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關尹子為周朝守關吏,《史記》說老子見周之衰,將出關,關尹子強邀老子撰寫《道德經》五千言。《史記》未言所出關名,後人或以為大散關,或以為函谷關,今以函谷關在東,通往六國;老子既然是西去,所出之關應是大散關。
關尹子的思想,來自老子,著書九篇,名為《關尹子》。關尹子認為萬物由氣而生,一氣散為萬物,萬物聚合為一氣;以萬物各自而言,氣聚則生,氣散則死,並無真正之生死,亦無不變之時空與萬物。因此只要能掌握氣,能運用氣的變化,即能變化生死,隱形現形,使走獸變飛禽,飛禽變走獸,召風雨,變易時空。而修煉的法門,則如《關尹子.六匕篇》所說:「以神存氣,以氣存形。」把形、氣、神三者,當作修道之要素。貴在以心神來聚氣,使氣合虛契道,進而能運氣以存形,以變化萬物。
《關尹子》書,周世《列子.仲尼篇》、《莊子.天下篇》已明引關尹子,其文字和今本《關尹子.三極篇》第十六章全同。西漢.劉向已校錄,《漢書.藝文志》有載,東晉.葛洪曾撰寫後序,而後序所提九篇篇名及主旨,亦被南宋.陳顯微《文始真經言外旨》題下注及元.牛道淳《文始真經註》題下注所採用;這些都證明《關尹子》非偽書,自周漢至今,一直沿承不絕。
關尹子談到修煉法門,也談到心性情識之說。認為一氣而生萬物,因氣而有陰陽、五行,五行生五臟,五臟生精、神、魂、魄、意五神。五神具,而後產生:性、心、意、識、情等察照及認知作用。性清靜無為,屬未萌;心則已萌,能觀照萬物;意念紛起,能分別而起認知作用的識,因識的認知而有美醜是非論斷,於是而有喜怒哀樂愛惡欲之情。因情而拘繫於外物之時與空,將氣化之萬物,執為實有不可變,因而以無為有。
為此,關尹子在《關尹子.五鑑篇》談到了「善去識者,變識為智」之說,其意以為:性,清靜無為,自然運作;心,屬神、火,起心觀照,為有為;意,屬土,重覺知;識,以認知作用為主,有美醜是非之執著;情,有喜、怒、哀、懼、愛、惡、欲等情緒。心由性起,意由心生,性未萌,心已萌,因心而有意;意紛雜,由意而生識;識有美醜是非之認知作用,因而有喜怒哀樂之六情。修道重在以智慧遣識,由意返心,由心返性,以性來觀照萬物,自然無為,因任而不執著。此為關尹子變識為智之說。而以性觀照,任運自然,然後才能「以神存氣,以氣存形」,兩者相須而行。
有人以為關尹子「變識為智」即是佛教的「轉識成智」,其實二說有極大不同。佛教以識為認知本體,和關尹子以識為認知作用者不同,關尹子認知的本體為精、神、魂、魄、意五神,佛教則以識為本體,由本體而起作用。
小乘《阿含經》中原只有六識,至大乘世親(西元400-480年)等人擴增為八識,更或出現九識、十一識之說。
世親的年代,約在中國東晉安帝至齊高帝間。世親晚年撰《唯識三十頌》,傳唯識學說,其後傳至護法等十大論師,護法傳戒賢;唐太宗時,玄奘自中土至印度,拜戒賢為師學唯識,今《大正新修大藏經》三十一卷所收《成唯識論》經題下標「護法等菩薩造,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護法即是戒賢之師,標明「護法等菩薩造」,表示不僅護法一人而已,其實《成唯識論》是依據世親《唯識三十頌》之說,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師以護法學說為主,揉合印度十大論師的詮釋,編成唯識學集大成之書《成唯識論》。《成唯識論》編撰的年代,是在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閏十月至十二月。
玄奘《成唯識論》,其成書也晚。在識智說上,小乘僅有六識,至大乘而發展成八識,至《成唯識論》而有轉識成智之說。
轉識成智,即是將前五識轉為成所作智,第六識意識轉變為妙觀察智,第七識末那識轉變為平等性智,第八識阿賴耶識轉變成大圓鏡智。此為轉八識為相應之四智,轉有漏之世間法,成無漏之出世間法。轉識成智說出現在玄奘《成唯識論》,其流傳,更在唐高宗顯慶四年之後。
因此以內容及撰成年代先後來看,關尹子的「變識為智」,重在以清靜無為之「性」來觀物,不以意生識,不因識而有六情,不因六情而為外物所囿。此與佛教以識為認知本體者,有大不同;亦與佛教轉八識成四智說不同。佛道識、智之說,自是相異,不能渾而一之。
蕭登福謹序於臺中大里
2021.10.19