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emname}
{itemname}
香港二樓書店 > 今日好書推介
拒絕家庭意外!居家安全設計健檢100+:瓦斯•水電•防墜•防盜,讓家人遠離危險的保平安設計
定價93.00元
8
折優惠:
HK$74.4
●二樓推薦
●文學小說
●商業理財
●藝術設計
●人文史地
●社會科學
●自然科普
●心理勵志
●醫療保健
●飲 食
●生活風格
●旅 遊
●宗教命理
●親子教養
●少年讀物
●輕 小 說
●漫 畫
●語言學習
●考試用書
●電腦資訊
●專業書籍
星光流轉的夜:我的讀者之書 1
沒有庫存
訂購需時10-14天
9786267465745
唐諾
本事出版社
2025年8月18日
193.00 元
HK$ 164.05
詳
細
資
料
ISBN:9786267465745
叢書系列:
WHO
規格:平裝 / 360頁 / 14.8 x 21 x 1.9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WHO
分
類
文學小說
>
華文創作
>
散文
同
類
書
推
薦
遇見有時(簡體書)
我和一枝筆在路上 3
茶館與短篇作品集
野火集(傳奇經典版)
重回舊地
內
容
簡
介
時間是經典的顯影劑,經典是時間的魔法師,歷久彌新。
經典是什麼?卡爾維諾說:經典從未對讀者窮盡其義;
初次閱讀時,讓我們感覺似曾相識;每次重讀時,仍有全新體驗。
經典將當代的噪音貶為嗡嗡背景;
儘管與當代格格不入,經典卻像是屋外遙遠回聲般持續在屋內清晰地迴響。
唐諾這本談經典作家與經典作品的讀者之書,原名《讀者時代》,
二十二年後以《星光流轉之夜》重新出版,
讀來就像剛完成的著作一樣。歷久彌新,不是嗎?
本書另外收錄兩篇在台灣首次公開的文章:
<自由的核心──關於約翰?彌爾的《論自由》>
<在天命使者與君王策士之間--像以撒?柏林這樣的知識分子>
「有一條界線是這樣的:線的一邊是製造書的人,另一邊則是閱讀者。我想待在閱讀者當中,因此總小心翼翼地留在界線的這一邊……」──卡爾維諾
15位經典創作者,15篇經典作品閱讀──
向著民主制的自由困境而來的約翰?彌爾;
積極護衛自由核心裡「消極自由」的以撒?柏林;
自嘲唯一自德勒斯登大轟炸獲利的馮內果;
看菜單看型錄比看荷馬史詩還津津有味的阿城;
人類文學史上最會寫男女偷情的格雷安?葛林;
活著時運不濟、不為世人所知的奇怪讀書人班雅明;
即使在最悲慘無光的小說段落裡,還是能讓人發笑的契訶夫;
糅合了旁觀者清之冷靜理性與狂暴扯入之痛苦感性的屠格涅夫;
擅長記錄台灣的童年,台灣的青春試探歲月之導演侯孝賢;
認為宗教是一種幻覺,一種典型神經症狀的佛洛伊德;
盡情發散惡之魅力、凸顯為惡自由的安東尼·伯吉斯;
主張蜂巢是地球上生命哲理最佳典範的詩人梅特靈克……等等
這本書自我設定的位置是進入,而不是褒貶點評;
這本書尋求的是可能性,以替代只此一種的答案,
因此,這是一本閱讀者的書,而不是一本評論者的書,
這本書給自己最艱難的工作正是,如何在廣漠如冰原的世界中召喚同類,
並且讓書中提到的每一本書都能找到讀它的人……
由唐諾解讀這些偉大的說故事者,也解讀他們的經典,
可說是一般讀者在閱讀經典作品前或閱讀後想更進一步解讀所必備的指南。
歷久不衰的文學經典,唐諾讓你一次擁有!
仰望文學星空,歡迎熱愛閱讀的你我偕伴同行。
?
?
目
錄
新版說明
初版序??
CH1.一根鹽柱和一個達爾文故事:讀馮內果《加拉巴哥群島》
阿谷斯雉雞的大翅膀
沒有兇手的罪案
好看而悲傷的小說
各自努力的事後選民
矛盾的時間
孤單飄盪的靈魂
CH2.清明世界,朗朗乾坤:像孔子的阿城
見怪不怪的故事
來不及的偉大嚮往
更多的常識
好夢由來最怕醒
鑒賞這個世界
CH3.入戲的觀眾:我讀格雷安?葛林
最會說故事的人
葛林之國的創建者
實體的道德景觀
從老歐洲出走
當代卡珊德拉
永恆的異鄉
CH4.我所知道最溫柔的煉獄:談葛林的《事物的核心》
第二層的宗教意義
明知故犯的罪
永恆的迷惑之鄉
靜靜的退場
CH5.唯物者班雅明
宛如一紙商品清單的巴黎
徹底的唯物之人
無用之物�無用之人
多出來的東西
身後之名
CH6.契訶夫,一雙最乾淨的小說眼睛
有關《第六病房》
素材之美
真正的人間喜劇
處於藝術和生活交界線的笑聲
CH7.一個失落的實體世界:從卡爾維諾《義大利童話》說起
我們不再相信的故事
豁脫道德的務實傾向
驚人相似的故事內容
故事之海
不會有盡頭
重複的詭計
《唐?吉訶德》的門神位置
豐饒可感的實體世界
CH8.多餘的人:讀屠格涅夫《羅亭》
七年長夜之後
一出荒謬劇
在現實世界中自省
最後的不期而遇
又四年之後的歸宿
CH9.最好的時光:閱讀侯孝賢
「小孩�旁觀者」的位置
一大一小的背影
一次又一次的越界冒險旅行
旅行的終站之處
不再回返的幸福
十年後的今天
CH10.從種族一神到普世一神:讀佛洛伊德的《摩西與一神教》
摩西,一個被殺的埃及人?
未完成的一種
種族爭戰的時刻
建國絕望之後
從最角落之處開始
CH11.惡的魅力:讀安東尼·伯吉斯《發條橘子》
來自老歐洲的道德選擇
不容易一言蔽之的惡
元氣淋漓的惡
CH12.烏托邦之路:從柏拉圖到摩爾
吃人的羊
有限且和平的昔日烏托邦
塵世天國的可怖降臨
二十世紀的負面烏托邦
還有一些事情發生的墳場
屠宰場的羔羊
CH13.一百年後重讀梅特靈克的《青鳥》
明白而哀傷的故事
「我們便都完了」的終極幸福
奴隸的狗和自由的貓
由自己母親說的童話故事
尋回一個有夢的童年
CH14.自由的核心──關於約翰?彌爾的《論自由》
向著民主制的自由困境而來
當權力遇上了多數
不是正確,只是更正確而已
堅毅辛苦的自由之路
CH15.在天命使者與君王策士之間--像以撒?柏林這樣的知識分子
自由核心的「消極自由」
智慧小世界的關門與再打開
從米爾斯、薩義德到柏林、阿隆
往前一步的完全不一樣世界
啟蒙者與翻譯者
?
?
序
新版說明
唐諾
Starry Starry Night,星光流轉的夜。這麼翻譯,當然是看著梵谷的畫,名畫<星夜>,以及其他,每一顆都流動著渦狀的群青和鈷藍色星芒,所以巨大、逼近、不安甚或不祥,但美麗極了。每一顆都活著也似的。畫家瓷藍眼睛看到的和我們這麼不一樣嗎?當時,梵谷已住進了普羅旺斯當地的精神病院(梵谷自願的),這應該是他那裡抬頭看著的不寐夜空。
但我也試著這麼想,這是加進了時間的星辰模樣對吧。時間在子夜流逝,時間在珍視的事物遠離我們時流逝,時間在星辰之間流逝,每一顆星原來所在及其亮光已熄滅了,但站得夠久的畫家記得它,記住了它,或者說,此一光暉連續的進入了、留在了他眼睛裡。
我笨拙的借用為新的書名──兩本昔日之書,《讀者時代》和《在咖啡館遇見14個作家》。這是我做最久的工作,也還持續,為著書和其書寫者而寫,而了不起的書和了不起的書寫者還有這麼多沒寫,也許這個工作是做不完的。
每天仍然,早晨書寫、夜裡讀書,廿五年後今天,就僅僅是愈來愈常在閱讀途中睡去。我的老友、也是我每星期固定的談話者蘇拾平說服了我重新出版這兩書。有點假公濟私,我比較懷想的其實是這些夜晚,我早已超過一千零一個的一千零一夜,說起來,日後會更懷念的是誰呢?是講故事所以活下來的山魯佐德?還是聽故事生出不捨之心的波斯國王?
在台北,從十四歲住到現在,我好像也「戒掉」了抬頭看星空的童年習慣,在高樓、光害、空氣品質、流水生活慣性中一顆顆熄去的星空。我也玩笑的想起來波赫士所說耶穌的懷念,回到天家,想當然不再一抬頭就全天也許曾讓少年的他心悸的星辰,乾燥的空氣,無遮如圓頂的最完整天空,以及人們曾經幾乎無其他事可做的夜之時光,所以曆法、天文學乃至於魔法也似的占星術最早在此開啟。
耶穌的懷想,是不是也包含這個──這樣的星圖,是人看到的,並不是神能看到的,天文物理學的常識,只有站在我們人的這個位置,星光流轉,它才是這模樣。這麼想,占星之術好像也可以原宥了不是嗎?它的依據不真的是星球,而是只屬於人的星圖,以及只有人才會關懷的那幾顆行星,偌大宇宙,這一親切的聯繫確確實實是人獨有的。
如今,只偶爾抬頭看一眼夏三角、冬三角這幾顆僅見大星,尤其冬三角的獵戶星座和它一旁的天狼星,這仍是全天最輝煌的,這也是時間或說季節,提醒人秋天來了。
西北望,射天狼。
初版序
《讀者時代》(初版書名),謝謝張大春,這一書名是他幫忙取的,前面一半的「讀者」二字我認,後面一半的「時代」二字卻從來不是我們這樣的人所能左右的,儘管多年以來我們不懈地召喚它,總想讓它變得更好、更公義也更豐饒——這裡,我抄一段卡爾維諾的話,或更正確地說,他《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書中那位理智又美麗的魯德米拉講的話:「有一條界線是這樣的:線的一邊是製造書的人,另一邊則是閱讀者。我想待在閱讀者當中,因此總小心翼翼地留在界線的這一邊,不能的話,閱讀的純粹樂趣會消失,或至少會變成其他東西,那不是我想要的。這界線是暫時性的,而且逐漸有被抹拭掉的趨向,專業性處理書籍的人的世界是愈來愈擁擠了,並有和讀者的世界合而為一的趨向。當然,讀者人數也在日益增多,但用書籍來生產書籍的人數似乎要比純粹愛看書的人增長得快。我知道,我即使是偶然一次,例外地越過界限,也有危險,會被捲進這股愈來愈升高的浪潮;因此,我拒絕踏入出版社,即使只是一會兒工夫而已。」
卡爾維諾、大春和我,都是長期跨越著此一界線的人,我們不怕被指為矛盾地寫下或認同這段話,不恰好說明我們其實更珍視更享受讀者這邊的身分不是嗎?賊咬一口,入木三分,不更加證明我們期盼一種純粹讀者時代的來臨此一心志多麼乾淨明白不是嗎?
在京都東山的神社之鄉中,如果你由知恩院宏大壯麗的三門前神宮道朝北方走,也許你就是去參拜仿宋的、白牆綠瓦還髹著朱漆,因此在陽光下簇新得讓人睜不開眼睛、而在雨天也宛若獨自個是晴天的平安神宮;也許你是四月櫻花季尋訪始於南禪寺、終於銀閣寺的賞櫻名所「哲學?道」,不管在下一個分歧二路你打算走人多人稀之徑,你都會先穿進一小截綠蔭隧道,一岸是家不便宜的老料亭叫楠庄,奇怪它前院一株樹齡八百年的筆直大樹卻是椋樹,真正的楠木在路的另一岸,那是可進去可不進去(因為門票料金要五百圓)的中型山寺青蓮院,寺名石碑是我們一位日本老朋友的石刻石版畫家山田光照豪氣鑿成的,但每一回真正讓我們駐足不前的卻是院前參道右側的兩株巨大老楠,它們沒對面的孤零零椋樹兄弟老,要年輕個兩百歲整整,但它們的姿態漂亮,樹冠盡情打開來如蓋如傘,哪個季節去都是不凋的潤綠欲滴,我總奢望能在樹下等到一場雪,這一心事洩露了我的從來之處,我們是來自一個無雪小島的遊客。
楠木,就是我們說的樟樹,島上常見。
更老更大的樹不會沒遇見過,但少有青蓮院的老楠們(究竟是兄弟?抑或伉儷?)長這麼好的,不在深山獰惡之地,也沒被保護在水泥建物和鐵柵欄隙縫間如插著氧氣和維生系統的奄奄一息老病患,它們幸運活在繁華大城市之中,卻杳遠如得神垂眷祐持,自由,卻可不寂寞。
這本書,是近三、四年來我為一本一本了不起的書(包括電影),及其背後一個一個了不起的書寫者所認真閱讀、認真思索、並認真寫成的文字(認真,是你唯一能回報這些書、這些人的方式)。它們自我設定的位置是進入,而不是褒貶點評;它們尋求的是可能性,以替代只此一種的答案,因此,這是一本閱讀者的書,而不是一本評論者的書,它們給自己最艱難的工作正是,如何在廣漠如冰原的世界中召喚同類,讓這每一本書都找到讀它的人。
安貝托?艾柯的精采文論《悠遊小說林》,書名原來直通通的意思是「小說森林裡的六次散步」,這裡,艾柯像佛經裡那樣身具神通之力的得道者般,通過書寫的時間空間召喚魔術,把生存在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眾多巨大小說挪移過來,建構出一處可漫步其中的神木群動人森林,這是小說博學者的偕伴同行,說故事的人得對每一株大樹瞭若指掌,聽說話的人也得是聰明做好功課的人,因此散步為名狀似寫意,但散步之人的資格審核卻嚴酷,狗和不讀百部以上小說的人不得進入。
那些只能在森林之外徘徊張望的眾多之人怎麼辦?那些召喚大樹不來的人怎麼辦?——這裡,仍是備好等著的無趣答案:你召喚樹不來,那你就走向它。
相對於艾柯奇特的橫向移植,如果可以,我個人很樂於為本書的這組文字畫上一道縱的時間之軸,不是概念的、寓意的時間,而是真實的時間,讓它還原成一次旅程,一次已被實現因此再無法逆轉的旅程,這正是這組書被一個人閱讀的本來面目。
所謂的真實,是我個人的確花費在這一部部書、一部部電影的閱讀耗用時光,正因為是真實的,所以很難真正計算出準確的數字,像契訶夫,那是高中階段從新潮文庫開始的,忽焉已近三十年,因而它總挾帶著彼時猶繁華如書籍之海的重慶南路老書街的圖像,還有高中卡其服的動輒心悸感覺,而契訶夫閱讀的首次完成,得零零碎碎等到九○年代我在北京三聯書店購回的十六冊全集,因此還疊映著共產之都的陌生敵意;像摩爾的《烏托邦》,我如今手中的版本仍是早年中華書局的,書中還留有當時紅筆的圈點畫線,很多還畫在莫名其妙不值得大驚小怪的地方令人臉紅(幸好沒有眉批),也不知道那會兒腦子都想些什麼,程度如此之差;梅特靈克的《青鳥》甚至更早,只是那初識的版本形式是全一冊破破爛爛的漫畫書,只畫到第一幕完小鬼倆一覺醒來青鳥變成黑鳥為止,至今我仍記得離我家幾步之遙那家漫畫租借小店裡的小板凳和濕黯的光線氣味,還有書中令人不敢置信的結尾,怎麼可以還沒抓到真正的青鳥就不畫下去了呢?那時,我努力回想,大概是小學四年級民國五十六年夏天,我父親就在那一年第四次競選縣議員首度失利,後來我才知道他的建築事業也大致垮在這一年,又苦苦拖了四年之久遂不得不賣掉房子逃難似地出奔到台北縣三重來,我們果然是需要青鳥讓我們幸福的一家人;至於像侯孝賢的四部電影日期很清楚,都是在他電影拍成後第一時間看的,當時他的頭髮比較黑、臉也比較圓,而且還不是世界級的大導演,初次在南特影展拿獎倒像手拿改良品種成功瓜果被省政府褒揚的農夫,當時他的電影也還沒被迫得走進大城市之中。
凡此種種。
畫上了真實的時間縱軸,這閱讀於是就讓不同的世界撞在一起、糾纏在一起了──書寫者的世界,還有閱讀者複數的、每一次不同時間又打開書來看的各個不同世界。我個人極不喜歡那種「六經皆我註腳」、「看別人的書想自己的心事」的讀書方式,這不僅自大、不僅懶,而且很笨,你取消了其中一邊的世界,失去了不止是數量上的一半而已,而是少掉了不同世界撞擊的火花,少掉了不同世界同時拉扯你所扯開的廣闊思維空間,你失去的幾乎是全部。
你召喚樹不來,只能由你走向它,這種閱讀方式當然比較辛苦勞頓,但不會徒勞,你會得到補償。
艾柯式的神奇挪移,再怎樣都很難召喚來完整的實體,只能是概念,小說的完整實體、書的完整實體只留在它生根存活的原來土壤裡,那是挪不動的。
我們的感受是連續的、完整的,但我們的思維和敘述卻只能是條理的、語言的,這是我們從感受走向思維和書寫最陷入煩惱之處,我們遂不得不讓那些最參差、最微妙的部分存放於明晰的語言外頭,只能藉由語言不能完全操控的隱喻來鬆垮垮地勉強繫住它們,這是絕對再經不住又一次概念性提煉而不斷線逸失的;還有,完整的感受包含著事物無限可能性的潛能,但化為書寫時,書寫者必須勇敢而痛苦地作出抉擇,書寫者通常只能實現其中一種,而讓其他的無限可能隱沒於語言之下如海平面下十分之九的冰山,一個好的書寫者能真正計較的,只是如何能不要寫一物只是一物,讓語言既明晰表述,又煥發曖昧的光暈,既如老樹盤根,又似日影飛去。
最近聽小說家張大春講食物烹煮之道,大春說,味道的「講究」那最精妙的部分總無法用傳統來承傳移交,而是一代代廚師在「失傳」的情況下重新來過,也就是說,這部分是無法教的、無法通過某種概念整理的「方法」來快速移轉,它只能在實踐之中重新被掌握。
這說的都是同樣的話,但情況其實沒張大春的語言表述所顯示的那麼悲觀——這個講究的、失傳的部分還是在的,儘管掉落在語言的縫隙之中,但它仍存放於已完成的創作物實體之中,它沒被說出來,但它仍是可感知的,這就是李維-史陀用克羅埃一幅仕女肖像畫所啟示我們的,一件人的創造物,既是完整自足的藝術品,同時它又是「總體圖像」的一個「小模型」,在站到這一創造物實體觀看之前,我們彷彿對此一無所知,但這只實現一種可能的藝術品「強迫」我們成為一個參與者,把其他未被實現的無限多種可能性也召喚回來。
這就是實體的力量,直接閱讀實體、摸觸實體,從來不是概念性的談論所可替代的,因此,好看的樹不僅經得住一棵一棵細看,而且就是要一次一棵地分別來看,好的書也要一本一本地分別來讀,禮聞來學,不聞往教,這不是倨傲擺架子,而是不得已,很多東西無法搬運,只有留給那些辛苦跋涉到現場來的人。
如此,閱讀便呈現了不連續的特質,這原來就是必要的,而且自然,符合著我們的基本閱讀行為,也符合我們多重的、多途徑的認識複雜世界方式,即便我們並未意識到,我們其實都一直如此進行。
每一回重新抵達現場、重新觸碰不同世界所生長的不同實體,我們心中帶著自己家鄉世界的心事和疑惑,但此一異鄉的實體並不因你而生,獨立於你存在 ,不會準確針對你攜來的疑問一五一十作答,事實上,它往往在偶然解開你一部分疑問的同時,也丟給你更多費解的難題,甚至在你習以為常不覺有異之處重新挖開問題。兩個世界如此激烈撞擊卻又擦身而過,打斷了你生命連續性的局限,把你從天真的唯我論窄窄世界裡逼出來,你發現自己被每一本書拋擲到每一個陌生之地,不同的人,不同的計較和煩惱,沒聽過的語言,記憶裡未曾出現的眼前景觀,乃至於連看事情的視角都陌生沒想到過,這樣的危險要你整個人瞬間警戒起來,得動員起全身所有的感官,好應付隨時會撲面襲來的,呃,你甚至還不知道襲來的會是什麼。
這樣震顫的經驗其實就是所謂的「啟蒙」,把你從昏昏欲睡的老世界趕出來,始見滄海之闊輪船之奇,你看到的不是答案,答案是結束;你看到的其實是可能性,甚至是可能性尚未浮出來、但你隱約察覺這裡頭不曉得可裝載多少新東西的看不到邊界世界,所以它是開始——啟蒙不見得一生只來一次,也不必然在青春蒙昧的時光,對一本一本書讀的人而言,它會三番兩次地又造訪你,風雨故人來。
既然如此,我們這回就把話說到這兒,讓事情開始,讓閱讀開始,而且是一本書一本書地每一次重新開始。
書
評
其 他 著 作
1.
【唐諾的讀者之書1+2套書】(二冊):星光流轉的夜-我的讀者之書(隨書附贈《唐諾經典引文選輯》)
2.
星光流轉的夜:我的讀者之書 2(隨書附贈《唐諾經典引文選輯》)
3.
親愛的小孩:溫尼考特醫生的貼心叮嚀——照顧孩子,「夠好」就好
4.
星光流轉的夜:我的讀者之書 1【限量作者親簽版】
5.
媽咪在哪裡?【美好相遇版】繪本大師芭芭拉•麥克林托克最值得珍藏代表作(紐約時報年度十大繪本、好書大家讀最佳兒童讀物、國小新生閱讀計畫入選書單)
6.
市場的預兆:剖析股債動態、熱錢走向,揭露未來十年必勝的投資組合
7.
我播種黃金
8.
我播種黃金(首批限量親簽)
9.
藥物獵人:不是毒的毒×不是藥的藥,從巫師、植物學家、化學家到藥廠,一段不可思議的新藥發現史
10.
藥物獵人:不是毒的毒×不是藥的藥,從巫師、植物學家、化學家到藥廠,一段不可思議的新藥發現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