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存狀況
「香港二樓書店」讓您 愛上二樓●愛上書
我的購物車 加入會員 會員中心 常見問題 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邁向第一華人書店
登入 客戶評價 whatsapp 常見問題 加入會員 會員專區 現貨書籍 現貨書籍 購物流程 運費計算 我的購物車 聯絡我們 返回首頁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二樓書籍分類
 
議和失控,晚清最後的外交潰敗:密電外洩、情報滲透、外交妥協……強權環伺下如何捍衛國家尊嚴?戰後東亞格局的全面洗牌!

議和失控,晚清最後的外交潰敗:密電外洩、情報滲透、外交妥協……強權環伺下如何捍衛國家尊嚴?戰後東亞格局的全面洗牌!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4282123
戚其章
複刻文化
2025年8月20日
107.00  元
HK$ 90.95  






ISBN:9786264282123
  • 規格:平裝 / 208頁 / 17 x 23 x 1.04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人文社科 > 歷史 > 中國歷史 >











    崩塌的外交──

    從馬關到還遼,內部腐敗與國權喪失的內外夾擊!



    清廷決策失誤、列強操弄圖謀……

    晚清如何在列強與日本之間夾縫求存?



      ▎從乞和到調停:清廷對外政策的全面潰敗

      下冊延續上冊的外交視角,重點呈現戰爭後期清政府在列強壓力與內部矛盾下的外交困境與乞和歷程。作者細細梳理慈禧太后與李鴻章在主和立場上的暗中合作,以及帝黨與后黨在戰與和之間的權力鬥爭。慈禧一方面假借英、俄等列強之力謀求調停,另一方面又默許李鴻章私下與日本接觸,終使清朝在未明確戰敗前就主動尋求媾和。本書揭露出清廷不僅軍事無力,更因對國際政治判斷失誤與對外交權謀的無知,導致外交全面失敗。



      ▎列強漁利與國際秩序的再分配

      書中詳細分析英、俄、法、德、美等列強在甲午戰爭中的角色與態度轉變,凸顯戰爭不僅是中日兩國之爭,更是列強角力的延伸。作者運用大量外交檔案證明英國初期曾試圖調停,但因國際利益轉向而轉為默許日本擴張;俄國則在戰後強硬出面干涉割讓遼東半島,主導三國干涉還遼。這些國家雖聲稱中立,實則各懷鬼胎,既圖日本擴張受控,又意在掌握東亞秩序的主導權,將清朝完全邊緣化。這一過程正是近代東亞被納入全球帝國體系的關鍵轉捩點。



      ▎內政延伸的外交失能與情報戰失敗

      作者指出,清廷外交失敗的根源在於內政體制僵化與情報系統全面崩壞。李鴻章赴日議和時使用早被破譯的密碼,導致清方全部電文內容為日方掌握,談判幾無籌碼;而日本則透過金錢、情報、新聞與輿論操控,成功爭取西方輿論支持。甚至英國商船被擊沉事件也被日方掩蓋並成功轉向,反映清廷對現代外交與宣傳戰的無知。作者強調,甲午戰爭的外交敗局不僅源自國際格局,更是清廷內部制度性弱點的體現,尤其是主戰與主和之間的混亂對立,暴露統治集團的失能與脆弱。



      ▎歷史記憶與深層啟示:外交即國運之鏡

      作者在書末強調,本書不只是對甲午戰爭外交層面的補充,更是一種對晚清國運的深度反思。他主張中國的失敗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對世界格局缺乏理解與應對能力的整體性後果。透過本書,讀者可看到一個大國如何在缺乏主體性與國際視野下走向屈辱。本書的價值,在於提供了大量第一手史料,重新定義戰爭與外交的關係,使我們意識到:「戰爭可輸,外交不能亂;國力可弱,判勢須明。」這部著作為理解東亞近代國際秩序轉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歷史視角。



    本書特色



      本書為下卷,以縝密的史料考證深入描寫甲午戰爭後期清政府的外交困局與列強調停的複雜局勢。作者突破傳統中國史觀視角,揭示戰爭如何成為東亞國際秩序重組的契機,並透過大量中外外交文件、密電與祕密交涉,還原清廷乞和、列強謀利與日本外交謀略的全貌。全書兼具學術深度與歷史反思,具重要史學價值。

    ?


     





    出版說明

    引言

    第四章 清政府加緊乞和與美國居間

    第五章 馬關議和前後的國際關係



    ?





    引言(節錄)



      近年來,中國史學界對甲午戰爭史研究日趨重視,無論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前進了一大步。尤其是透過1984年在威海市舉行的甲午戰爭90週年學術討論會,與會者們普遍意識到甲午戰爭史的研究應該拓寬領域,即從更廣闊的社會背景,從世界全局來進行研究,庶幾可進一步探討其對中國乃至遠東的深遠影響及歷史意義。對此,我也是頗有同感的。



      1983年,我開始構思《甲午戰爭史》一書的內容和篇章結構時,曾決定將有關甲午戰爭國際關係的章節穿插其中。但書稿全部完成後,因受篇幅的限制,又不得不忍痛將這些章節抽掉。一些同行好友,如中國社會近代史研究員、歷史教授等,都鼓勵我在原來的基礎上另外寫成一部系統性論述甲午戰爭國際關係的專著。我也一直為寫作此書進行積極的準備,這個主題也受到各方的關注。



      對於甲午戰爭時期的國際關係,以往的研究者很少涉足,系統研究的成果更付之闕如。此項專題研究須獨闢蹊徑,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由於始終未見到英國外交部的相關檔案,更為圓滿完成此項研究帶來了一定的困難。1991年春,我應英國學術院的邀請,到英國進行學術交流訪問。經英方主人安排,曾與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尼什教授(Ian Nish)晤面。尼什教授是英國著名的國際關係史專家,以發表《英日同盟》(The Anglo-Japanese Alliance)一書而聞名。我早就仰慕其人,對這次會見深感榮幸。他為人熱情,盡力介紹相關檔案及資料,並不顧高齡親自帶領參觀該學院的圖書館。最使我振奮的是,尼什教授向我展示了他所珍藏的多卷本《英國外交檔案》(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其中有兩卷,一卷題曰《中日戰爭》(Sino-Japanese War, 1894),一卷題曰《中日戰爭和三國干涉》(Sino-Japanese War and Triple Intervention, 1894∼1895),都是英國外交部關於中日甲午戰爭的重要檔案,有許多文件上注有「密」、「機密」或「絕密」等字樣。乍見之下,欣喜異常,真有「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之感!當時認為這既是經過整理後的印刷品,一定是不難找到的,便帶著高興的心情記下書名而告別。



      不料此書在英國也很罕見。之後我又訪問了英國的幾所著名大學,皆未發現此書,這才開始焦急。後悔當時出於禮貌,不好意思向尼什教授提出複印那兩卷有關甲午戰爭的檔案。到牛津大學訪問時,接待我的是蘿拉.紐璧博士(Dr. Laura Newby)。她待人非常真誠,樂於助人,聽說我為此事遇到困難,主動提出幫我解決。我回到倫敦五天後,便接到她打來的電話,說尼什教授同意複印那兩卷關於中日甲午戰爭的檔案資料。於是,我又託在尼什教授指導下攻讀國際關係史博士學位的留學生代為複印。她每天課程很滿,只能在晚上抽時間複印,並在我回國的前一天晚上,及時地搭地鐵到我的住處,送來複印好的資料。真是令人感動!帶回來的這套重要的檔案資料,是這次訪英的一個重大收穫。



      由於這些資料數量很多,而且又是利用晚上時間複印的,難免有不少字跡不清或漏印字行的紙頁,影響了其使用價值。我在倫敦時,曾訪問過倫敦大學亞非研究院,結識了狄德滿博士(Dr. R. G. Tiedemann)。狄德滿博士是專治中國近代史的,談話投契。1991年夏,他來山東訪問時,冒著酷暑到我家裡相敘。我請他幫助複印該資料的缺漏部分,他慨然允諾,兩次無償地寄來所複印的資料,終使這套檔案可以完整地使用了。今書稿即將付梓之際,我在這裡特地向他們幾位表示衷心的感謝。



      這本書可以看成是拙著《甲午戰爭史》的姊妹篇,或者說是對《甲午戰爭史》的補苴之作。二書既自成體系、各有重點,又相互補充。為使其內容不相重複,在撰寫時採取了詳略互見的辦法。例如,對於中日廣島會議和馬關議和,讀者便可看到,無論在內容上還是論述的角度上,二書都是迥然不同的。我的基本想法是,透過並讀二書,可以對這次戰爭有更廣泛而深入的了解。

    ?




    其 他 著 作
    1. 法理下的甲午侵略──日本從陸奧外交到釣魚臺爭端:從外交操作到法律掠奪,甲午戰爭如何合法化軍事暴行與領土侵占?
    2. 甲午「合法」侵略──日本從征韓論到天津條約:法理鋪陳、軍備擴張、外交戰略……從條約體系到軍事準備,一場被「以法為名」包裝的戰爭!
    3. 火燒甲午,帝國沉沒之年:日本情報滲透、清廷集體迷夢……從情報戰到外交決策,一場預謀已久的戰爭如何改寫東亞百年格局?
    4. 甲午破局,清帝國撕裂的外交關係:列強分贓、朝鮮動盪、三國干涉……東亞秩序全面解體,大清政府無力挽回的歷史轉捩點
    5. 殘帆,北洋海軍的覆滅:威海衛陷落、劉公島困局、列強瓜分軍港……晚清海軍興衰的四十年,如何在腐敗時局下被一一瓦解?
    6. 斷潮,晚清海軍紀事:海防幻想、制度困局、現代試煉……從閉關鎖國到甲午沉艦,清末海軍改革的求存與幻滅
    7. 太陽旗密令,決定甲午結局的情報戰:暗影之中,假面之下,日本間諜如何瓦解清廷最初的防線?
    8. 大清最後的希望──北洋艦隊:從籌建、訓練到甲午戰爭的歷史剖析,十九世紀末海軍力量的興衰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