  元
HK$ 158.95  






ISBN:9786267624401
  • 叢書系列:VISION
  • 規格:平裝 / 400頁 / 14.8 x 21 x 1.97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VISION


  • 商業理財 > 經濟/趨勢 > 貨幣









    前言 一段理解金錢的探索之旅



    Part I 別把辛巴威幣丟進馬桶

    第1章 貨幣的前世今生

    第2章 鈔票會縮水,也會發福

    第3章 大麥克漢堡與貨幣幻覺

    第4章 信貸——金融界的黃色炸藥

    第5章 央行總裁的超能力

    第6章 匯率背後的權力遊戲

    第7章 黃金十字架上的經濟



    Part II 國際政經背後的貨幣角力

    第8章 印鈔機建立美國

    第9章 一個大蕭條迷眼中的金融危機

    第10章 日本失落的數十年

    第11章 歐元區的甜蜜與苦澀

    第12章 美國與中國的雙人舞

    第13章 比特幣算是貨幣嗎?

    第14章 狗不應該擁有信用卡



    ?





    前言



    一段理解金錢的探索之旅




      拿出錢包裡的一張二十美元鈔票,仔細看一看。紙質很不錯,纖維含量很高,所以就算進了洗衣機也能完好無損——但它仍然只是一張紙。印刷還算精緻,但也稱不上藝術品。或許最重要的是,鈔票上並沒有承諾你能換得什麼——沒有黃金,沒有白銀,什麼都沒有,就是一張沒有內在價值的紙。如果各位帶著這張鈔票前往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Fed,後文簡稱聯準會),也就是負責發行美國貨幣的機構(實際印鈔的是財政部),那裡的官員也不會兌換任何實質的物品給你。某些聯邦準備銀行,例如芝加哥分行設有小型博物館可供參觀,但如果你在大廳裡揮舞著二十美元(甚至一百美元),並要求換取某種實體物品,只會換來一個怪異的眼神,甚至被請出大樓。



      那麼鈔票到底值多少?不是一文不值,它大約價值二十美元。這不是一句廢話,或者說,沒有看起來那麼愚蠢。如果你拿著二十美元走進三明治店,可以換到一頓兩人份的套餐;在超市,你可以買到三磅雞胸肉,或是一瓶上等的黑皮諾葡萄酒。幾乎所有的美國人,以及世界上的許多人都對這張紙的價值有非常清楚的認知。如果你的二十美元鈔票從口袋裡掉出來,大家都會很樂意撿起來,這可不是街上隨風飄來的每一張紙都能引起的反應。



      這是一本關於金錢的書,關於你口袋裡那幾張紙是如何得到這樣的價值,還有為什麼這種看似荒謬的行為——用看似毫無內在價值的紙去換取真正的商品——會是現代經濟的根本。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會探討另一個更奇怪的現象:你可以開一張支票、按一按手機,或者遞出一張長方形的塑膠卡,就能帶走一組家具、一些辦公用品,甚至是一輛車。



      其實,你甚至可以用別人的錢來做這一切,金錢不只是你錢包裡的鈔票。我們的整個金融體系是建立在一個既簡單又強大的概念之上:信用(credit)。銀行及那些運作方式如同銀行的機構,充當著借貸雙方的中介(當然會收取一定的服務費用)。在這個借貸過程中發生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金融機構創造了信貸,從而擴大了貨幣供應量。請想一想以下這個簡單的例子。



      一、我有一萬美元,你什麼都沒有。

      二、我把這一萬美元存入銀行,而銀行把其中的九千美元貸款給你。

      三、我的一萬美元仍然存在我的帳戶中(我還可以開支票),而你的手上現在有了九千美元。

      四、現在市場上可用來購買商品與服務的貨幣供應量,從一萬美元變成了一萬九千美元。



      哇,這就是信用的力量。當然,你正在花的錢實際上仍然屬於我,這件事既是經濟實力的來源,也是經濟不穩定的根源。不過好消息是,信貸讓學生得以上大學;讓家庭能夠購買房屋;讓創業者能夠開創新事業。銀行業使我們得以有效利用他人的資本。



      壞消息是,當信用出了問題(如二○○八年發生的情況),整個經濟體系就可能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當我突然想要收回我的錢,而你卻無力償還,可能是因為你已用了這筆錢買了房子、汽車或開了間餐廳,那我們就會有問題了。



      金融的歷史同時也是金融恐慌的歷史。如果放款人想要收回資金,而借款人無法即時償還,那麼促成這項交易的機構就可能會倒閉。而當金融機構面臨倒閉風險時,更多放款人會急於收回資金,幾乎就注定了這場倒閉。我們在二○○八年學到了一課,某些聽起來非常高級的金融體系組成部分(如附買回市場、商業票據市場等)在大眾開始緊張時,就容易發生擠兌,與大蕭條時期的銀行一樣。



      當金融系統運作良好時,金錢與信用猶如潤滑劑,使系統運轉順暢,並賦予人類創造力。但是當系統崩潰時,就像二○○八年那樣,金融體系便會以巨大的人力成本瓦解。本書也是關於這個主題。



      央行與貨幣背後的全球政局動盪



      中央銀行(後文簡稱央行),不論是美國聯準會、英格蘭銀行還是歐洲央行,都是負責管理這一切的主要機構。央行的職責是維持貨幣價值並保障金融體系的穩定(在美國,聯準會還有一項附加的任務,那就是運用其權力促進充分就業)。這些機構擁有極大的權力,其中包括創造新貨幣的專有權利。



      是的,美國聯準會可以直接創造新貨幣;沒錯,這項權力需要非常審慎運用。自從二○○八年以來,央行官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現在也許更多美國人能說出最近幾位聯準會主席的名字,卻說不出最近四位最高法院大法官的名字。



      自從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在政治上一直爭論聯準會到底是幫助經濟復甦的力道太小,還是干預過多。低利率有助於讓更多美國人重返工作崗位,並提高其他人的薪資。另一方面,低利率卻懲罰了儲蓄者,而且如果利率過低且持續時間過長,還可能會導致通貨膨脹。在二○一二年的美國總統選舉期間,共和黨候選人瑞克.裴利(Rick Perry)甚至將前聯準會主席班.柏南克(Ben Bernanke)對金融危機的積極回應稱為叛國行為(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個荒謬且不恰當的說法,但它確實反映了當中的政治氛圍)。



      順帶一提,這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各位或許還記得歷史課學過的威廉.詹寧斯.布萊恩(William Jennings Bryan),以及他在一八九六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著名的「黃金十字架」(Cross of Gold)演說。當時聯準會尚未成立,但布萊恩認為高利率正在懲罰負債累累的美國農民,解決辦法是增加貨幣供應量(明確來說就是不只以黃金,也以白銀作為貨幣的擔保)。



      把這些事串連起來看,瑞克.裴利希望減少新貨幣的發行,而威廉.詹寧斯.布萊恩則希望發行更多。他們大概不會彼此欣賞。更重要的是,本書正是在解釋聯準會是做什麼的、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聯準會很重要。



      美國在這方面並非獨一無二,其他國家也有那種可以用來購物的小紙張。在那些國家,貨幣同樣也會引發政治爭論。在大西洋另一端,德國人和希臘人多年間爭吵不休,就像一對被困在沒有愛情的婚姻中的七旬老夫婦。這兩國與歐盟的其他十七國(以及少數非成員國)採用了共同貨幣——歐元。這項單一貨幣在一九九九年推出時,懷抱著在政治與經濟上將歐洲各國團結起來的雄心。但這項偉大實驗的光環正在褪色。在歐元體系下,歐洲一些生產力較低的國家——如希臘、義大利、西班牙與葡萄牙——陷入了困境。明確來說,它們失去了一些擁有本國貨幣時所附帶的重要總體經濟工具,例如設定利率與調控貨幣的價值,這些並不是與德國這樣的經濟強國共享貨幣時所能運用的。歐元的未來仍然未定。



      是的,本書也在探討這些議題。



      而太平洋的另一邊,中國政府也在管理自己的人民幣,就像中國對經濟中其他一切事務的管理一樣:以大量的政府監管來進行。十多年來,從美國國會議員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官員,都有人指控中國政府刻意壓低人民幣的價值。這種被指控為惡意操作的效果,是讓中國商品在美國與其他地方更便宜,因而刺激中國出口,並讓勞工能持續就業。當中國在二○一五年夏季因中國股市暴跌而將人民幣貶值二%時,美國兩大政黨的政治人物都猛烈批評此舉為不公平的貿易行為,並稱其為「中國在貨幣政策上不可信任的又一證據」。



      這其中有幾件挺奇怪的事。首先,是國會議員譴責中國將商品賣得比應有的價格便宜時——這在資本主義國家可不是常見的抱怨。其次,上述情況引出了一個矛盾,當各國共享一種貨幣(如歐元)時,會產生與貨幣相關的摩擦;但就算各國擁有各自的貨幣(例如美元與人民幣),還是會產生與貨幣相關的摩擦。



      這是一本關於貨幣、匯率,以及當不同國家使用不同紙張作為貨幣時所產生的摩擦,還有當各國試圖共用一種貨幣時所衍生出的另一些挑戰的書。



      但是事情變得更奇怪。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是在承諾要「製造通貨膨脹」的前提下當選,並再次連任的。是的,各位沒看錯,在經歷了二十多年物價下跌(通貨緊縮)與經濟低迷之後,日本的領導人誓言要終結通縮,作為恢復經濟健康的其中一項手段。對於任何經歷過一九七○年代的美國通膨或讀過那段歷史的讀者來說,一個負責任的政府竟然承諾要「製造通膨」——而且還因為未能實現而遭到批評——這實在是諷刺。這本書談的是通貨膨脹、通貨緊縮,以及日本過去二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從鯖魚、美元到比特幣的貨幣進化史



      回到美國,當國會議員沒有批評中國「把物品賣得太便宜」時,他們正在為銀行與其他金融機構制定新法規,以回應二○○八年的金融危機。大眾對紓困這件事仍感到憤怒,這個模糊籠統的詞語如今已成為政府應對危機的代名詞。事實上,政府在許多干預措施中都賺了錢,但這個細節並無法安撫選民,因為他們有權對政府拿納稅人的錢來彌補魯莽的放款人與借款人所犯的錯誤感到憤怒。仍然沒有解決的問題是:監管機關是否真的讓金融體系變得更安全,還是只是為下一次的金融恐慌鋪好了路?許多明智之士對後者感到憂心。



      這是一本關於金融危機的書,包括一九二九年與二○○八年的危機(劇透:我將論證,這次我們做對了許多事,成功避免了大蕭條再度發生)。



      與此同時,最令人著迷的貨幣發展正在網路上展開,幾乎不受國會或其他政府機關的監管:那就是「加密貨幣」的出現,例如比特幣。就在我們以為紙幣已經夠奇怪了(一種沒有內在價值,由政府發行的紙張),現在竟然還出現了一種連紙張和監管的政府都沒有的貨幣!比特幣是由電腦使用者透過解開複雜的演算法「挖礦」而得來的,而使用者獲得的報酬就是比特幣。令人驚訝的是,這些比特幣竟然可以用來購買真正的商品與服務。更怪的是,寫出比特幣程式的人可能是一位神祕男子、一位女性,或是一群使用化名的程式設計師,但此人至今從未現身承認是他做的。本書將試圖解釋比特幣,至少是設法讓讀者理解。



      我前面描述的這些現象有什麼共通點?答案是:金錢。更廣泛來說,是金錢、銀行業務及央行業務——現代經濟核心的三個相互關聯的制度。金錢是一種我們用來進行交易的工具,例如羅馬時代的鹽袋、監獄裡的鯖魚袋、網路上買賣毒品或武器時使用的比特幣;當然,還有日常使用的美元、歐元、日圓及其他政府發行的貨幣。



      金錢不等於財富,也許巴菲特的錢沒你多



      必須澄清一點:這是一本關於金錢的書,而不是關於財富。這兩者是不同的。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財富比我還要多太多了,但他不一定比我擁有更多金錢。正如本書將會討論的,金錢通常指的是那些能立即用來購買商品的資產。現金是金錢,支票帳戶或其他可立即提取資金帳戶的存款也是金錢,因為各位現在就能用它來購物。另一方面,豪華汽車或豪宅則不被視為「金錢」;它們雖然很有價值,屬於財富的一部分,但不常被用來進行日常交易。



      保險箱裡的西班牙金幣在另一個時代雖然被視為金錢,但現在已不再是。即使是股票與債券也不算是金錢,它們是你可以賣掉以換取金錢的資產,然後用這些金錢來購物。因此,所有金錢都是財富,但不是所有財富都是金錢。所以我才敢說:巴菲特可能不見得比我擁有更多金錢。沒錯,他擁有數十億美元的股票與債券,還有飛機,甚至是飯店,但是他的錢包與帳戶裡的錢是否比我多?也許是,也許不是。



      同樣地,現在也是說明「貨幣」(currency)與「金錢」(money)差異的好時機。貨幣理論上是指流通中的紙鈔與硬幣,包括錢包裡的美元、抽屜裡的零錢等。而金錢則是更廣義的概念,包含貨幣,以及其他可用來購物或快速轉換成貨幣的資產,例如帳戶的存款。所有貨幣都是金錢,但不是所有金錢都是貨幣。



      儘管如此,一個國家的貨幣(例如日圓或人民幣),通常是用來指稱該國所有的錢財,而不只是實體的紙鈔與硬幣。這方面的用詞已經變得相當隨意,但透過上下文通常能夠釐清其涵義。



      最後,「現金」(cash)通常與貨幣是同義詞——但並非總是如此。當我們說毒販使用現金交易時,我們確實指的是一捆捆的鈔票;但當新聞報導說投資人出售股票並「持有現金」時,並不是說投資人有滿箱滿櫃的美元鈔票。這種報導的意思是:他們持有大量「流動性高」的資產,例如帳戶中的存款。流動性這個詞在本書中將反覆出現,它是衡量一項資產能以可預測的價格快速轉換為現金的能力。政府公債具有高流動性;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的畫作則不是。



      不要因為這些專業術語而錯失了重點。金錢與銀行(廣義而言)讓現代經濟得以運作,它們是我們進行的每一項重要交易的基礎。進一步說,是央行讓金錢與銀行體系得以正常運作。



      當一切運作正常時,沒有人會特別注意。我們大多數人並不會花太多時間去檢查錢包裡的二十美元鈔票,那只是一張正面印有美國第七任總統安德魯.傑克森(Andrew Jackson)的紙張,但這張紙以幾乎奇蹟般的方式支撐著現代經濟的運作。當系統崩潰——當「金錢」出問題時——後果可能會是一場災難。



      顯然地,所有人都偏好前者而非後者。而本書要探討的就是:為什麼貨幣政策如此困難,以及為什麼正確地掌握它是如此重要。

    ?




    其 他 著 作
    1. 把經濟學剝光光:從生活小事中搞懂世界運作邏輯
    2. 聰明學統計的13又?堂課:每個數據背後都有戲,搞懂才能做出正確判斷 Naked Statistics: Stripping the Dread from the Data
    3. 非典型人生建言:常春藤盟校畢業典禮中的10½個提醒
    4. 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全新增訂版) Naked Economics: Undressing the Dism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