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彬彬的留學生,竟身懷滲透任務?
看似普通的信件背後,又隱藏了什麼暗號?
戰爭,在第一聲槍響前早已開始……
?
? 揭開歷史黑幕的深度考察?
本書以嚴謹學術視角和豐富史料為基礎,深入剖析清朝時期日本對中國展開的情報滲透與軍事謀略。全書從19世紀中葉日本「征韓論」的興起談起,逐步展開日本如何系統性地對中國展開長期、縝密的諜報活動,為後來的侵華戰爭打下基礎。?
?
? 侵略思想的起點?
作者指出,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即積極推動對外擴張,將朝鮮與中國視為帝國版圖的第一步。從「征韓論」出發,日本軍政高層便有意透過諜報手段掌握鄰國內情。書中詳述早期派遣間諜池上四郎赴滿洲刺探的過程,揭示情報收集在對外政策中的重要地位。?
?
? 情報機構的建立?
全書的核心亮點之一,是作者對日本軍事情報體系建立過程的清晰梳理。從參謀局、參謀本部到海軍軍令部的組織演變,書中展示日本如何從臨時性情報任務過渡到常設、專業化的情報網。此外,軍方還透過派遣留學生、設置駐華武官、收買地方人士等方式,培養大量對華情報人員,滲透各階層。?
?
? 情報滲透與戰略部署的結合?
作者強調,這些情報工作並非孤立行動,而是與日本整體戰略密切相關。例如,日軍在出兵侵臺、規劃甲午戰爭甚至二十世紀初的擴張計畫時,均倚賴早期取得的情報與地圖資料。書中舉出如福島九成、樺山資紀、水野遵等諜報軍官的行動細節,讓讀者能夠具體了解情報如何實際轉化為軍事行動。?
?
? 情報滲透的多元化?
除了軍方情報活動,本書還詳述民間浪人、右翼團體如玄洋社如何參與情報網建構。他們透過辦報、開設商舖、經營學館等方式,在中國各地設點活動。例如漢口樂善堂、上海東洋學館等機構,實為情報據點,培養具中文能力的諜報人才,並推動所謂「東亞改造論」。?
?
? 重新認識清代中日關係的關鍵著作?
本書不只是歷史事件的簡單記錄,更是一部洞察帝國主義陰影下東亞命運的力作。本書幫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理解日本侵華的歷史根源與運作機制,也提醒我們對於歷史警覺與防範外力滲透的重要性。這是一本值得深入閱讀、深思的歷史著作。?
?
本書特色
?
本書深度考察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對中國的系統性情報滲透與軍事部署。全書從「征韓論」起源談起,結合大量史料與案例,揭露日本如何以派遣留學生、設立參謀體系、創辦情報機構乃至利用浪人組織,逐步構築對中國的情報網。書中對歷史脈絡梳理有條不紊,是一部兼具學術性質與警世意涵的重量級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