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區政新角度
  • 定價64.00元
  • 8 折優惠:HK$51.2
  • 放入購物車
二樓書籍分類
 
認識主禱文的7堂課:與賴特一起學禱告

認識主禱文的7堂課:與賴特一起學禱告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9861988832
賴特
楊璿,郭秀娟
校園書房
2021年11月05日
73.00  元
HK$ 69.35  






ISBN:9789861988832
  • 叢書系列:禱告館
  • 規格:平裝 / 128頁 / 13.9 x 20 x 0.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禱告館


  • 宗教命理 > 基督教 > 聖經











    用翻天覆地的禱告,加入神國的冒險之旅!



      禱告只是為了讓我心得安寧,還是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



      禱告不就是與神說話嗎?照理來說,只要常常與神對話,和祂建立關係,內心的平安就會隨之而來吧?可是為什麼我禱告常常沒有平安,信仰生活好像也缺乏動力?



      問題的根源,或許是我們把禱告想得太狹隘。我們可能沒有發現,自己對於禱告的理解與期待,背後還有一套對神、對人、對救恩等等的認知框架。也就是說,每個人的禱告背後都有一套系統神學。



      《認識主禱文的7堂課》就像一本系統神學導覽,能夠擴張我們對禱告的認知框架。舉例來說,身處後現代的我們,很容易將自己的神論與人論讀入主禱文,把我們在天上的「父」,理解為親暱的「爹地」,而人類存在的目的,是要與這位父神建立親密的關係;作者賴特並沒有否定這些,但他進一步指出,對耶穌當時的以色列人而言,「父」這個字不只表示親暱,還蘊含了出埃及記「容我的兒子去,好事奉我」的革命意義,因此人存在的目的不只是與神建立關係,更要踏入受苦黑暗的世界,發動一場改變世界的革命。



      而當我們以更大的框架,重新檢視自己的禱告,我們或許會發現,禱告本來就不只是要讓我心得安寧,而是要帶來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現在就打開本書,你將發現耶穌的禱告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豐富,主禱文也比我們想的更有顛覆力!



    誠摯推薦



      孫寶玲|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教授????? 莊育銘|基督教淡江教會主任牧師

      陳季讓|基督教沙鹿聖教會主任牧師 譚國才|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院長



      「禱告是門徒訓練的核心。本書是聚焦於禱告的系列講道,親切易讀,有助門徒反思,並將禱告生活連結於耶穌本人的事工,定能使小組討論與個人反思更加豐富。」——神學書評(Theological Book Review)



      「賴特帶給讀者嶄新的眼光,來理解主禱文豐富多元的涵義……值得慢慢品讀的一本書。」——基督教圖書館期刊(Christian Library Journal)

    ?


     





    推薦序一:教會的信息和力量�孫寶玲 9

    推薦序二:回到耶穌的教導現場�陳季讓 12

    第1課:導言 017

    第2課:我們在天上的父 029

    第3課:願?的國降臨 045

    第4課:今日賜給我們 059

    第5課:饒恕我們的過犯 075

    第6課:救我們脫離兇惡 091

    第7課:權柄與榮耀 107



    ?





    推薦序



    教會的信息和力量




      毋庸置疑,今日教會沒有信息,缺乏力量。



      我們有可見的形體和外貌—用語、儀節、傳統、建築、事工、方法、特會、組織和結構,這一切的努力,都不能否認一個事實,教會失去了信息和力量。過去幾十年此起彼落的潮流、教牧和長執到處取經、不停追逐種種方法模式,從教會增長模式到崇拜形式,不一而足。然而,這些年來的躁動像潮水湧上沙灘,激起了浪花、冒起了泡沫,然後又黯然退下,只等待下一次浪潮。



      教會沒有信息和力量,因為教會的聲音,只有上教會的人才聽得懂(諷刺地對生命無甚影響),而教會的力量似乎更多在於約制規範,而不是給予力量和生命。如果說信仰對信徒有意義的話,那也不過限於信徒個人或其相關者(如家庭或教會)的議程和需要。



      禱告就是明顯的例子。



      想想崇拜程序或禱告會裡的禱告事項,甚至個人的禱告,核心不就是「我們的」關注嗎?我們要搖動上主的手醫治我們的疾病、解決我們的問題、成就我們的計畫、工作和需要。個人或思茲念茲的人事當然不是問題,問題是這一切能不能等同信仰?問題是禱告究竟是要上主解決我們的問題,還是我們更認識上主的心意,以致能學效祂、跟隨祂、配合祂對其創造的工作?禱告的教會,究竟是要統計成就了的禱告事項的業績,還是學習明白和跟隨那創天造地的上主?



      當教會將上主看待成拜拜的對象,教會怎會有信息和力量?再多和更頻密的禱告特會、再大的聲浪和呼求,禱告不過也就是要求上主順應我們的需要、解決我們的問題。禱告其實與下單點菜沒太大分別。



      是的,我們都有需要,也希望我們的難題困局可以獲得解決突破;我們更需要承認的是,我們不是上主,我們只是像小孩般要求,甚至耍賴地渴求。只是,我們必須在信仰的旅程上漸漸學會,上主不是滿足我們需要的主,而是塑造我們生命像祂的父,並且呼召我們承載和實踐祂救贖受造萬物的心意。



      正本清源的關鍵,不是禱告的方法,而是向誰禱告、關注什麼。這一切,正是賴特所說的「優先次序」。這個搞不清楚,禱告、甚至信仰,其實還是繞著自己轉的糾纏。主耶穌教導的禱文,正是理清這一切的生命之錨。賴特提醒讀者,耶穌教導的禱文,乃至祂的生命,勾畫的憧憬都是出埃及。上主的救贖和釋放,不僅給予了其子民兒女的身分,也塑造了他們面對權勢的勇氣和力量,上主的國度是世界的真正盼望和救贖。



      主禱文之重要,因為它提醒我們,生命和宇宙的主宰是誰,也讓我們覺察萬物嘆息勞苦、直到如今。當教會得聽主禱文的聲音、感受它的力量,教會就有信息可言,就活現生命的力量。



      二○二一年八月中,塔利班僅用了幾個星期就成為阿富汗新主,回看二○一九?二○二○世局的動盪和變幻,失語失焦、乏力迷惘的教會,願意從主禱文透視世界,被天父和祂的救贖作為塑造我們的所是和所為嗎?


    孫寶玲

    台灣神學研究學院新約教授




    其 他 著 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